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婶也没再计较,笑着道:“那倒没有,只听东家说这市集能建起来,离不开大家伙的帮忙,大家都是一个镇上的,都是乡亲,就当是酬谢各位乡亲对乔家磨坊这些年来的支持。”
“原来是这样。”
见竖着耳朵听的人不少,秦婶刻意扬着声音又道:“既然知道了,就别怪我没提醒了,明儿辰时,可一定来啊,送完就没有了。”
“知道呐。”
按下不提,通过这口耳相传,镇上许多人都知道了。
有的人不信,有的人半信半疑。
这豆汁确实不是什么好物,但架不住它做起来麻烦,就跟豆花豆腐一样,太费时费力。卖豆腐的通常不做这个,倒有专门卖豆花的摊,但一般都是卖豆花,卖豆汁的倒是少见。
且不提贵贱如何,白送?还没见过有什么东西能白送的!又不是家中的银钱多的用不完,这乔寡妇到底在想什么?
可不管人们如何猜测,第二天还是有人去了。
多数是些妇道人家和孩童,还有些上了年纪的老汉,但很少,主要还是一些管着家里油盐柴米的妇人,她们一般都起得早,早起去菜市,才有新鲜的菜可以买,反正都是要走一趟,那就去看看呗。
去了一看,果然不虚。
就在那豆花摊子边上,有人支了个小摊子,一个偌大的带盖木桶,桶前立了块牌子,上面写着‘豆汁白送,限一碗,超出一文钱一碗’。
有些人是不识字的,但见摊子前围了不少人,就都围了过去。
“大家别挤,人人都有,这是咱们东家为了感谢镇民,特意谢谢大家的。一人只限一碗,都别挤,都有份。”
今儿阿四也出来了,就是为了给姐姐帮忙。
姐弟俩手搭手给人盛豆汁,因着提前就知道,很多人都带了碗,还有的没带碗的,见着真是白送不要钱,当即转头跑回家拿碗去了。
白浓香甜的豆汁还冒着热气,这大清早的喝上一口,整个人都暖和了,可能不要钱的东西格外可口。有那拿到豆汁的人,一边喝着,见旁边有卖酥饼的,想着豆汁不要钱,等于白捡的,所以就算花一两文买块饼,似乎也不算花钱。
在一边卖吃食的自是高兴极了,还有那在别处卖吃食的,瞅着这里的动静,心里后悔不迭,想跟别人换个位置吧,但谁也不傻啊,没见着有人喝完豆汁,顺势就在看菜摊上的菜,没人会把好地方让出来。
这一天,市集上热闹至极。
乔家磨坊大方,豆汁可口,给的也大方,有那孩童喝完还想喝的,人家多数都不在乎顺势再给装上半碗。
吃人家嘴短,拿人家的手软,你好意思拎个碗就来白吃吗?临走时总要手里多点东西,这样才能显示你不是为了白吃人东西来的。
人的心态就是如此,哪怕占了便宜,为了面子也会做个人情,且多数不会觉得这里头有什么机锋,在哪儿买不是买呢,更何况这里的东西还比镇西头还便宜。
于是,第二天来的人更多的,而乔家磨坊的东西比镇西头菜市便宜的事也传播得更广了。
*
已经是巳时了。
按照平时,正是菜市上热闹的时候,可今日却没几个人。
沿着街边摆摊的摊贩,时不时伸着脖子往前张望,似乎在疑惑这人都去哪儿了。
打从前天起,这菜市上的人便少了不少,只是当时看不出来,等到了昨天,肉眼可见少了一半,更不用说今天了。
人都去哪儿了?难道不吃饭了?
俗话说,衣食住行,食应该摆在头一位,毕竟人不穿衣裳能过,不吃食却是要死。还有俗话说,生意做千遍万遍,不如做吃,只要跟吃扯得上关系,怎么都不会亏钱。
也因此哪怕天上下刀子,这菜市就不可能没人,那人呢?
其实昨天就有人出去打听了,说镇上的人都去乔家磨坊了,现如今的乔家磨坊指的不光是磨坊,还指的是乔家磨坊那儿的市集。
听到的人大多半信半疑,又听说是因为乔家磨坊白送豆汁,所以人们都去了,就有人出来宽慰说,也就一日两日,她不可能一直白送,等不送了人就回来了。
理是这么个理,可任谁都淡定不了啊。
若是卖不容易坏掉的那些东西也就罢,可若是卖的是菜,例如各种鱼、肉以及新鲜的青菜,这些东西都不能放,放一天第二天就不新鲜了,就得降价卖。
一旦降价,亏的就是自己。
尤其是卖青菜的,这些东西从地理拔出来是最新鲜的,顶多放半日,到了晚上就蔫巴了,一旦蔫巴就只能拿回去喂猪。现如今除了一些附近的村民会来卖菜,很多都是菜贩子,都是从人手里收的菜,砸在手里,亏的都是自己的钱。
最坐不住的,也就是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