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供养树功德 > 第16部分(第1页)

第16部分(第1页)

。这时他忽然忆起余老在苏州出租汽车上的耶揄得他不轻的那句话:“我倒真希望我们家的院墙上什么时候也写个圆圈内的拆字,第二天我就搬出去”。回忆起的话题,倒让刘晓想到一个他从前从未思考过的念头:我确实真的想念小时候的老北京那种恬静与平和的街道、胡同、方方的院子、青砖灰瓦的房子;那种各家各户有个事或有点新鲜物的相互送吃送喝的邻里串门的生活;刘晓明白:他的这种挥之不去的怀旧情绪,实质上是在对老北京城固有城市文化,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守望情结,难道是我过份地考虑珍稀自己的感受了吗?我是不是太自私了吗?刘晓在认真地反问自己,拷打着良心般地在自问自责。

每每望着不断减少的旧居民区,真真让他有股痛心疾首的难过:真的不能再拆了,没了满城纵横交错的大小胡同,没了青砖灰瓦坡顶的平房,那就让后人找不到北京城历史的痕迹,谁都该明白断层的文化现象将阻断人类文明的传承!那后果是没了根基,没有依靠……可能会……刘晓此刻不知怎么地联想到在上世纪中期,关于北京城拆除清城墙时的那段凄楚传说,据说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古建筑学科教授梁思成先生,也是清时著名志士梁启超之子,在当时就跪哭在城墙上,试图以身挽救北京城墙古迹的故事。刘晓清楚地记得:当初读到那段记述粱思成为拆城城大恸心碎而发出:“拆一座城楼,如割去我一块肉;扒一段城墙,像剥去我一层皮”的报告文学时,刘晓心中充满了感动,切肤的感受,阵阵发颤心悸令他泪水盈框,不知觉地顺着面颊淌下。

刘晓习惯的跳跃性思维方式和心存少年壮志未酬的情怀,让他多少沾染了些英雄情结。让一向自以为是的他,能自觉地换个角度,去设身处地地为了社会的利益来否定自己,忧患的念头涌上心中,令他恳切自责地反问:那么如果让我重回到平房去住,要上公厕,冬天要生煤火……我愿意回去吗?回答是否定的。他很客观地在心中模拟出自己坐在自家楼上推窗观平房居民区,眺望远处横的竖的宽的窄的联成一片的屋顶和由街道、胡同构成的四通八达衡平竖直交通网络景观时的那种惬意。但他理性地将自己的身体与灵魂剥离开,他从自己的行为看出这作为实在是一种旁观者甚至观众的心态,一种独善其身超脱现实的心态,只是在自我欣赏,并以那种单纯个人观景的感受,自以为是一种心存捍卫传统的卫土情结。观望着在自己内心难以割舍的那份对北京城历史旧貌留恋的那份情与景,而对仍然在那里居住生活着的人们而言,实际上他何已经成为观赏者眼里充当古城风貌憧憬中的“生活演员”,他们的心境与境遇,其实自已却并不多想知道。他们有着改变现在生活的强烈渴望,享受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需求和自在的生活方式。他回忆起曾在古城风貌和古民居保存完好的后海、什刹海风景区内的胡同、街道里,见过不少贴在院门上的告示:本院为住宅,谢绝参观的字样。表达着不愿被打拢,更不愿成为被当成景观守望者的形象被人们关注,如观戏或如寻觅历史人物般地被游人观看,供游人拍照,想到这里,刘晓回想并回味起余老初进苏州时,因拆迁话题曾经说过的那句让刘晓印象极深的犟劲话,他明白:他真的误会了或浮浅地读解了余老的企望,他突然觉得有一种负疚感,竞管是瞬间而过,却扰得他的心境一下变得如同户外不晴不阴的混混浊浊的天空。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四十

