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供养树神什么好 > 第10部分(第1页)

第10部分(第1页)

对自然山水欣赏和古典园林艺术中占有的重要地位;表现出士人审美的祟尚自然和以植物作为人格寄托,体现出代表中国人传统意识“比德思想”,寄人的思想情感于物的文化理念。

“竹林七贤”经典故事广泛传播,为古人今人津津乐道。是在传递中国人对其中表达的人与树木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念,对生活态度和人生的理想境界的推祟。也因此为各艺术门类广泛采用的素材,在诸多的传统艺术门类如木雕、竹雕、玉石雕的三大雕刻艺术和绘画、文学、建筑装饰中,均出现有晋代杰出士人们的身影。砖雕图景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美的可视性艺术效果,也因此入编林业大学园艺专业的教科书内容。作为教材它让学子们从砖雕壁画中联想到中国古典园林,园艺包括盆景艺术蕴涵的人与自然界永恒依赖关系的文化内核,砖雕更描绘出人对自己赖以生存环境,除了物质的需求以外,还有美与审美欣赏与创作的追求。基于此就会让人们从中体会、感悟到:创作一座园林、苑圃乃至一件盆景,就象在编织一个梦,一个绿色自然的象征,它带给人一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融,另样“无为”美的憧憬,一种回归自然的追求和在自然景观中寻找自在自我的情趣。

中国晋代名士崇尚自然的意识,在余启明清楚地意识到:人类与赖以生存树木间的那种生死以共的壮烈又微妙共衰荣关系。一个曾让他感动不已的著名波兰作曲家潘德列斯基与树的故事一直影响着他,波兰一位酷爱植物的大艺术家。一生创作出许多美妙绝仑乐曲的作曲家潘德列斯基,在他的居住地用了35年时间,营造了一片有多树种树林的植物园。他在回顾建造植物园过程时深情地讲出:园子里在这里种什么树,那里种什么树,一点一点地规划起来很象是作曲,有先有后有高有低,错落有致地种植着各样各色的树木。园子里的树木构成了多变的图案,望上去整个的绿化带呈现上下起伏有缓有疾的绿色“乐谱”曲线,枝杈、花卉和叶片成了“乐曲”线谱上的音符,每看到微风、狂风下如海浪般地摇曳、舞动的树冠如线谱般,绿色舞动的旋律都让他每每为之倾倒,为之陶醉,于是许许多多的美妙乐曲都由这里诞生。他喜欢在自己的植物园中创作音乐,待有创作欲望时,他都要去植有各种树木的树林间里,放眼尽是绿色,呼吸着草木发出清香味道,沉醉在林海“波涛”中,畅想于音乐旋律。这位大师曾多次来中国讲学、表演,他特别喜欢北京的古树,他讲每来北京总喜欢去天坛的古柏群中寻觅、休憩。他喜欢用手去抚摸天坛公园里千年古柏树无尽苍劲的树干,从树干传递出中的丝丝感觉,会在他心中流淌成着线谱般的心曲,寻找音乐的灵动音符。在红墙黄瓦古代建筑旁,一个人静静地感受着那些参天苍松翠柏令人震撼的诗意与历史感。

一个人能够这样作,这样地贴近大自然,会让人的感官变得很细腻、人会很本真……曾有过相似的境遇、相似的体会,让颇有同感的余老联想到人类与树木的亲密关系是共性的,无论波兰人、美国人、中国人、古人、今人,曾经相同的认知,相同的情感。想到这些,一个从未有的关于人与自然,自然与树,树与人、人与盆中树桩之间关系的念头,以及诸多能表述或涵盖其中内容的词汇与故事,都叠加地在余启明的大脑中频频闪现。虽然尚不很清晰难以理出头绪,却又挥之不去,这些耐人寻觅的思绪,经常困拢得让他夜间醒后辗转不能入睡。此后的日子里,这样念头日越发地强烈而频繁,常常令他苦苦地长时间思索。在许多思索的瞬间,各种各样的念头与词汇不断地在他的脑海中时时闪烁,却始终不能扑捉到,倔犟执着的性格,让日后的余启明,又苦苦地继续陷入不倦地关于人与盆景的文化本质求索中。

