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滇味是指哪里的菜 > 第26部分(第1页)

第26部分(第1页)

妹请哥来烤火,情人烧火暖在心。”然后,大家开始相互用歌声倾诉衷情。

在节日里,姑娘还要打秋千。她们在核桃树上挂好秋千,一个个轮流着荡起秋千板,看谁荡得最高。在节日的夜晚,每家都要吃团圆饭,举行“那作莫”仪式。举行仪式时,人们把包谷花、三片肉和三杯酒等放在火塘的三脚架上,祝愿新的一年粮食丰收。吃完饭后,青年男女相约在一起,跳起传统的“洗衣舞”、“琵琶舞”、“打猎舞”、“猴子掰包谷舞”、“乌鸦喝水舞”等。这些舞蹈动作优美,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村里的老年人则聚在一起饮酒、唱酒歌。

六、怒族鲜花节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是云南怒族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鲜花节。关于鲜花节的来历,怒族还流传着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勤劳、善良的怒族姑娘名叫阿茸。当时气候恶劣,怒族人居住的地方常年遭受旱灾,庄稼全部枯死,山野一片荒芜,饮水也成为很困难的事。这时,阿茸姑娘挺身而出,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劈开悬崖,在高黎贡山上凿通一个岩洞,把清澈的泉水引进了怒族人居住的村寨。

有水之后,土地有了生机,庄稼长得好了,阿茸姑娘的名字也传遍了怒族人的村寨,人们都感激地称她为仙女。

可是,一个坏人却对美貌的阿茸姑娘起了坏心,想霸占她。阿茸知道这个消息后,躲进了深山的山洞里。坏人却不死心,追到洞口,强迫阿茸姑娘嫁给自己。阿茸姑娘死活不答应,坏人就在农历三月十五日这一天放火,把她活活烧死在山洞里。阿茸姑娘死后,当地人为了纪念她,就把三月十五这天定为本民族的节日。由于此时山上开遍了野花,人们便把这个节日叫做鲜花节。

每年的这一天,天还没亮,怒族人就会起来准备参加节日的活动。姑娘们穿起民族的盛装,带上准备好的祭品以及在山上进行野餐所需的食物,结伴从村寨出发,翻山越岭前去仙女洞进行祭祀。仙女洞周围事先已经挂好许多经幡和唐卡,穿红黄教服的老人在祭台的两侧坐着吹唢呐、打鼓、敲锣、念经文。前来祭祀的人们将一束束扎好的杜鹃花放在祭台上,还将几个玉米立在洞口,并把各种洗干净的粮食堆成一小堆。主祭人烧起松烟后,整个祭祀仪式就开始了。主祭人先念祝辞,手持法器的喇嘛开始打鼓念经,大家在祭台前叩头献贡。这时,整个洞口会插上很多松枝(象征吉祥如意、万古长青)、鲜花(敬献给“仙女”的礼物)和玉米(表示五谷丰登)。

祭祀仪式结束后,人们都走向仙女洞。姑娘们手捧采摘的鲜花,带着祭品,来到“仙女洞”取“仙女”的“乳汁”(当地民间认为,洞内钟乳石上滴下来的水是仙女的乳汁),以祈求仙女的保佑和赐福。然后,人们围坐在山坡上,把事先准备好的食物摆放在铺着松针的地上一起分享。他们边吃边歌,有的人还在歌声中跳起欢快的舞蹈,整个山坡充满欢乐的节日气氛。

回家之后,各家各户还要设宴饮酒,年轻人则身着盛装到宽阔的场地上进行射箭比赛。晚上,青年男女们燃起篝火,在篝火旁唱情歌、跳舞,彻夜不息。

七、怒 族 年 节

怒族的年节叫“炉瑟”,意思就是“新年”或“岁首”,在每年农历的正月时过。腊月二十九,村寨里的每家每户都要清扫庭院,扫去火塘里的积灰,并把这些陈垢倒在离家很远的地方,表示送旧迎新。然后,人们采来青松枝插在自家的大梁和中柱上,并在地上铺很多松针,以此来象征四季常青、新年吉祥。在这一天,村寨还要举行隆重的祭谷神活动。

