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供养树神什么好 > 第37部分(第1页)

第37部分(第1页)

逐渐形成丰富的剧本库、唱腔设计、舞台表演程式、戏剧音乐、舞台美术等等,皆因不断地吸收各地方戏的精华,为我所用地引入多元文化,发展自身地取悦于当时人才得以代代传承。所有国粹艺术今天也同样地面临传统艺术传承的课题,国画水墨山水画作以传统技艺在画作中溶入现代意象,才会从画中体现人们生活中的美,山水绘画*的“漓江风光”“云雾南山”这样的泼墨山水画,除了吸收其他画法包括西方油画、水彩画的技法外,也会刻意地画上几间现代民居或是高压电线架之类,或是几个现代装扮的人物,无疑不在追求与今天观众的沟通,无一不在企盼能引起他们与画作的“共鸣”。这其中的不断创新,为艺术的生命力,也就是体现艺术的现代性,所有艺术门类都面临的课题,包括盆景。

盆景艺术自汉唐至今历时一干多年时间,也是在这样理念的艺术传承下,才有今天的艺术规律与内容。他意识到:传统盆景高深的理论与高难的制作与养护,对于一般的爱好者,显然是有些距离的,盆景自古是非有钱有闲(时间)又酷爱人不可及的。那刘晓的“艺景盆景”、山石盆景、微型盆景,还有市场上用超声波器生雾的雾化山水盆景、上海的壁挂盆景,不正是传统盆景艺术汲取了其它艺术文化的艺术创新形式。要承认它、认识它的,为传统盆景注入时尚元素的创新形式,是艺术进步的动力。这认识让余启明果敢地在《中国当代盆景艺术》书中另辟设置“艺术创新篇”,他将盆景创新之作入编书中、出版后获得不错的业内外反映。

体现时尚特征的创新作品,除了制作快捷养护方便的优势之外,现代人较以前各时期的城里人因对自然接触的减少,更需要感官的强刺激;因缺少室外环境,更需要绿色的视觉享受;因工作繁忙压力大,更需要绿色植物的心灵抚慰;被抑制的强烈意识需要渲泄、生活工作的压力需要释放,盆中造景恰恰可以作为。有了这样的认识,让他此后用了仅仅半年多的时间,收集了全国各地方包括港澳在内的各种形式的艺术创新图文和作者信息的资料。动力还有源自余启明身体内的一种求变创新冲动,几十年来在他的意识里都是:有着几十年的老树桩、典雅的盆钵、精美的几架、文皱皱的题名,这样的“套路”时间久了,也渐渐在他心中培养出逆反的心境,固态的思维让人抑郁,就像人在一个地方呆得太久了,会想出去透透气,放纵一下自己。于是一种近乎叛逆的心计,在萌发、在生长,因为有了闲暇时间,近来越发地让余老有欲表达的冲动。

盆景新品的归类让余启明着实费尽心思,已有艺术形式与传统的内涵与创新作品美学观念的冲突。思虑了许久仍理不出头绪的余老,索性不再向深处挖掘,而是任性地就近路走了,以习惯的艺术思路在横竖方向作试探,结果得出要与京剧、音乐、舞蹈创新形式一样地也叫“现代盆景”!?评衡出了的称谓,让余启明一时没了胆略。名片上白纸黑字的盆景世家、盆景高级编辑、盆景协会名誉会长的印刷字,对他来讲虽不是什么思想上的“紧箍咒”,年事渐高的余启明还是有顾虑的。面对已经出现的东西,你不能视而不见,理性的潜意识告诉他:唯有疏导才有发展,堵是无益的。于是在《花卉盆景》之类的杂志上有了署名“秋翁”的几篇研讨“现代盆景”称谓与形式、内涵的文章,一石投出没见大的涟漪,更不见浪花,这让他踏实。随后更是图文并茂地介绍各种的盆景创新形式,他分别叫文化“初探”和作品“浮出水面”的说法,可进可退的作法,全然老年人的稳重与智慧。