刘晓绝对是个从家门到校门、由学校门再到单位门的千千万万个北京青年人 “三门青年” 中的一员,简单的生活阅历和巨大的社会变革,令他们往往很难把握自已的一切,特别是情感世界。刘晓自小时候曾经有过的生活片段和老辈人传统意识的遗传或影响,在他留下不能抹去的印象。今天现代生活的各种新元素和新方式在他的生活中、意识里,不断地掺合、扰动。令他时时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思想冲突和情感纠葛。虽说谈不上有什么具体的会令人不安的苦恼事,却也时不时地有一股股无名的忧患感袭上心头,令他陷入不能自拨的郁闷境界。有时望着望着眼前的生活情景,往往因为一个旧事、旧景的闪念,会让他眼前顿时失去了事物原有的色彩与情趣,更有种百无聊赖的感觉让他犯呆。就如他与余老在苏州名胜光福观景时,面对风光秀美的山山水水让他*兴奋不已。可当他瞥见在太湖沿岸不少处,已建成或正在建的一片片别墅群时,将本是水岸相连的临水区域却辟为别墅封闭地区,割据了原本人人可以亲水的水岸地域,令游人不能走向水岸,走近湖畔,更不能亲水、戏水。他脑立即涌上一股难以抑制的愤慨,一股愤然而起的怒气。太湖水岸本是公共水域现如今却被极少数的人占据,仅供少数富人独享,至广大的人群只有远观的份,这不公平!不平等地占有共公资源,也是侵占了众人利益的霸道行为。这种霸道作法与所谓的城市“公园地产”同出一辙,更甚,更恶!全然剥夺了大众享受自然美景的权力与利益。想到这里,他原本灿烂的心情一下暗然,顿失先前的喜悦。看似本与他并没直接观系的事物,往往会因其中事理的曲直而大大影响着他的情绪,就像见到光福别墅群的出现,令他一下无语,火气方刚的热血秉性、耿直率真的性格使然。

喜欢现代生活方式,喜欢坐在十八层搂居室阳台小桌旁喝咖啡的他,有时望着远处不断增多的各种形状、样式楼群,他有种说不明白的感觉,在为之惊叹和欢欣的情感的某个心理角落处,有股阴霪似的沉重感,一种不甚清晰的感触,对冲击眼球的新建筑,特别是造型怪诞,玻璃幕墙建筑的强烈排斥情绪,让他有种面对停放大轿车的地上,确认放在那里的自行车丢失了时曾有过的不悦,倍感沮丧。他也在不断地剖析自己试图说服自己,并努力排解心中的郁积,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在享受着外来文化和物质文明的时候,内心总有一种有点抵触的意识在作祟。那可能是在多年前,他祖宅所在的市内居住地要建大厦而拆迁,他们所在街道各胡同的老街坊们由城中心地段的西城,搬到原南护城河畔菜地里的几幢孤独的高层楼房时,深埋下因遗失熟悉生活方式与环境而对现实条件的逆反心理,或是骨子里什么的原固。总是让他在记忆中永远保存着那份对小时候旧有生活画面“碎片”的留恋,就如在书柜里最高处,摆放的那块在拆迁旧居时,临离开老屋站在梯子上从房檐上取下的瓦当。一块瓦当头己经看不清图案且泛着灰色苔藓痕迹的旧瓦当,让他如视古董般地珍藏,仿佛从中可以寻觅到自己出生、长大的地方。

这种怀旧情怀让他喜欢故土的一草一本,也让他当读到报纸上一段关于北京市城市绿化美化,结束几十年除“野草”作法的文章时,发自内心地有种极爽快的欢喜。他本已对近年来大量引进价格昂贵的外来草为“贵客”,以本地草为必剿的“野草”作法持反对意见,园林专业本科生的植物学知识让他太明白了本地物种的优势诸多,生命力强、耐旱、少人工管理,可自小时候起就经大人们言传身教地被以为“敌”地必割、必拨之,记得从上小学劳动课就拔操场边、花坛里的草。创造天然景观的城市园林新作法,让他为之雀跃,吻合了他珍视万木丛生的景观,绿地表现出的野趣氛围才是城里人最钟情的。他总觉得:将花木制成摆成几何图形,仿照欧式绿地的作法与北京古城的风貌格格不入地倍刺人眼。因为,刘晓知道:中国古人经典的园林作法早己在国外被推广,而我们反而去仿效西方早己摈弃的园林理念,去买来洋花草、摆花坛。刘晓知道: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师法自然”,讲究浑然天成,少人工痕迹的审美追求。先哲老子“顺应自然”的文化理念,在当今欧美国家倍受推祟。刘晓知道:在伦敦,为保护本土物种的措施,是建城市自然公园,也就仿效中国园林挖湖堆山作法,建园先挖一个低地收集雨水,有了水,山坡地就可以种上本地易存活、少人工管理的树木,各种类树木杂生在临水的坡地上,鸟语花香地很有大自然的野趣了,就成了自然公园。

