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凿壁偷光 > 第69章 走向成熟的中国文明(第1页)

第69章 走向成熟的中国文明(第1页)

汉朝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深远的朝代,中国近代史学家认为汉朝是正统华夏族建立的第一个大一统的朝代,但是汉朝在文化弘扬上并没有将华夏族放在显赫文字,并有愿意淡化华夏族的概念和历史事迹,而是以弘扬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等中国传统思想为主,在民族政策上采取一视同仁的平等和包容政策,汉朝将建国有功的巴蜀人民直接给国民待遇,使得四川地区从此都是中原王朝的归属地;对建国有功的氐族和羌族等西北民族采取安抚怀柔政策,将松潘高原、青藏高原、河西地区及漠北地区划为他们的属地,让他们为汉朝包围西北疆域;对有冲突和仇恨的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汉朝建设和开放边境贸易城市,对外实行通商通婚,保证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正常经济及文化交流,尽可能避免使用战争手段,因此保证了汉朝时期西北地区及北方地区的边境安全。由于汉朝推行推行平等和包容的民族正常,同时在国内推行平等、自由、法制和道德教化等民本政策,并且立法否定神权和女权,确立父系宗法制度,推行世俗化、平民化、务实化等社会及经济发展政策,使得汉朝的农业、养殖业、手工业、建筑业、商业等蓬勃发展,使得汉朝人口得到迅猛发展,汉朝的城市和乡村建设到了当时全球的最高水平,汉朝人民的幸福指数于是当时全球最高。当时,汉朝人民这样愉快地生活和工作的时候,汉朝之外的人民仍然在神权、女权、王权和族权的残酷统治下,过着牛马不如、痛不欲生的苦难生活。因此,汉朝人民产生了对国家的向心力,汉朝人喜欢自称汉人,而汉朝之外的人民也用羡慕眼光称呼汉朝人民为汉人。虽然,汉族是近代民族学家提出的一个民族概念,但是汉人确实是中国人第一个最普遍的称呼。汉人和汉姓成为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圈的重要文化特征,如果没有汉朝和汉姓历史学家将不知道如何讲述中华历史和文化。汉朝建立后,汉朝在秦川地区长安建都,继承秦朝经济及文化遗产统治中国。当时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在松潘高原、青藏高原东北部、河西走廊、黄土高原、蒙古高原等地区仍然生活着氐人、羌人、匈奴人、鲜卑人等亦农亦牧的北方民族,这些民族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因此他们不应该被历史遗忘。鲜卑人是由古越民族演变而来的农牧民族,汉朝击败匈奴后,鲜卑逐步取代匈奴成为中国北方草原的霸主。后来鲜卑族分化出契丹族,契丹族继续称霸中国北方,并威胁中国王朝统治。在古越语中,鲜xia是女性、圣母的意思,相当于汉语中的“仙”;卑beibi是弟弟、妹妹、王子、公主的意思。鲜卑xiabei作为族号的意思圣母与王子的直系后裔即圣母贵族。鲜卑中国北方以黄种人为主体的游牧民族的总称,鲜卑族保留着完整古越文化,他们与华夏族曾经是平行发展的古老民族,鲜卑人活动范围非常广,在夏季他们在西伯利亚草原、东欧平原和南欧草原上放牧,鲜卑族向西伯利亚sibeia发展的民族分支是锡伯族(锡伯的汉语拼音为xibo,英文为sibe,古越语为湿婆sipo,因此锡伯的本意是湿婆神、湿婆神崇拜),西伯利亚因此得名。由于鲜卑人和氐人同属古越民族,也许鲜卑人就是周朝史官称呼的北狄即北氐(北迁氐人),根据鲜卑历史记载,在每年冬季鲜卑人都带着牲口和族人专场到他们位于河西走廊、松潘高原、青藏高原东北部等地区的冬季牧场及定居地。因此在汉代鲜卑人与汉人和汉朝已经有着相当紧密的交往和联系。当然,由于游牧民族都拥有机动性和攻击力强悍的骑兵部队,在畜牧业收入锐减的年份,游牧民族肯定要侵略和抢劫汉朝的农耕民村寨和城市。在北方冰灾频繁的年代,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战争也变得频繁,这种民族斗争方式,成为中原王朝被颠覆,进行频繁改朝换代的一个重要原因。