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推翻明朝 > 第124部分(第2页)

第124部分(第2页)

今我以宁远偏孤,令三桂弃宁远而镇山海,思欲坚守东隆而恐固京师。不意说寇逆天犯阙、以彼狗偷乌合之众,何能成事?但京师人心不固,奸党开门纳降,致先帝不幸,宗庙灰烬。

今贼首称尊号,掳掠妇女财帛,罪恶已极,天人共愤,众志已离,其败不待数日,我国积德累仁,民心未失,远近已起义兵,羽檄交驰,山左江北,密如星布。

三桂蒙受厚恩,怜民罹大难,拒守边门。欲兴师问罪,以慰人心,奈京东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于大清。

我国与大清通好二百余年,今我无故而遭国难,大清理应助之。除暴剪恶乃大顺,拯危扶赖乃大义,出民水火乃大仁,兴灭继绝乃大名,取威定霸乃大功,况流寇敛聚金帛子女不可胜数,义兵一至,皆为王军所有,此又是大利。

王以盖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机,诚难再得之时,念之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吾朝酬报大清相助,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

多尔衮一口气看完了吴三桂的书信,沉思起来。

噢,不是来投降的,是来借兵的。

信中说得清楚,不让清军入山海关,而是仍然绕道蒙古入中协,西协,然后向北京逼近,与吴三桂会师北京城下。

绝妙的主意!

两方军队夹击,李自成必灭无疑。可是,这封信可信吗?

他不禁抬起头向前来送信的两员使者投以严厉的目光。

那眼光似两把利剑,直射杨郭二人,两人见此眼光不觉一颤,有点寒气袭人。

他们一直对多尔衮的动作神态是非常注意的:看书信时那紧蹙的眉,那迅速上下移动的眼,以及看完书信的目光告诉他们:多尔衮对于书中所言是有疑虑的,当然对他们刚才的话也是如此。

多尔衮确实有些疑虑。

在听完两位来使的报告,看完书信后,在他的脑中浮现出了吴三桂手持大刀,肩背弓箭,左右挥舞,直闯清军大营的形像。他挥刀奋进,视干军万马于不顾,刀光闪处,清军纷纷倒下。

这条辽东汉子的形像实在令他难以忘怀。

他又不能不想到皇兄皇太极花费那么多的心血劝吴三桂投降,他都拒绝了。

这位自少年时起就与满洲铁骑交锋的将军,现在要与清军“借兵”却不讲投降,真意究竟何在呢?

多尔衮立即召集将领深深商议。

对于吴三桂的“借兵不降清”,清军将领多想不通。

多罗郡王多铎大声说道:

“吴三桂不降就不向他借兵!我大清所向无敌,不靠他吴三桂照样取中原!”

洪承畴此时起身说道:

“以臣之见,我军应答应吴三桂‘借兵讲和’的条件!”

多尔衮非常欣赏这位明朝的降将,自打洪承畴降清以来,一直忠心清,且多有奇谋妙计,每在多尔衮为难之时,这位谋士总能在身边有高见献出。今天洪承畴再次献计,多尔衮点点头。

洪承畴继续说:

“这样,一可借吴三桂之手灭李自成,二可使山海关大道畅通。至于吴三桂本身的事,容后再徐图之。而我军当前之主要任务是先灭李自成,一统中原!”

“另外,我军表面上答应吴三桂,但仍可直进山海关,无需按他的计划那样取道蒙古,入取中原。”范文程补充道。

两人一席话,多尔衮颇为欣赏。

“好,就依二位将军之见,同意与吴三桂‘借兵’,但我也不放弃说降的机会。”

说完,多尔衮立即亲自作书回复:

予闻流寇攻陷京师,明主惨之,不胜发指。因此率仁义之师,沉舟破釜,誓不返旌。期必灭贼,出民于水火。

及平西伯遗使致书,深为喜悦,遂统兵前进。伯思报主恩,与流贼不共戴天,诚忠臣之义。

伯虽昔宋辽世与我为敌,今勿因前故,尚多疑虑。昔管仲射桓公中钩,后桓公用为仲父,以成霸业。

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如山河之永。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