怒族人的村寨

怒族人在新年之前,要砍好过年这段时间用的柴火,并杀年猪,还用糯米和籼米舂粑粑。到了除夕这一天,人们把准备好的东西全拿出来,欢欢喜喜地做年夜饭。吃年夜饭时,人们要先祭奠祖先,并举行敲犁头祈雨的活动。

大年初一的早上,村寨里的鸡叫头遍后,各家的小孩打着火把,背着水桶,抢先去舀全村寨水井里的水。他们从每口井里舀一瓢水,然后背回家。据说:在新年的第一个早上,天上会飘下像酥油一样的东西,这是天神赐给人间的吉祥物,常常会漂浮在水井的水面上。过年时,人们只要喝到这种吉祥物,新的一年就能事事如意。

从初一的早晨开始,人们互相拜年。怒族人不但要给自己的长辈拜年,还要给自家的牛和狗拜年,甚至给牛和狗行跪礼,并喂它们油煎面饼和肉汤。怒族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认为牛耕田、狗撵山,它们辛苦了一年,在这个时候应该回报它们的辛劳。在新年期间,怒族人还要举行游乐活动,包括射箭、打石头靶、摔跤、打秋千、歌卜(猜唱)、荡秋千、舞蹈等等。此外,人们还要遵守很多禁忌。比如:在大年三十和初一,吃三餐时不能泡汤吃,如果泡汤吃的话,就可能导致新年风雨不顺、旱涝成灾,此外还忌讳往外泼水。

第十四章 纳西族文化(1)

据考证:历史上曾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曾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现在,纳西族主要聚居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历史上,汉文史籍曾以“摩沙”、“磨些”、“么些”、“摩梭”称呼纳西族,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定名为纳西族。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当地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涉及面广,具有浓厚的纳西族风情,令人回味悠长。

一、东巴民俗文化

东巴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涉及到祭祀、音乐、绘画和文学等方面。所谓“东巴”,也称“经师”,纳西语意为“山乡诵经者”。祭天是传统的东巴文化民俗,在每年农历正月和七月分别举行大祭、小祭,其中以正月举行的大祭最为隆重。举行祭天时,必须遵循一套严格而繁复的仪式,所有参祭人员和祭品都要通过“除秽”。而且,祭天场禁止外人进入,以保证祭天时民族的纯净性和仪式的神圣性。纳西族所祭祀的“天”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民族的祖先和天、地、自然万物。他们进行祭天的目的,就是祈求天地和祖先赐予自己恩惠,保佑子孙平安、家族兴旺、家庭和睦。这个仪式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使子孙后代不忘先祖的恩德。

纳西族人的村寨

除了祭天之外,还有祭署和祭风。祭署在纳西语中称为“署古”。据东巴的古代文献记载:人和署本来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署是专门管理农耕和畜牧的。后来,人不断破坏森林,滥杀野生动物,署很生气,就对人进行报复,使人遭受瘟疫、洪水、地震等灾难。后来,人们为了向署认错,祈求免去人间的灾难,便请丁巴什罗协调彼此的关系,使两者和谐。于是,纳西人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举行隆重的祭署仪式。

祭风在纳西语中称为“海拉里肯”。纳西族人相信人死之后,他的灵魂还活着不死,而非正常死亡的灵魂会受到魔鬼的折磨,还会变成恶鬼来害人。因此,人们就请东巴祭司进行招魂,对这些灵魂进行超度,安抚这些亡灵。因殉情而死的亡灵,则会被祭司超度到玉龙第三国。那里有蓝天、白云、高山、青松,还有老虎可以当坐骑、白鹿可用来当耕牛。死去的亡灵在那里可以实现男耕女织、无忧无虑、相亲相爱的生活梦想。因此,祭风的目的就是超度那些因殉情、战争或灾祸而非正常死亡者的亡灵,使它们安息。