汉朝之后,中国历朝历代朝廷都步步升级地整顿和训练军队对付北方游牧民族,并北方游牧民族在北方大漠、西域、中原,甚至整个中国地区展开永无休止战争,这些战争不仅锻炼了中国人民,也锻炼的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在战争和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北方游牧民族从中国人身上学会中华文化,包括道家思想、阴阳学、易经和兵法等哲学、科学和军事学,中国人通过无数的战争和民族融合,将中国北方和西北的亚洲游牧民族培养成全球最强大的军事集团,使得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如进无人之境一般,摧古拉朽地横扫中亚、中东和欧洲,成为令西方世界闻风丧胆的伟大征服者。由于匈奴被汉朝击败,匈奴人被迫西迁,到欧洲东北部地区定居,由于匈奴人不能忍受罗马人的强征暴敛,匈奴人发起反抗,匈奴人几乎消灭了罗马帝国,占领了整个欧洲;由于唐朝击败突厥人,导致契丹人从中国西迁中亚及南欧地区,从此突厥人成为中东和地中海地区的西方世界的颠覆者,之后突厥人蛰伏中东,融合当地民族,为后来颠覆西方文明的支柱东罗马帝国,建立横跨欧亚非的日耳曼帝国埋下伏笔;北宋末年,契丹人被金人击败,被迫西迁中亚及欧洲,契丹人为亚洲黄种人在西方世界的扎根、扩张和征服注入了新的力量和智慧。南宋时期,蒙古人对中亚、中东和欧洲发动了强悍而恐怖的战争,这些战争让西方人深刻地感受到东方力量的伟大。在苦难和绝望中,西方人对他们的上帝一次次地祈祷,但却得到一次次的绝望,最后,西方人幡然醒悟,他们开始抛弃他们的上帝,他们不在相信那些宿命论者描述的那些鬼话,他们开始思考如何战胜敌人,如何避免被屠杀和奴役的问题。西方人经历灾难和绝望之后,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导致了欧洲人在公元14世纪至16世纪获得文化觉醒和反思,欧洲人痛下决心,他们迅猛地推动宗教改革,解放人权和思想,发展科技和生产力,展开大航海时代,发明和使用火枪火炮,使得东方人的长枪、大刀和弓箭成为历史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他们发明了蒸汽机,使牛、马、骆驼、劳工、牛车、马车等畜力成为野蛮和落后的代名词。在清朝末年,西方人依靠科技进步,实现逆风翻盘,他们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从此对中国进行一百多年的侵略、占领、剥削和奴役。假如,欧洲人没有文化觉醒和反思,西方世界将继续生活在神权和女权的通知之下,西方世界将没有科技,更没有革命精神,那么如何西方人敢于挑战大清,大清肯定会残酷无情荡平整个西方世界,因为大清满族是中国北方草原和林区崛起的最后一个强大的塞外民族,大清的战斗力远超匈奴人、突厥人、契丹人、蒙古人。在冷兵器时代,东方世界人口是在中东和欧洲等西方世界数十倍以上,东方世界军队战斗力也是西方世界数十倍以上,试想一下,那个时代欧洲人如何抵抗大清帝国上百万骑兵的疯狂进攻和屠杀?欧洲人的文化觉醒和反思,革命精神和科技实力拯救西方世界,同时也将东方世界打入了黑暗而绝望的谷底。三国、魏晋及南北朝时代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中原汉人,以及西北和北方的氐、羌、鲜卑、契丹等少数民族主宰了这些时代的发展。契丹是鲜卑一个演变分支,契丹连读是“秦、勤”的发音,秦朝政权就是建立在西北少数民族的基础之上,因此鲜卑人以“秦”作为自己的族号很正常,同时“秦”蕴含意义很好,秦在古越语中是金属、兵器和游击将军的意思,同时“秦”还是一个伟大帝国的尊号,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都称呼中国为“秦chi”,英语中的中国chia的读音应该是chi变形后的读音。曹操领导的曹魏集团是中原汉族最强盛的军政集团。曹操是中国历史中绝对不能绕开的伟大人物。曹操(公元155年7月18日至公元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一说本姓夏侯,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权臣太尉曹嵩之子,亦是曹魏政权的奠基者。曹操少年间任侠放荡,到二十岁时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后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军,调济南相。董卓擅政时,散尽家财,起兵讨董卓。初平三年(192年),据兖州,分化诱降黄巾军三十余万,选取其中精锐组建青州军。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至许县,从此用献帝名义发号施令,总揽朝政。