偶然读报*的喜悦,让刘晓从床底找出一块去海南岛旅游时带回的火山岩山石,几经雕凿成了件内凹的盆器,在石盆栽上不少的小草和一棵虎刺梅的观叶植物,作成一件山石盆的盆景。作品完成后他窃喜地望着以石为盆,盆与景共同构成山野路边山岩风貌的盆中之景,一件很有些另类的盆景,随即信手草书“为野草*而作”的盆景题名,有些像散文题目的盆景题名更显作品与作者思维的另类,却是他的真情流露,同是性情中人。 。。

四十一

对传统文化、钟情古民居的怀旧心态和所学的园林园艺专业知识,让刘晓对自汉唐算起至今己有千余年艺术史的中国盆景艺术,表现着不同于同龄青年的非凡热忱。但他也很明白:他守望着的传统盆景艺术,将同北京城古老的民居和胡同街景一样,会一点儿一点儿地消减,会消亡。就如五百年前这块土地上曾经宏伟的元大都城,如今可以寻觅的元大都旧城廓,仅存被俗称为“土城”的几段原本已不高且长满荒草和零乱长着各种树木,不宽的一条带状土丘地,在北城仅残留叁两公里长,高低起伏的一段土坡和城南右安门外出土的元代城垣水力工程残留的遗迹,一座曾作为国都的古城仅此而己。他更了解“盆景艺术”在现在的年青人眼中,特别是所谓“八零后”,也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出生,“看画长大”一代人的眼中,仅是个园艺名词和模糊笼统的语言概念,全然不了解什么可以表现出诗情画意意境美的盆中之景艺术。那么中国盆景艺术的传承,会不会如他魂系梦牵的四合院、小胡同、大马路一样,也一点儿一点儿地消减,消失呢?到那时,“看字长大”的一代人,包括余老师他们会怎样……他此刻突然隐隐约约意识到余老提出编撰出版《中国当代盆景艺术》一书策划的真正动意所在,他甚至为自己的迟钝意识而自嘲。

几天来对海派盆景艺术的采风,给刘晓留下很深的印象,他清晰地感觉得上海的人视野宽阔而且思想很时尚,海派盆景人对所作的东西,很懂得按自然之理和意象取意,意在笔先的创作构思,而不是天然景观的翻版和人工痕迹明显的生硬移植。作品注入了他们对生活的感受;普遍表现出的文化素质较高,仅从作品普遍很有意境的高品位制作,可以看出上海盆景人的文化品味,就比如题名的立意,遣词造句的洗炼贴切可见一斑;刘晓曾就自己这样的见地告诉余老,余启明听过只吐出几个字:“作品品位,人的品味。”展示盆景的内涵与形式的丰富多样,制作技艺兼收并蓄地吸纳各种流派风格为巳有,让刘晓更理解了曾经是十里洋场的上海滩了。海派盆景艺术创新形式层出不穷,又是微型盆景啦、壁挂盆景、立屏式盆景,众多流行的艺术创新形式,都出自这块与海接壤土地上,观海派作品往往令人耳目一新地夺人眼球,“时势造英雄吗,太好理解了。”刘晓在想:余老新构思的论文的主题,创作灵感也正是源于此方土地。