初试牛刀后的理性认识,余老心中冲动愈发的强劲,为将自己多年“现代盆景”的研究成果公示于众,他相约老友盆景艺术家文华先生,共同编撰一部新作《现代盆景制作与赏析》的书稿,在书中他全面提出“现代盆景”的概念,书中囊括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盆景艺术创新作品有十二类型十七种。首次阐述了中国现代盆景的名词内涵、文化理念与艺术形式的分类。包括有他独创且还算贴切的装置盆景,还有山石盆盆景、壁挂式盆景、雾化盆景、塑石盆景、砚式盆景、戏文盆景、微型盆景,当然也有刘晓的采用景观式盆器创作的盆与景融为一体的所谓艺景盆景等等。书自然由园林出版社完成,但绝无走后门之嫌。熟识出版业的竞争,一向奉行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人原则的余老,也绝对不可能这样作的。因为书的选题好,而且多年的工作积累使手中掌握的图文丰富,于是书稿很顺利地就通过了社里的三级审稿,决定出版了,总编室交园艺编辑室编辑,又分派刘晓作责任编辑。 。 想看书来

九十一

刘晓接到书稿和满满一公文袋作品照时很是高兴,能为自己一向敬慕的老先生作点事情是他渴求的。他手捧着厚厚一叠《现代盆景制作与赏析》书稿,迫不及待地一字字地读着,读解书中“概述”一文中对全新称谓的“现代盆景”一词汇定义的阐述。他看到在“现代盆景概述”文章中,余老高度概括地罗列了创新艺术的“现代盆景”有五大特征:作品中盆也景,景也是盆的形式特征;作品的立意突显图式效果,也就是强调盆景作品的装饰性;借助其他艺术门类文化元素,令作品形式与内容呈多元性;盆景艺术语言更丰富,作品承载的信息景大,艺术现代性的特征;制作便捷,制作周期短,带来低成本,满足人们快节奏的生活与思维方式等等;剖析纷繁的艺术现象,从中归纳、整理、总结出这样的特征与风格,应该是件高瞻俯视的结果,悟出其中的文化“脉络”,这非得大家不可,刘晓暗自赞叹。面对已经满头花白头发的余老,他钦佩其对国粹艺术传承如此的切肤关注,如此的先锋作为,如此的开拓勇气,如此的真情实感表达、洞悉盆景文化本质与揣摩盆景图书市场的智慧,读手稿更是让他从心底里仰视老师。刘晓很为自己的先睹为快自豪,还有很强的自信,他知道唯有他能从老师的文稿中读出:“盆景可以作成这样,也不仅可以作这样。”这样经典且通俗的“潜台词”,他是在用这样的理念与行动,引导人们充满希望地步入古老的艺术殿堂。

刘晓在与余老共同编写《中国当代盆景艺术》一书的那段共同工作与生活经历,让他从老师的只言片语,从个性彰显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彼此相通的内心,准确地理解对方的心声,俩人成了相互视为知己的忘年交。平日里,刘晓不时地将自己的新作或是工作学习的想法或需要解惑的事说与老师听,请老师点评、求助。他甚至在听老师讲他中学时作喷泉流水盆景的创作故事时,他脑中可以浮现出戴着红领巾少年时的余老,一副青春的得意笑脸。每到这时刻他都会记起并且真正明白,那句平日曾以为俗之又俗的老套话:什么,什么叫以石、以文、以歌、以………会友了,他们俩之间就是以盆景会友、识友、交友。