在此前后相继击败袁术、陶谦、吕布等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战中大败割据河北的袁绍,随后削平袁尚、袁谭,北击乌桓,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丞相。同年率军南征,收服荆州,但在赤壁之战中败于孙刘联军。建安二十年(215年),取汉中,次年(216年)自魏公进爵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曹魏建立后,被追尊为太祖,谥号武皇帝[112],葬于高陵。曹操用人唯才,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他的诸种举措使统治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此外,他知兵法,工书法,擅诗歌。其诗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开建安文学之风。著有《魏武帝集》,已佚失。今人辑有《曹操集》。曹操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品德高尚、谋略过人、杀伐果断、忍辱负重,在外族和歹人把持东汉朝廷,天下大乱的情况下,他能够义无反顾、沉着冷静地组建汉民族的精锐之师,维护东汉朝廷的统治,最终联合各方势力统一中国北方地区,与以湖北和四川为基地的蜀国,以江淮及江南地区为基地的吴国,形成三国鼎立。曹操是中华文化及汉文化熏陶而产生一个民族脊梁般的伟人,他不仅文韬武略,而且具有哲学家和诗人的伟大情怀和仁义之心,他既能看透人生及世间万物,但是又不失对高尚情操及真理的追求。在众人质疑和谩骂中,仍然能够保持高尚的节操和品德。与曹操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帝王将相、学者和谋士等,他们的功德、修养和觉悟都无法与曹操相提并论。由于中国历朝历代的文人都信仰儒家思想,同时也是统治者的代言人,因此他们给曹操最大罪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就是将曹操定性为大奸臣、叛逆者。但是,这些历史法官是否想过,曹操真心实意地辅助一个思维混乱、弱者、低能、生活无法自理的汉朝皇帝有多么艰难和痛苦?!但是曹操做到了,曹操到死也只是汉朝的丞相——汉民族的脊梁,伟大的曹丞相!曹操不愧是中国文武全才的永恒楷模!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在中原汉朝的基础上建立魏国,与蜀国、吴国形成对峙。平凡的人只知道做皇帝的风光和奢华,但不知道做皇帝就是坐在砧板和火坑上,魏国(220年至265年)只经营了35年,就被魏国朝廷重臣、军事主官司马炎推翻,并将了司马家族把持的晋国。司马家族来源于司马懿,司马懿是曹操的主要谋士和将军,因此,司马家族成为魏国的嫡系重臣。为了尽快结束国家分裂局面,晋国与西北地区的羌族、氐族等势力,以及北方边境的鲜卑各部结成军事同盟,展开对蜀国和吴国的全面战争。使得羌族、氐族、鲜卑族等外族大量涌入中原及中国各地,为中国下一步的国家大分裂埋下伏笔。公元280年晋国消灭吴国后,晋国获得中国统一战争的全面胜利,从此晋朝开始统治天下。从汉朝到晋朝,朝廷的统治体系一直建立的门阀士族制度的基础上,门阀士族制度是一套根据家族对国家功勋、业绩和成就等,给予家族成员及后裔受教育、担任朝廷及地方官员的资格和权力。那个时代,有阀阅即功勋、功绩、为官经历的家族成员及后裔,才能进入官学读书,学习各种知识及技能,学习治国安邦的知识和道理,学成即为士,只有士才能担任朝廷的各级文武百官。这种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制度,是一种改良后职权世袭制,这种制度最终导致国家权力被少数势力强大门阀士族垄断和操控,最终皇帝被架空和废除。晋朝刚刚开张不久,开国皇帝司马炎死后,门阀士族制度的危害性,一场门阀士族与司马封王共同参与的,自相残杀的宫廷争斗大戏马上爆发了!由于司马炎选了一个智商很低儿子司马衷做太子,司马炎死后,司马衷登基为晋惠帝,由于晋惠帝不能处理朝政,导致后宫掌权,同时朝廷门阀重臣联合地方司马系封王控制朝廷,要罢免惠帝,扶持新皇帝上台。从此晋朝进入长达16年(公元291年至306年)的宫廷内斗及国家战乱即“八王之乱”。