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在望着余老在讲话间不时地舞动着手擘,以加重语言份量的样子,在思想的瞬间,他强烈地意识到余老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执着的信念,明显地感觉到他那颗挚爱中国盆景艺术,对点滴的得失会为之砰然而动的心。渐渐地体会到余老在竭尽全力地守望着有千余年传承历史的中国盆景艺术,生怕外来的,内部滋生的任何东西 沾污或破坏了国粹艺术的完美,他是用一颗赤诚的心在呵护着中国传统的盆景艺术,并将其视为自己肩负的使命。刘晓此刻清晰地感觉到自己从未像现在这样地真正读懂了余老,懂得他策划中的《中国当代盆景艺术》一书蕴涵的真正动机与目的。。 最好的txt下载网
四十八
然而就在余启明先生在向刘晓讲述、灌输中外盆景文化慷慨陈词,讲述传统艺术生命力的瞬间,他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扪心自问的声音:真的会是这样吗?川派的传统造型就真的会长久地传下吗?没有回音。因为他清楚地知道,现在各地方流派风格传统的技法己经在衰变,各地方的行家里手们都在相竞追求时尚,追求所谓的自然式盆景艺术风格,于是传统不在正统,风格不在依旧。人们在告别了“茅房”称谓,改称“卫生间”的全新的生活方式,各艺术门类呈多元的艺术审美追求,令各地域传统的民间、民族文化艺术都面临内涵流失、技法失传,各种类传统的文化艺术都面临着保护和挽救的问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在余启明是太明了。但是面对自己几十年来向社会推介并且在各埸合、各媒体,不断推祟、呵护的艺术形式,面对弟子对传统盆景的艺术美和时尚流行的致疑,他的态度始终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硬是咬紧牙关地强撑着并且仍然义正言词地大讲地方流派的“地久天长”。这样做他完全是出于一种理性的无奈,一种对习惯性的思维和怕失去心爱难以割舍的情感,他是在维系他穷其一生的志向与业绩,也还有他不想认知,也不会承认,还有“盆景世家”传人的面子,编盆景书、写盆景书人的面子。此时,理性的动摇让他有些伤感地认识到:什么叫“文化断层”,以及由此引发的结果会是什么。
余启明清楚地记忆着:在一次盆景文化高峰论坛的会上,在讲到盆景艺术的传承时有人直言提出:假设要是“*”再延长了十年结束,中国的盆景艺术该会咋样的假设,话声一落全场一时哑然的情景。因为在座的每个人都清楚:艺术的传承要有掌握传统技艺、精通艺术理论的人,要有开展艺术创作的环境包括可以循环发展的经济基础,十年,十年要是没了人,没了艺术的根基,也就没了该艺术了,就比如现在很多的民间玩意失传了,消亡了。面对这样“残酷”的话题,面对冷场余启明意识到话题的背后,意喻着的是什么,他张着嘴几欲发言又一时不知从何谈起地始终没有出声。突然间他联想起,在一次防灾自救报告会上,消防队警官宣讲火灾自救的内容,宣讲中讲道:在地下空间,比如超市、健身房等埸合遭遇火灾,因为一下断了电,在场地充满烟雾一片黑暗情况,人们自救办法,就是只有找到建筑物的墙体并沿墙体摸索行进,伏身扶着墙顺沿着墙的方向,就会找到大门,找到安全出口,找到走出灾难的机会。而不理智的盲目闯撞地乱跑将会迷失方向,陷入危险的境地。众多火灾案例都已证明:在地下空间凡身葬于火埸的人,都是那些不循着原有墙体行进找出口,而是无目标茫目地乱跑逃生的人。原本是单位里组织的一次消防安全教育活动的案例分析,其内涵确被余老记住并在此时延展了,拓宽到盆景传统技艺的传承。于是余老借用这样的经典范例和寻找出路的理念,他借题发挥生动形象地回答了,那听后令人有点感觉后脖子发凉般的假设。看着听众们一言不发地听他演讲的样子、从凝神思索的眼神,让余启明在循循善诱地讲解过程中,他隐隐约约地感觉心中渐有种自信和自豪感在滋生。