(“竹林七贤”砖雕图)。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二十三

“光福”景观非同苏州市内的私家园林,是距古城西二十多公里处的一个美丽、恬静、古朴风景迷人的地方,嵌入太湖东岸的半岛风景区。此地因历代文人多以“湖光山色”、“洞天福地”赞誉而得名:光福。光福古镇依山傍水而建,其东南两面环山,西滨太湖,掩映于绿水青山之间。这里如画般的山水美景,恰应了那句老话:山是大地的脊梁,水是山的依托。在这山水间有众的古寺庙隐蔽之中,其中最著名当属建于梁时的光福寺,也称铜观音寺和距古镇不远有久负盛名的司徒庙,又称古柏庵,这里正是余启明特意邀刘晓来的地方。

进入隐于山林中的古镇,街道格局依存,站在坡地的街头四下眺望,眼前是大块青石板铺就的大街,街道的两旁是粉墙黛瓦的古民居和少有的几间小店,山端塔影绰约,庙宇精舍俨然,寺庙中香火升腾,诵经声绕梁。古街上少有行人和车辆,远方湖光旖旎,绿山萦绕,一切寂然。从繁华纷乱的城市一下进入古镇,令人感到这里的一切,很有些扑朔迷离的魅力,平添了几分静谧与神秘。因没有太多的时间,余老带着刘晓只草草地看了看光福古寺和山顶的木塔,就径直到了司徒庙。这是一座二进院的古庙,在庙宇的东侧院落内就是苏州很有名气的园林景观。历史上曾有两位清代帝王:乾隆和康熙,两次南巡亲临的古柏树奇观,四株古柏树至今已有1900余年历史,因其罕见独特的形与势而被乾隆帝分别命名为:“清”、“奇”、“古”、“怪”的古柏树群。

刚从名园“万景山庄”拍照完苏派盆景中的绝品,一盆有五百多年历史的桧柏盆景的余启明与刘晓,还未从被作品的磅礴气势与深遂意境所折服的情结中完全解脱出。当他们从侧门进入园林猛抬头,昂望着眼前古柏丛光顾陆离的姿态,俩人一下都被非凡的古柏间渗透出强劲的力量感与凝重的历史感所击中,被震撼。站在静寂的高墙边久久地没有挪动脚步。敬畏地仰视着眼前四株古柏树,其中无一株不表现出各自不同的鬼斧神工般绝妙特征。密不可分连成一体的树群又共同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境界与脱俗的氛围,四株古柏技叶勾搭、重叠,难以一下断然分出每株的全貌。

被称之为“清”的柏树,主干挺拔,直矗云天,树冠清秀,枝叶疏朗润秀,无一丝衰老状,给人予“清朗俊逸”的韵味;“奇”柏,主干折裂或朽断或因遭雷击被一分为二,体裂腹空,皮连技绿,枝干凌乱多朽木却呈生机勃勃势态,令人联想到“枯木逢春”的意象;“古”柏,树干粗壮纹理如绞龙盘绕,显古朴苍劲,树冠缺枝少叶却体态刚健,很有恢宏、厚重的气派,如古代武士般;“怪”柏,卧地三曲,起伏的体态怪异,如游龙走蛇,满枝苍翠且壮丽,形成活泼灵动千姿百态的造型;面对从未领略过的古树奇观,超越想象力的大自然的杰作,刘晓的惊骇与欣喜难以言状。他围着护栏内的古树不断变换角度地观赏,手举相机狂拍一番。他完全被眼前充满神奇景色所表现出的超然意境所震撼、慑服,心中尽是无数的感叹号!!!!!过了许久,才象缓过神似地向凝神静观的余老说:“来苏州不来这里,可真的是遗憾。”