让刘晓动了脑筋,融入了大番智慧的新书,从用纸、排版、封面装帧都很新颖,甚至有点“另类”的标新,剪辑的图片、横置的页码、看上很有时尚杂志的意味,装帧与内容很协调、适合,让人眼前一亮,更抓看图长大一代年轻人的眼球。这样的新书一出版盆景业内引来一片哗然,对书中从未听到过的称谓和很有些标新立异的内容。一时间还让读者对着精美图文呆呆地寻思了一番,面对全新的图书,凡盆景界有头有脸的和者寡,但真正直面反对的就更寡,原因是理论阐述内容虽然也与当今的事实相符合,却因不同以往的艺术语言和作品的全新形式,心底里不情愿,听得不顺耳,看着不舒服,逆反心理表现在眉眼间流露出的“逆烦”。但在人们的生活中却早己己溶入了这样的文化意识,众多新形式的盆景作品,在中国的各个地方早己司空惯见,各类各式各样的盆景创新之作,早己出现在花卉市埸、家庭居室,这总不能视而不见,拒不认可吧!新事物的出现,只能去“导”,而不能采取“堵”的规律。还是那句老话讲的好:得人心者得天下吗。因一时揣摩不定舆论导向,或许是他老年人越发变得谨小慎微的心胸,虽说成就了要作的事,却仍心有余悸的余老面对自己的果敢行为,传统意识让他不敢正视自已,心中有种作了事业“叛徒”般的孤寂。为了让自己因理得而心安,他唯有理性地强迫自已思考,要求以“市场经济规律”、“挽救振兴传统文化艺术”这样的政治心态,聊以自嘲、*。

中国盆景人喊叫:“让盆景艺术走进千家万户”的口号几十年了,现在是艺术非但没能如愿地发展、普及,近年传统盆景还因“雅石”“古玩”收藏热的影响,还大有萎缩的趋势,这在业内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由*后渐进的恢复到经济改革时突泉般的发展,才短短的三十年不到的周期。余启明看到的现象:一方面是传统盆景难普及,一方面创新盆景已出现在市场、居室中,我该如何作?《现代盆景制作与赏析》一书的出版,就是他真情的表白和果敢的行动。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可以不是“阳春白雪”的传统盆景,“下里巴人”叫女子的现代盆景,恰以低成本、好养护、形式时尚而涌入市场,进入千家万户,这就叫“适者生存法则”,人们爱好了,有兴趣了,才谈得上发展。让高精品与大众化、高雅性与平俗性、大制作与低成本共存,各入其流才会共荣,余老有这样的信念。

在业内盆景大家、盆景园和公园工作的职业盆景人或是盆景世家出身的同仁面前,他少有说起现代盆景一词。他知道盆景的传统概念与固有技艺与艺术形式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他在内心深层次地感知得到,盆景界的同仁们在盆景艺术境界中的感觉,走进艺术殿堂的人,如同行走在豪华典雅殿堂里,踏上厚厚软软的羊毛绒地毯上,只要你的脚轻轻地一踏上,就会从脚底到心底都感到一种超脱的沉稳和厚重。一切变得悄无声息的让人心静,静得人不敢有丝毫的不敬和菲薄之心,有的多是敬慕与敬仰的意念。相比之下的现代盆景,在视盆景为荣耀为生计的人们面前提及,会让推荐的人有种造次甚至是渎亵传统文化的欠意。将至“耳顺”之年的余启明,更是深知人情与器物之间的玄妙,在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固定的格式、有秩的规律,甚至己经溶入骨血中,让一个人脱胎换骨谈何容易,而且面对的是一群以传统盆景为骄傲为正统为生计,真正忠于国粹传统的强大群体。于是他采取了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迥避“政策”,这样做让他不至有失盆景协会会长的身份与盆景文化专家学者的风度,更主要的是他明了:“欲速则不达”的客观规律。

文化艺术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一种仅被业内、圈内人看好的艺术形式,其生命是脆弱的,只有被社会上更多外行人喜欢、看好的“东西”,那才会有生命力,这样的认知在文学艺术界圈内已成为不争的规则或是普遍“真理”。众多的传统戏剧、艺术制作、文化形式走向衰败,曾经的国粹艺术被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事实。为今天人喜欢玩赏的艺术作品不去表现当今人的审美与价值取向,不能适应现在人的生活与思维方式,那它的生命力何在?还谈什么传承发展?多少次的扪心自问,他得出答案:唯有“献媚”于全社会特别是社会中坚的年青人,现代盆景作到了。创新的艺术甚至文化理念被“颠覆”的艺术,不被圈内的一些行家里手看好,特别是那些以此为生计、为荣耀的人所接受,很正常。变革在任何传统文化艺术领域都是如此,如果没有了捍卫传统的勇士,那艺术的王国早将“国不再国,家不再家”,绘画界如此,戏剧舞蹈界,文学界也如此,正常极了。退休后“无官一身轻”的余老,如今心态很平和,他早有这样的认识,有这样的策略和胸怀,必竞人家是盆景大家吗。