今天回忆起这段往事,也无意中回答了自己刚刚在心中冒出来有关传统技艺传承的困惑,消防自救的例子告诉了他自己,唯有保留传统艺术的历史痕迹,也就是在文化迷失时,只有寻找艺术原有“墙体”的历史根基、唯有沿历史根基沿着原固有的文化脉络模索,才能寻得出路呀。川派盆景各式样很程式化的树桩,追求传统造型和审美标准,其历史与现实的意义,都是中国盆景艺术文化脉络的延续和地方人文影响的结果。没有历史上各阶段、各地方流派艺术的传承,也就难有今天和明天的川派和中国气派的盆景。一闪而过的自问,却让他的内心深处缺失了些以往的意志,一贯的斩钉截铁的坚定已不再是,从未有过的犹豫或是混乱的情绪袭上心头,让他犯晕似模糊了原以为很正统、很坚固的信念。此刻,面对终生从事的事业与理想,理性要求他只能义无反顾地承系了一贯的态度和一贯的言词与作法。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四十九
要说这“盆景”称谓之前,早在明、清代就有“盆栽”与“盆树”之说。在中国盆景艺术悠久漫长的演变进程中,历经千余年渐形成独具特征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本质上己成为一种融诸多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于一身;集众多传统艺术形式于一体的边缘性综合艺术形式;因此成为自汉唐始历朝历代那些谙练中国古典园林、绘画、诗词、陶艺、雕塑及美学、文学、哲学学识的官宦士绅、文人骚客追逐的时尚之物。凡是认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共性:也就是明了中国盆景与其它传统文化艺术门类之间内在与外在的干丝万缕联系,其中包括基础层面的散点透视理论、思维方式、文化理念、创作技艺、审美情趣及欣赏习惯等等。也就懂得了什么是中国盆景的艺术性特质。因为中国盆景其基础理论根据之一为中国画的理论,因此直接受到当时期绘画等艺术门类的审美与价值取向的影响。读中国绘画史可以看出宋代之前绘画艺术的辉煌,表现在殿堂、石窟、庙宇等处的精美壁画,为中国绘画艺术在世界文化史占有很高的位置。这些作品大多数出自于世袭的匠人之手,养家糊口的手艺多在父子、师徒间传承。
中国传统艺术的特征,从来是受皇族贵胄的喜好与价值观念的影响而变化,需求形成市场价格。在宋代君臣竞艺,书画虽然承袭唐绪,但尤钟情于富新意之作。特别是文人栀士的画作寄情自然,无论山水、竹石画不重形似而追求内心感受的发泄。随着文人画的兴勃,即由御用画师、官人甚至皇帝本人参与倡导的画风与宫廷画派的出现,令传统广泛应用的匠人画作急剧贬值,并被俗称之为“行活”,一种工艺美术品性质的作品。一时间画作与画者均让位于强调讲究“气韵”讲“人品”的文人画和文人画派。这风尚也同样折射到同为文人骚官、官僚、商贾甚至帝王追逐并视为时尚之物的盆景艺术。对花匠批量制作的商品盆景,对略显程式化的树桩或山石盆景都大大地贬值,至清光绪年间已对不能表现意境,仅经过常年修剪而成形的纯直观形象的树木盆栽称为“盆树”。服务于使用阶层的盆景匠人们自然会在创作中摒弃“匠气”,而趋附文人意趣,自然是以仿照时尚的名画中景色来制作己蔚然成风。受画坛很有名气的新安画派画风影响,形成了川派盆景的“以曲为美,直则无姿”风格,川派盆景表现为高雅情调地域特色的盆景艺术作品。
