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毕,又复审一遍,觉得词已达意。于是召来学士詹霸说道:
“詹学士,本王今派你随杨郭二将去山海关将这封信交给吴三桂。出使期间,你可与吴三桂多周旋几日,并暗示我大清招降之意,你必须如此这般应付。”
多尔衮反复叮咛了一番,詹霸点头说道:
“请王爷放心,王爷嘱托,臣自当铭刻于心,臣定不辜负王爷苦心。”
多尔衮随即召来两使,言明清方之意。
杨郭二将非常高兴,以为此行大功告成,多尔衮又令詹霸即日整装待发。
这样,詹霸与杨坤、郭云龙二将连夜向山海关驰行。
当他们走后,多尔衮并未按照吴三桂为他指定的行军路线继续绕道蒙古入中协、西协,而是按照适才众将会议的决定,下令全军向山海关进发。
在多尔衮自翁后转而向山海关进发时,山海关的吴三桂此时却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自从他下决心请清兵之后,他在一直担心因与清方积仇太深而对方根本不予理睬,甚至反而向山海关逼近,如此则可能使他覆灭于山海关。
派出的两位副将已经数日,未见任何消息,吴三桂甚至担心清方连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定规也不顾,他怎能不着急,不担心呢!
方献廷,胡守亮本是借兵的动议者,见到主将左右为难的样子,也觉不安,万一借兵不成反酿大祸,全军性命与此关系极大。若有差错,他们咎责难逃。因此他们也坐卧不宁。虽然他们极力劝主将放宽心,好消息不久即会传来,可是他们自己却无宽心可放,总怕坏消息到来。
就在总兵府各帅将急得难以忍受时,杨坤、郭云龙同一个满装的官吏轻骑回关而来。
吴三桂立刻将他们传到帅府内。
詹霸与吴三桂见完礼后,即拿出多尔衮的书信。
吴三桂急不可待地拆开多尔衮的书信飞速看完,然后又交给身边的方献廷、胡守亮传阅。
方、胡二人看后相对点头,此时吴三桂心中亦有数。
这封信虽然没有正面回答借兵与否,但一则仍以“平西伯”的大明封号称他,并赞扬他的忠义;二则亦明确表示吴灭李自成的志向是对的;三则劝吴消除疑虑,正面降清,并许以藩王之封……
这说明大计基本已定,只是“借兵”的形式如何出现尚未具体约定。
吴三桂立即召集将领与谋士的秘密会议,严密封锁了城外唐通大营。
会议在吴三桂的主持下开始了。
郭云龙作为出使清方的人,对清方有所了解,为了给大家议决对策提供参考,他首先详细地讲述了出使的情况。从军中大帐到骑卒装备,从多尔衮到洪承畴、范文程,尽其所知,一一述及。
然后,吴三桂又说明了多尔衮书信的意思,大家才开始议定。
方献廷献计道:
“既然清方派使者回访,说明清方有些诚意,加之有对付李自成的共同愿望,联军是有条件的,为今之计,应尽快消其疑虑,促其迅速进军。”
“方将军所言极是。”吴三桂笑道。
正在此时,意外的情况使他们不得不调整对策。
一名探报来报:
“启禀元帅,清军已改变原行军路线,向山海关而来。”
“噢——”吴三桂大惊失色。
听到这个消息,在场诸人都有些莫名奇妙,不知多尔衮这是何用意。
多尔衮好不厉害,突然改变行军路线进军山海关是否别有用心,难道他准备武力取山海关不成?可是又为什么派使者出使吴营,这倒底是缓兵之计还是别的什么?
吴三桂此时倒是很冷静,他从多尔衮的行动中,已知其有疑虑,怕中诡计,一方面出使,一方面改变进军路线,其用意在于师进山海关迫使他投降。然后由山海关直取北京,即使不成,在山海关联军也可控制住山海关这一要地。
事已至此,他必须立即作出反应,于是他又与众人议定多尔衮发兵山海关的对策。
经议定改变了原来请多尔衮入中协、西协的决定,直接请其入山海关联军击敌。
议定后,吴三桂又派郭云龙、孙文焕二人再度出使清营,并携带吴三桂致多尔衮的第二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