东巴音乐是指在东巴宗教和祭祀活动中,由宗教人士在伴乐中吟诵的一种曲调,是东巴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以口头的形式流传,除了占卜经书外,大多经书都是用来诵唱的。东巴音乐的唱腔有50多种,吟唱的曲调主要以纳西民歌调为基础,使用的乐器主要是板铃、板鼓、锣、钹等。它的特点是唱音乐和器乐音乐相合,节奏单一、谱点简单、音调洪亮。

东巴文学主要是诗体韵文,其大多是东巴祭司在神坛上吟诵的经文,还有一些是东巴祭司和民间歌手唱的民歌。它们实际上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的,只不过被东巴祭司和民间歌手进行了部分整理和应用。其中很多韵文和民歌已被收录进东巴经,一部分则以传统民歌的形式在民间歌手中传唱。

古老的东巴画是东巴民俗文化中宝贵的文化遗产,形式多样,主要有木牌画、纸牌画、布卷画和经文画几种。纳西族人在举行仪式时,都要绘制很多佛神、人物、动物、植物以及妖魔鬼怪的形象,然后对这些画进行膜拜与祭祀。这种具有宗教活动性质的绘画,就是东巴画。东巴画艺术具有贝叶经的形式、优美的线条、美丽的色彩、动态的表现和特征的摄取五大特点,主要表现古代纳西族人的信仰,以及神灵鬼怪和一些理想世界的形象。在东巴画中,以表现丧葬时超度死者亡灵仪式的布卷画《神路图》最为出名。它长14米,宽26厘米,画面主要分为地狱、人间、自然世界、天国4个部分。整个画面色彩鲜明、人物造型生动,极具纳西族的传统风格和特色。

第十四章 纳西族文化(2)

二、纳西族象形文字

纳西族的象形文字又叫东巴文,是一种十分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从文字的发展历史来看,它比甲骨文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时候的形态。它最早被画在木头等东西上,后来因发明了纸,这些符号图象又被写在了纸上,形成东巴文经典。

现在保留下来的纳西族象形文字大约有2200多个,它们具有浓厚的图画特点,一个字像一种事物或其含义。但是,它又和图画所追求的美感不同,因为其主要功能是表达某一个物体或者含义。它用简单的笔画画出事、物、意的轮廓,并把一个字与一个字进行区别。其造字方法主要是依类象形、变易本形、突出特征、依声托事四种。所以用这种象形字写出的句子,大多时候像是一幅图画,而且只具有一种提示意义的作用,没有固定的读法。这种特点导致在纳西族人居住的地方,人们会说纳西语,却不认识用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书,更不读不懂经文。只有少数从小从师学习的东巴教徒才能看懂经文,并读出其中的句子。

随着纳西族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和影响,在明末清初时,丽江纳西族中的一些东巴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格巴文。格巴的意思是弟子,格巴文的意思是东巴什罗弟子创造出的文字。一直到今天,纳西族人所创造的这两种古文字还在使用,成为文字史上的一个奇迹。由于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在并被使用的象形文字,所以它被称为人类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现在,纳西族还保留着很多用东巴文和格巴文书写的东巴经。这些经书记录了纳西族先民的语言、文字、社会、历史、经济、天文、历法、地理、神话、宗教、哲学、诗歌等方面的内容,对于了解、研究纳西族文化和东巴文有着重要作用。

三、纳西族婚俗

纳西人的婚俗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婚事一般由父母做主,由媒人撮合,讲究门当户对。纳西人在本民族内部,同姓不同宗的人可以通婚,但禁止同姓同家族的人结亲。结婚都要经过订亲、请(送)酒和婚礼三个阶段。

欢庆婚礼的人们

在纳西语中,订亲叫“日蚌”,意思就是“送俩”。纳西族的父母在自家男孩长到五六岁时,便开始为他物色媳妇。一般是请东巴算八字和生辰,然后到寺庙烧香求签。如果看中女孩的生辰属相都很好,男方的父母就请媒人带一壶酒去女方家为儿子说亲。如果女方的父母经过考虑和调查后同意这门亲事,双方就会在女孩十岁以后选择一个好日子订婚。