充分表现出中国古典园林移步易景美学特点的“滚龙抱柱”、“方拐”、“三弯九倒拐”等川派盆景代表作,在创作理论与技艺方面上与其它中国传统艺术门类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样讲究“意在笔先”的创作思想,讲究“气韵”,讲究意境美,讲究依据传统的基本款式在具体作品又有新意。川派树桩盆景的制作往往是利用树桩与树干、树桩与根、树干与枝条、枝条与树冠与叶、树桩与盆钵以及配件、题名、托架等盆景艺术元素的有机组合为“立体的画”、“无言的诗”体现整体美、意境美的艺术形象。人们在盆景创作中溶入了艺术造型与人的视觉审美感受,用生动的树干、树根、枝叶等元素的组合,实践着主与次、虚与实、疏与密、聚与散、高与低、大与小、重与轻、正与斜、直与曲、露与藏、巧与拙、粗与细、起与伏、动与静、刚与柔、开与合、平与奇的盆景艺术语言运用。创造出对意象中形象的模仿与创造,其意境美的创造,如同中国书法用流动的线条表达着书写的艺术,盆景用绿色的枝干叶片带给人们美的感动,体现出人与自然间相互抚慰的融合关系。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五十
目前业内致命的问题是在各级盆景展览中,地方流派的创作仅作为一种保留地方传统风格作品的参与,其内中的文化背景及技艺独特的传承并未得到真正的重视,获奖的概率低影响了花商和花农的积极性。因少有相关评论介绍去影响社会的认知,于是生产规模上难成气候,作品就少了竞争力甚至节节败退出了“赛场”,因此地方流派艺术风格的作品数量与品质呈下滑的状况,己成为不争的事实。视这些现象为“心病”的余老,确是忧心忡忡并在各场合中发出要保护、抢救地方流派艺术风格的呼声,只是并无大反响。市场经济的规律也同样适用于艺术品市场嘛,当他独自一人时,也不情愿地发出无奈的认同。熟悉近几十年盆景发展历程的余启明,清楚这是盆景性质的归属门类与实际不相附所致,他深知其中的渊源与弊端。素有“绿色雕塑”与“凝固音乐”美誉的中国盆景艺术,因所用材料为树桩为植物,就人为地一直以来行政划分归属园艺部门,执行城建园林的政策和管理模式。盆景作为视觉艺术的本质在艺术管理、艺术展示、人才培养等诸多实际情况与相应政策相悖。例如:因行政的归口管理而忽略了艺术行业的指导和人才培养,场所建设及盆景作品的展示形式、专业人才职称评定,系统建设包括政府部门的考评、审定等等。
触及神经的全面思考后,他想到:弘扬中国盆景艺术当务之急,是澄清一个貌似清晰,实为混淆的艺术概念问题,那就是盆景倒底是该姓“艺”(艺术),还是姓“园”(园艺),这样一个似是而非的话题。用通俗话讲就是:盆景姓“园”还是姓“艺”当属文化归类的话题,也就是盆景或艺术或园艺,如何按性质进行科学界定的事。不弄清讲,整明白,就难以解决那些困扰盆景艺术进步的政策问题。比如职称的评定,在各地一般都是沿用园艺类技师、技术员、工程师的农林工科的系列职称,而高级人才却又评定为“杰出盆景艺术家”或者“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的职称,大师则是社会科学艺术类专家的称谓。余启明执拗地认为:前者纯粹混同花卉园艺门类,后者的工作性质与人才的特征才是吻合匹配的;再比如展览方式、评比办法标准等等都在沿用、套用园艺的模式……有些事是约定俗成的,前人或某领导这样定了、作了,后人也就随俗地顺着走下去,久了成了规矩,没人想其中的“悖”与“违”了,或知趣地不揭这会引发痛痒的“瘀盖”。