海派盆景的艺术特征说明了这样普遍的艺术现象:盆景艺术的地方流派风格与所在地城市的历史,文化背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就如同扬派盆景有大运河带来的都市文化历史;苏派盆景有苏州历史文化古城的背景;川派盆景人对崇山峻岭的巴山蜀水、成都文化古城的感受,才有了川派“盆树无根如插木”经典技艺之说;,刘晓忽然很想早点见识见识书中介绍的悬根露爪,盘根错节的川派盆景是什么样子了。虽说今天晚上拜会上海盆景协会领导后就离沪去成都,他还是挺心切的。 txt小说上传分享

四十二

对传统文化、钟情古民居的怀旧心态和所学的园林园艺专业知识,让刘晓对自汉唐算起至今己有千余年艺术史的中国盆景艺术,表现着不同于同龄青年的非凡热忱。但他也很明白:他守望着的传统盆景艺术,将同北京城古老的民居和胡同街景一样,会一点儿一点儿地消减,会消亡。就如五百年前这块土地上曾经宏伟的元大都城,如今可以寻觅的元大都旧城廓,仅存被俗称为“土城”的几段原本已不高且长满荒草和零乱长着各种树木,不宽的一条带状土丘地,在北城仅残留叁两公里长,高低起伏的一段土坡和城南右安门外出土的元代城垣水力工程残留的遗迹,一座曾作为国都的古城仅此而己。他更了解“盆景艺术”在现在的年青人眼中,特别是所谓“八零后”,也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出生,“看画长大”一代人的眼中,仅是个园艺名词和模糊笼统的语言概念,全然不了解什么可以表现出诗情画意意境美的盆中之景艺术。那么中国盆景艺术的传承,会不会如他魂系梦牵的四合院、小胡同、大马路一样,也一点儿一点儿地消减,消失呢?到那时,“看字长大”的一代人,包括余老师他们会怎样……他此刻突然隐隐约约意识到余老提出编撰出版《中国当代盆景艺术》一书策划的真正动意所在,他甚至为自己的迟钝意识而自嘲。

几天来对海派盆景艺术的采风,给刘晓留下很深的印象,他清晰地感觉得上海的人视野宽阔而且思想很时尚,海派盆景人对所作的东西,很懂得按自然之理和意象取意,意在笔先的创作构思,而不是天然景观的翻版和人工痕迹明显的生硬移植。作品注入了他们对生活的感受;普遍表现出的文化素质较高,仅从作品普遍很有意境的高品位制作,可以看出上海盆景人的文化品味,就比如题名的立意,遣词造句的洗炼贴切可见一斑;刘晓曾就自己这样的见地告诉余老,余启明听过只吐出几个字:“作品品位,人的品味。”展示盆景的内涵与形式的丰富多样,制作技艺兼收并蓄地吸纳各种流派风格为巳有,让刘晓更理解了曾经是十里洋场的上海滩了。海派盆景艺术创新形式层出不穷,又是微型盆景啦、壁挂盆景、立屏式盆景,众多流行的艺术创新形式,都出自这块与海接壤土地上,观海派作品往往令人耳目一新地夺人眼球,“时势造英雄吗,太好理解了。”刘晓在想:余老新构思的论文的主题,创作灵感也正是源于此方土地。

海派盆景的艺术特征说明了这样普遍的艺术现象:盆景艺术的地方流派风格与所在地城市的历史,文化背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就如同扬派盆景有大运河带来的都市文化历史;苏派盆景有苏州历史文化古城的背景;川派盆景人对崇山峻岭的巴山蜀水、成都文化古城的感受,才有了川派“盆树无根如插木”经典技艺之说;,刘晓忽然很想早点见识见识书中介绍的悬根露爪,盘根错节的川派盆景是什么样子了。虽说今天晚上拜会上海盆景协会领导后就离沪去成都,他还是挺心切的。

四十三

观川派传统盆景作品,猛然看去作品形式与技法都有某几类型基本固定的式样,显得有些程式化,但如果你慢慢转动身子,变幻角度地细细观赏一盆盆技法精湛的作品,就会发现它的立体造型确是与其它地方流派盆景的明显区别和整体效果的独特之处。生长于四川平原肥沃土地上的川派盆景和传统艺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