余启明并没听到刘晓的话,甚至忽视了他的存在和其由衷的感慨。他己经有近二十多年没来过光福景区了,望着江山依旧的美景致,寻着庙内传出顿挫起伏,超然优扬的诵经声步入山门,他抬头望着古柏一侧的庙宇殿堂,望着周围起伏连绵的群山,望着脚下鳞波万顷的太湖和湖水边桅杆林立的渔港,他心中暮然燃起一个曾经有过却又早己遗忘了的念头,异样的心境让他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我,这正是我找的地方!”站在一旁的刘晓听罢一楞,也未加多想地接应道::“难道,您想在这里,隐居?”余老听到刘晓话声,仿若猛醒般地一脸的尴尬,他在慌忙中极力地掩饰已被刘晓点明的内心活动,故作镇静地干咳两声,装成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似的,不作言表地快步溜出庙宇庭院。

余老此刻真的感到不自在了,他故意地四下游走,以避开刘晓的目光,生怕他会继续追问似的。刚刚刘晓在庙宇庭园中的问话,一下揭开他内心深处的密秘,自己多年的隐私竞被一语言中,但他却又不愿在作为同事、弟子的刘晓面前承认。余启明自认为自己内心深处有种与宗教的情结,记得二十多年前,他第一次去佛教圣地普陀山时,就被佛山的形式与浓厚的佛教文化包括建筑、音乐、法事以及环境氛围所折服或感动。他喜欢看那里的风光,那种山峦赖寺观增色,寺观仰山峦添辉的景观;喜欢听晨钟暮鼓声和和尚或尼姑伴着法器节奏的诵经声;喜欢闻山林散发出的植物湿润清新芳香和萦绕寺庙的香烟;他以为到这里,让人感觉生活变得轻松,人生充满了想往。于是从那时起他在内心留下了一个秘密空间,竞管此后的几十年来世事、家事缠身,但这空间却一直保留着。记得不久前一次和老伴笑谈日后百年事的安排时曾讲道:“如果我先走了,就把骨灰一部分撒在普陀山。如果你先走了,让女儿捐庙里点钱,我就去那儿了。”俩人自然是笑谈一番,事后也就抛到脑后。

但当他今天一踏上光福的土地后,意境非凡的山水、古镇、民风、林木、庙宇……一切的一切让他一下萌生或更清晰了内心曾经有过的念头,一向少拘束率真的他,激情忘我时自然而然地将深埋内心的愿望感慨而发,又恰恰被作为同事的刘晓听个真着,并且快言快语地道出。直捅内心隐匿的问话,令余启明无言相对,甚至感觉到像他这把年龄人己绝少有的羞怯和不安,余老急走几步出了庙门。

(司徒庙内“清奇古怪”柏树群)。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二十四

“清、奇、古、怪”四株古柏,从树的枝杈、劲干与根脉渗透出撼人心灵的意境与超越时空的古韵。古木超然的形态与寺内宁静深厚禅宗文化氛围的浑然一体,令人想到的只有是历史的遥远和人与万物归属感。在大自然的杰作面前,一种人微小至“无我”的禅宗意识浮现。在特定人文环境与自然风光高度溶合的环境,创造出独有的氛围和从未体会的意识,让人脱俗般地超然顿悟。

触景生情的余启明,在脑的深层发掘着寻觅着,曾经明显意识过,却从未向任何人启齿的一段铭心的印象,一种从未有过的对于人、天、地之间的归属认知,对于佛教的另样认知。其中由来却是源自女性形与神之美感知的震撼,恰是偶然一次目睹尼姑庵中法事过程的经历,让他刻骨铭心地领略到了佛学感化人教化众人心的真谛。那是一日天色渐晚时,在北京东城的一座颇具规模的庵内,灯火通明的佛堂里正在进行着法事,各式法器协调地发出节奏极强却悠扬婉转的佛教音乐,厅堂内伴着摄人心腑的佛教音乐,众多虔诚的尼姑列队站在佛堂两侧,双手合拢地俯视前方,众声抑扬顿挫地诵唱经文,婉转且锵激的诵经声伴随着烛光灯火齐明的佛堂里飘浮出的烟雾,沿庙宇院墙、佛堂的屋顶缭绕、升腾。在佛像前跪拜的是位年事不高很是端庄典雅的女主持,只见她悠然站起,轻轻地回转过身,然后缓缓地脚不离地一步步踱向殿外,纤弱的左手持一水钵,右手则用柔弱手指轻轻伸入盆中沾上水,随后轻盈地合拢手指,再向前方张开弹出几点水花。她纤弱轻盈身体向前微倾地迈着匀称的步伐,边走边弹着极富象征意义的圣洁之水。端庄的女主持温和专注的双目平视着前方,步履轻盈得仿佛行走在松软的棉絮上,移动在浮云中,缓缓地一步一顿地行走。清秀的面部充满了平和、安祥的神情,在烛火灯光照映下映出女性柔美的淡淡光晕,一派温和肃穆状,让人呼吸屏蔽地感受到菩萨圣灵的光环笼罩。