订婚时,男方要向女方送去礼物,这个过程叫送小酒。男方送的礼物包括白米20斤、好酒5斤、红糖2包、茶叶2包。送了小酒之后,如果双方对婚事不满意,还可以反悔。如果女方想退婚,就把所收礼物退还;男方想退婚,把决定告诉女方就可以了。送过小酒后的一年,男方要向女方送第二次礼,这次叫送大酒。礼物除了酒、红糖、茶叶外,还要送上一匹布、两件衣服、一对玉石或银手镯、30斤猪肉和一些现金等。这次送礼要披红挂彩,由媒人和男方亲友把东西送到女方,女方家里则用酒席招待客人。而且,人们在喝男方送来的酒时,要称赞酒好、酒甜,这样表示双方很乐于结为亲家,也有祝贺的意思。吃完酒席后,女方送一壶酒和两盒红糖给男家作为回礼。送过大酒之后,双方对婚事就不能反悔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四章 纳西族文化(3)

送大酒的第二天,男家的亲戚要到女方家去看看,此后两家人就开始相互来往。送过大酒订婚后,男的在每年端午、中秋和冬至,都要请媒人给女方送去几斤大米、2包茶叶和红糖。农忙时,男方还要请未婚媳妇来帮助,走时送给她一些优质小麦作为回报。每年春节,没有完婚的男女各自找个伴友,一起前往对方家里拜年。但是他们不能互相谈话和接触,要严格遵守伦理道德,更不能做出越轨的事情。

等男女双方到了20岁左右时,两家就要商量选出一个好日子举行婚礼。婚礼由男方家族中的长者操办,并由他分派族人办一些具体的事情。结婚的前几天,族人会在新郎家的院子里搭彩篷,在大门外扎迎亲牌坊,挂宫灯、贴对联。在洞房的门框上挂一个用红纸糊着的筛子,红纸上写着“麒麟在此”,并在上面插3支用桃木做的箭,用来驱邪。在结婚的前一天,媒人带着男方的亲友和吹鼓手,抬着迎亲用的衣服、布匹、酒、肉、米、糖、茶、饵块等物品去女方家。女方家会把送来的彩礼放在自己家院中的方桌上,举行点收仪式。当天晚上,男方在自家院子里摆好糖果、蜜饯、酒和茶水招待附近的青年。他们边唱祝婚歌、边跳舞,以增加喜庆的气氛。女方家同样在本村招待男女青年,大家一起唱“嫁女”古歌。入夜之后,新郎要和一位小男孩睡在新床上,进行“压床”,据说这样可以使新郎以后儿孙满堂。

在结婚的当天,新郎穿上长衫和马褂,带着插花的礼帽在门前迎新娘。新娘到了之后,他就走上前去掀开花轿的门帘,扶新娘出轿,向送亲的人鞠躬致谢。新娘进门时,按照风俗要跨过门槛上的“马鞍”,说明新娘从此就是男家的成员了。新人在祖先祭台前拜过祖宗后,进入洞房。此时,新郎要换上新娘送来的拴有红线的新鞋,再次出新房招呼客人。新娘则脱下红大褂,重新梳妆打扮,换上新的衣服。过了一会,两个新人一起到堂屋进行认大小仪式,即按照长幼亲疏对在场的人鞠躬行礼。接下来,按照传统习俗,男女宾客入席就座。在男宾席上,新娘的兄弟被尊为上宾,坐在首席上;在女宾席上,新娘的母亲坐在首席,其他客人则依长幼次序入座。举行喜宴时,新郎和新娘要向来宾敬酒,亲朋们则举杯祝新人幸福。这天晚上,青年人在新郎家的院子里唱婚歌、喜歌和欢乐调。主人则用酒、糖、茶、瓜果和点心招待他们,新郎和新娘也出来向他们敬酒。新婚的第二天,婆婆要亲自端来并喂新媳妇一碗莲子粥、一碗面条,以示对新娘的关心。

婚后的第三天,新娘和女婿要回门。这天吃过早餐后,早已经妆扮好的新娘和新郎在朋友和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