刘晓很清楚余老这样作法的原由所在,这是他十年磨一剑地处心积虑的作为,更是他面对盆景艺术近几年的衰变,痛心疾首的表露与痛定思痛的出手。仰仗着他盆景世家的“光环”,凭借他在业内人所共知的盆景情结与盆景文化功底,在盆景界不可撼动的强劲地位。这样一部较传统盆景应视为“叛逆”的书藉,会让有异意的同仁保持沉默,让有同感的同志敢于“雀跃”,也最终让他有敢冒 “圈内之大不讳”的勇气与责任,因为他觉得为了国粹艺术的传承应该这样作,值得。。 最好的txt下载网

九十二

退休后不在其位的余老明显感觉到:邀请他去各地盆景讲座的活动少了,各种盆景论坛、峰会的请柬收到也不如从前。去外地参加了几次盆景雅石展评、论坛类活动后,也感身心疲惫。不同观念、不同称谓、不同标准无休止的争议,让他由兴奋到疲倦再到厌倦,原因是反方论据多有牵强,甚至是个人情绪作祟。后来经过老伴苦口婆心地规劝,余启明的身与心,终于渐渐地从各种的学术研讨活动中淡出,原因是思虑过度,情绪兴奋或郁闷都影响了血压波动而且趋于升高,老伴一个劲地终于将他“拖回”在家。余老自己也己经想明白:我顶多还能活它二十年,就连这院中盆里栽种的那棵已经侍弄有十多年,树干己长到有大姆指粗的龙柏桩我都玩不过了。这世界上盆栽、盆景称谓的统一“大业”还是由着它走吧,历史的事由时间去解决吧。于是他也就尽量地避开峰头,少有参与时常惹得他动肝火或是心神不宁的各种研讨会之类。平日更多的时间是陪伴老伴四处走走,多在自家小院侍弄盆景、看看书报读读唐诗宋诗什么的,干点想干的活计,用他自己的话讲:补偿一下以前因工作而耽误了的事,纯个人的事。

在他心中确实还深埋着一个愿望,一件搁置了许久时时让他亢奋,不能忘怀的事情,就是他苦思冥想地要恢复一种中国盆景艺术文化历史上曾有过,却又消失的木山盆景、木山玉石盆景。为了这个心愿,他从各图书馆、社里资料室弄来不少有关盆景文化的古籍,一有时间就埋头其中记着、画着。一件时时想起来让他想往的愿望,扰动了他本想平静却难平静的心,让他朝思暮想的就是要实践和恢复消失了几百年的木山盆景、木山玉石盆景的艺术。

经过多种文献书籍的寻找收集,他陆续收藏不少有关木山盆景图文材料。发掘、恢复中国自宋、明、清朝代己存在的木山盆景、木山玉石盆景艺术形式与制作技艺,已成他热切的愿望,上班因工作关系只有先搁了下来,但是在他心里却一刻也没有放下。日有所思让他夜有所梦地见到了苏洵供奉在祠堂里的木山,高矗直立的三座山峰的木山,黑色油亮的木色、孔洞密布,山上有少许的树,挂满鲜果,惊喜时分在木山前的一件写有“不许动”狂草书法的标牌横在面前,让他一下从睡梦中惊醒。坐在床头的余启明无限惆怅地摇着头,回想着梦境中的木山,他知道事实上苏氏木山己毁于后世的战乱,己成了古人今人的遗憾。

在他家中桌上平摊开的资料是平日他一点点收集的,其中有清人复制宋时苏轼的枯木假山景观清供图、清中期的木山玉石盆景“嵌玉石仙人祝寿图盆景”作品照和日本国目前世界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