第一次见到这样弥漫着神秘色彩场景的余启明,深深被打动了,内心充满了触及灵魂般震撼的感动,人竞然可以这样与佛、与诵经、音乐的声色如此溶合,在这里人的形体与魂魄竞可以与眼前所有的一切如此隐匿般的溶合,成为完美无暇圣洁的整体。对佛教这样的深刻的感悟,余启明从来没有过,在圣洁的光影笼罩下,他第一次体悟到缺失了自我意识的空灵与惬意,他在内心中只一味地惊叹:人体的形态、动作,竞然会变得如此的美妙不可言,一举足、一抬首、一转身、一迈腿……竞都是如此的清静飘逸,形与神如此地惟妙惟肖,这般情与景、声与色如叙如泣般地的让人由衷地感动。那圣洁贞女的形象,佛教的神圣氛围让他从此铭刻在心,永世的感动。

这段神秘的经历与铭心的感受,他一直未对人讲过,其原因是讲出来恐怕会有人会因庵里人和事想歪了。他知道不是身同感受的人,对自己独特的印象和心境不会理解的,也就会造成对佛门的不恭敬了。另外他自以为,自己身为共产党员讲出这些总是不太合适的,于是长时地埋在心头里。人思维的规律却是一件事物或人心里的活动,往往是越想深埋忘却,结果竞象患“*癖”似地越发地想表露出人原本能的“裸露情结”。那段深埋内心本想忘却的记忆和情感经历,却因理性的压抑,反而印象更清晰感触更深刻,更想与至爱亲朋分享这原本美好至真至善的感动。

今天看到古庙中千年古柏的神姿,引发出那段刻骨铭心的感动,二者的联想使他更加明了山林与寺庙相依而建,所创造出的意境之所以感动人,得益于庙与古木相映,共同营造出体现“天人合一”宗教文化理念,所推祟的人文与自然景观高度溶合的超然环境。

一前一后走着却始终没有说一句话的余老与刘晓,走出庙宇山门,才好像缓过神似地互相关照地看了一下。下了台阶余老一字一句地:“这里古树是苏派盆景的灵魂,在苏州的树桩盆景里你会感受到它们的影子与影响,就象留园里的黑松盆景。”刘晓此时全然明白:这独特的景观与无以伦比的树木造型己为苏派盆景人的祟拜物,景观非凡的物象,经盆景人干百年的联想,己形成难以言状的一种美感,一种大自然造物的神秘感始终笼罩着苏派盆景人。心存的意象历久不变地成为他们开展盆景艺术创作的经典楷模,以致在诸多的苏派盆景人和盆景作品中,不时地隐现着它们的踪影。那天留园所见盆景中的黑松树桩貌似凌乱不堪、无立意、无章法的树桩造型与随意摆布的山石,实为作者刻意模仿,追求“清、奇、古、怪”苍劲古朴艺术之风的力作。想到这些,刘晓面向着余老诚惶诚恐地连连点着头。

出了景区大门,余老不无敬慕地说道:“要是日本人来这里,听说是要向这些古树鞠躬致意的,他们对有几百年树龄的古树,信奉为神的,这恐怕也是日本成为世界上的森林保护最好国家之一的原因吧。你看这些树都一千九百多年了,很了不得呀。我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来中国,他非常喜欢北京的天坛,在参观姿态奇绝、苍翠弥天的古柏群时,他曾讲:天坛建筑很美,我们可以学你们照样建造一个,但这里无以伦比的古柏,我们就毫无办法得到了。”他道出:‘名园易建,古木难求’的人与自然关系,但在那个奉行“人定胜天”豪情壮志的年代,人们不会体会出话中太多的内涵。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