小说园

小说园>金融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 > 第2部分(第2页)

第2部分(第2页)

中国银行1 6531 122268 55810 555

中国建设银行1 239226210 4456 105

恒生银行1 3991 20951 1906 423

曼谷银行(不包括分支行)27213029 2552 145

HSBC8 1305 487471 68627 080

1996年

中国银行2 2751 063249 9889 501

中国建设银行1 219580196 4715 541

恒生银行1 2541 09950 2716 244

曼谷银行(不包括分支行)1 22381744 9464 184

HSBC7 0524 852402 37725 833

注:ROAA =净利润平均资产

ROAE =净利润平均股权

资料来源:有关公司报告、高盛银行业小组估计

利润率低下导致银行自有资本不足,甚至日趋下降。据官方透露,在1998年中央政府一次性注资之前,中国的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仅为4%。由于没有经过适当的风险权重调整,中国对平均资本充足率的定义其实是相当宽松的。

资本不足削弱了银行消化潜在贷款损失的能力和偿付能力,而且很有可能会危及到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在中国不良债权比例很高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尤为严重。

虽然大家普遍认为中国银行体系的坏账比率很高,但对不良债权率却很少能够达成一致的看法。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官方数字,不良债权为贷款总额的20%,坏账比率大约在6%。

据金融业和学术机构的一些分析人员估计,中国银行体系的不良债权比率要远高于政府公布的数字,大约在30%~60%之间。由于中国金融信息的透明度较差,很难判断上述估计是否准确。但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官方的数字在很大程度上低估了不良债权的真实水平。政府通常将贷款划分为三种类型:正常贷款、逾期贷款和无法收回的贷款,官方对不良贷款率的数字估计正是建立在这一体系之上的。与国际通用的分类标准相比,中国的划分体系不够严格。举例来说,在中国,如果贷款超过360天借款人没有还本或付息,那么该贷款就被认为是不良债权,而其国际通用的标准为90天。

中国的银行改革:一次新的长征(2)

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8月在广东省试点推行贷款分类新标准的结果表明,如果按较严格的五级分类标准,该省银行体系的不良债权比率可能要高于45%。当然,也许广东省银行体系不良债权率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要高。无论如何,如果在全国范围内采用新的贷款划分标准的话(中国政府也正准备这样做),银行体系不良债权比率可能会远远高于有关政府部门目前估算的26%的水平。

尽管如此,人们也不能奢望可以找到一个衡量中国不良债权比例的最准确估计。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的研究人员,他们在试图计算中国不良债权比例时都会发现,最大的障碍来自于过时的会计和审计体系以及较低的透明度。从目前所有对不良债权比率的一系列估计中,中国坏账问题的严重程度依然可见一斑。与亚洲各国进行比较,中国银行体系的不良债权率仅低于印度尼西亚与泰国,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和亚洲其他经济体中的不良贷款(NPL)比率

注:Current NPL—目前不良贷款;Peak NPL—高峰时期的不良贷款;CN—中国;INDO—印度尼西亚;MAL—马来西亚;PHIL—菲律宾;THAI—泰国;HK—香港;KDR—韩国;SING—新加坡;TAI—台湾。

资料来源:有关国家中央银行简报、CEIC、高盛公司评估报告

对货币政策造成的后果

银行体系是一个国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枢纽。实践表明,银行体系的问题通常会妨碍货币政策的实施,降低其效果。

自1998年以来,亚洲经济危机导致中国出口额和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大量减少,所以,中国人民银行试图通过放宽货币政策来刺激国内需求。但是,中国的银行体系却并未对央行的政策调整作出积极的反应。由于背负着大量不良债权的压力,银行对发放新的贷款十分谨慎。其结果是,虽然这一时期信贷条件放宽了,可贷款的增长速度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慢,如图2所示。1998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将法定存款储备金率从13%下调到8%,但银行的总储备金却大幅度增加。这是因为,当银行持有的资产组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不良债权时,他们需要有足够的流动性以应付可能发生的储户   挤兑。

图2  国内信贷增长

资料来源:有关政府当局、CEIC

银行问题使中国人民银行大幅度下调利率非常困难。一方面,存款利率大幅度下调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的提款,从而威胁到银行的正常运作,甚至生存。另一方面,降低贷款利率会减少银行的利差和利润率,从而使银行的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正是由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银行体系脆弱性的限制,中国人民银行在放宽货币政策时显得裹足不前。也恰恰是出于对银行体系问题的担心,在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始终将财政政策作为刺激内需以维持增长的主要工具。

对真实经济的影响

在中国,银行是最重要的金融中介,也是工商业最主要的资金提供者。因而,银行体系的脆弱将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经历了亚洲经济危机的外部冲击和国有企业重组所带来的内需不振。为了走出困境,中国本应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刺激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然而,银行体系的脆弱无疑大大增加了此任务的难度,最终导致信贷条件紧缩,实际利率升高。

信用紧缩  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迫,处于困境中的银行都不得不紧缩信贷,收缩其负债平衡表。自1998年初以来,中国的银行迫于政府的压力开始清理不良债权,提高其贷款组合的质量。其结果是,信贷条件出现反周期的紧缩。很多分析家宣称,有关综合数字表明,国内的信贷额仍然在以每年14%~16%的速度增长,因而信贷条件并没有紧缩。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些数字具有很大的误导性。的确,银行仍然在向大型国有企业和政府牵头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贷款,但大量的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如乡镇企业和其他私有企业等)所获得的贷款却在不断减少。这种趋势无疑令人担忧,因为中国最富有活力和潜力的部门承受了信贷紧缩的全部压力。这不仅削弱了政府短期刺激政策的效果,而且还与中国总体改革目标相悖。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中国的银行改革:一次新的长征(3)

实际利率飙升  因银行问题引起的信用紧缩也增加了中国经济中通货紧缩的压力。但同时,名义利率的调整却受到了限制。这主要是出于利差缩小和可能发生挤提两个方面的考虑,因为二者之中的任何一个都会给银行体系带来更大的压力。结果,实际利率爬升至历史的最高点,不仅抑制了私人消费,而且加重了借款者偿付债务的负担,1993—1999年的实际利率如图3所示。

近期,中国的实体经济活动有所放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正在进行中的国有企业改革造成了暂时性需求不振,而信用紧缩和实际利率飙升无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