盆景具有园艺性与艺术性共存的特点,为寻觅说清其文化本质的理论依据与选择表述的词汇,一下三言两语真是难说清楚,余启明竞突发奇想地借旧时中国妇女婚前后的姓氏习惯以为例子,讲旧时己婚妇人原本在娘家自幼有着自己家族的姓氏,而婚嫁后则随了夫家姓并附上自姓氏。如王姓姑娘嫁给赵家后则更姓名为赵王氏,也就是改为姓赵并告知自己本姓王。他甚至想讲“克林顿。希拉里”的名子,用美国总统夫人姓氏证明这是世界通用的习惯。哪,哪跟盆景有啥联系,该如何说清。每到这时,自相矛盾的余老不由然地垂头默默无语,己近“耳顺之年”的他明白:凡是表述不准确的事就别讲,多年的编辑工作让他深知语失背后的陷阱有多深。过后,他又左思右想,觉得仍对盆景有以旧时妇女婚嫁前后“姓氏”改变的借鉴、说明之意,或是有相近似之处,反复的思索的话题是他心中的“结”。
盆景树木未入盆前实属植物、山石的自然属性,入盆经人的艺术加工而成景后,溶入人的心智与技艺后其属性而随之变化,此时原本自然界中的植物或山石,如出阁的女孩变成人家之妇般,也由树木变成盆盎中树桩,并经托架、题名的组合而成一件表现生活美的艺术作品,从而进入全新的“家族”:艺术领域。这如同旧时中国妇女婚嫁前后改变姓氏的习惯,出阁嫁人后则随了夫姓一般地改变性质一般。盆景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因溶入人的因素而成为艺术,由盆树改为盆景。也因此应正视艺术现实,纠正不利于艺术进步的历史沿革,要遵循盆景的艺术规律,建立相应的管理秩序实现行政改革。想到这些,他拍了下自己的胸脯,又用力一拍书桌后,随即伏案疾书一番至完稿,也就是完成了他的那篇被业内人喝彩,题为“中国盆景的艺术性特质”的文章。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五十一
都江堰距成都59公里,第二天孙秘书长找来辆面包车接余老和刘晓驱车前往。路上四处放眼一片绿意,从车上望去:稻田、油菜、竹丛、水塘、树木在眼前闪烁而过,第一次来蜀地的刘晓,好奇地用手指着田地里一片片的长满修长碧绿碧绿叶子,齐人膝盖高的绿植说:“种那么多竹子,长得怎么不高呀。”他的话声未落,车里一片哄笑,刘晓扭着脸莫名其妙地望着开怀大笑人们,余老笑道:“那是姜,炒菜用的姜。”刘晓听罢颇有些尴尬,于是解嘲地应合着大伙也哈哈大笑起来
都江堰历史名胜古迹,闻名于世的战国时期水利工程,至今发挥巨大水利开发的功效,让周边近干万亩农田受益。站在江边山上向江中望去,只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组成的水力枢纽工程,在汹涌岷江水发挥分识作用,将水分别导流入内外二江中;飞沙堰立在鱼嘴与宝瓶口之间,用于泄洪,调节来自鱼嘴的水量;宝瓶口为人工开凿,引岷江水入水口;只是没见到古时埋的标水位用铁桩,可能时候不对。站在观景处,遥望汹涌澎湃的江水经过眼前的水力工程一下变得驯服地沿着古河道流去的场景,让人感慨万干,余老和刘晓在不住地惊叹古人的智慧与力量。
江水入口工程观后又来到纪念都江堰开凿处,秦蜀郡守李冰父子的祀庙,“二王庙”前。在中国境内旅游,接待游客去参观寺庙,已为固定的内容和程序,庙内都是操不同口音的游人,还有不少的外宾。庙内大殿和后殿分别有被封王的李冰父子塑像,高数米,或坐或立。庙宇依山临江,取山势的高低而建筑,朱檐飞阁错落有致,气势巍峨,周边古木参天,林荫蔽日,大家刚入庙内顿觉清凉。刘晓信步来古树林中,高矗粗壮的古松柏,劲节虬枝且树冠枝繁叶茂很有气韵。他手扶着树皮剥蚀露出树木内核木质,呈深浅两色的古树干,仰面望去古树突兀的跌枝、单秃秃斜楞楞的干枯枝干,久久地无语。在这里他看到在平日在城市里只能从松柏盆景中见过盘虬扭曲的经药水处理后呈棕与白或灰与白两色相间舍利干、白骨嶙嶙或直矗或盘旋状的神枝、爪根悬露……
古树历经风霜雨雪的磨练生成了现在的“残疾”样子,却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