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三国征战频繁,因此导致中原人口剧减,为了填补中原人口的空虚,魏晋朝廷不断从西北及北方塞外“招抚五胡”,将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五胡人口迁入中原各地。在百年间,内迁的五胡约数百万人,其中,匈奴70万,羌人80万,氐人100万,鲜卑250万。根据晋朝的户籍统计档案,西晋进入“八王之乱”后,北方总人口1500万,匈奴、羯、鲜卑、氐、羌为代表的“五胡”纷纷入主中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原地区的民族构成,民族分布格局也相应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时汉人占北方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因此“八王之乱”时五胡才是中国北方真正的民族主体。北方边境地区胡民化的情况更为严重,在西晋初年,曾经是汉族聚居的关陇地区的情况是“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的局面。八王之乱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由于内战不断晋朝的军事力量迅速衰弱,晋朝失去对中原地区及周边地区胡人势力的控制。于是胡人势力纷纷建立割据政权,脱离晋朝的统治,最终导致西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东晋十六国”。304年农历十月,氐族领袖李雄占成都,自称“成都王”,史称成汉。同年,匈奴贵族刘渊起兵于离石,史称前赵,是五胡建国的开始。310年,晋怀帝永嘉四年,前赵开国皇帝刘渊死,其子刘聪杀太子刘和即位。311年(永嘉五年)四月,刘聪部下石勒,歼晋军十多万人于苦县宁平城,并俘杀太尉王衍等人。刘聪又遣大将呼延晏率兵攻洛阳,屡败晋军,前后歼灭三万余人。六月呼延晏到达洛阳,刘曜等人带兵前来会合,攻破洛阳,史称“永嘉之祸”或“永嘉之乱”等。313年,刘聪毒死了晋怀帝。怀帝侄司马业(或作司马邺),在长安登基,是为晋愍帝。316年前赵刘曜攻长安,晋愍帝主动投降。317年晋愍帝被杀,士族王导、王敦等,扶植晋朝远房宗室司马睿,因司马睿不愿称帝,于是称为晋王。318年司马睿在谋臣和军阀的劝说下,离开山东等中原地区,撤退到江南地区建国,并于建康(南京)登基,为晋元帝。从此,历时51年的西晋灭亡,东晋开始。此时,在东晋之外的中国之地上国家林立,势力较强的就有十六国即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燕(鲜卑)、前凉(汉)、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南凉(鲜卑)、西凉(汉)、北凉(卢水胡)、南燕(鲜卑)、北燕(汉)、夏(匈奴)、成汉(巴氐)等政权。从304年至439年东晋十六国时期经历漫长的135年,在此期间,坚守江淮地区及长江以南地区的东晋一直受到北方胡人政权的严重威胁,最严重的一次威胁是前秦(351年~394年)时期的淝水之战(383年),如果东晋在这次战争中失败,中国历史将另外一个走向。前秦是氐族建立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也是十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350年10月,苻健占据关中,次年登基,设置百官,定都长安,前秦历五世共六帝(含追封共八帝),享国四十四年,从349年苻洪自立称王算起是四十六年。氐族是最完整保留古越族生活及生产方式、古越族文化及习俗,以及良好吸收华夏文化和汉文化的少数民族,氐族从远古就定居在成都平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地带、松潘高原、秦岭及大巴山地区,他们是古蜀国母氏贵族即帝族的嫡系后裔,在古蜀国灭亡后,氐族才从成都平原迁徙到上述定居地区。由于氐族人在人口、生产方式及文化修养等方面由于其他胡人,因此他们建立政权后,很快统一中原等北方地区,使前秦成为北方胡人政权的最强者。前秦统一北方大部后,全面恢复统治地区生产、生活及社会治理,使中国北方出现了人民安居乐业,百业复苏的气象。在国家强盛后,前秦皇帝苻坚,有一统天下,结束乱世的伟大志向,在制定战争方略后,统一战争爆发了。370年,苻坚派王猛、邓羌率军灭亡前燕,攻取关东六州。371年,前秦灭亡仇池,俘虏杨纂,吐谷浑归附前秦。373年,前秦攻占巴蜀、汉中,邛、筰、夜郎皆归附于秦。376年,前秦灭前凉,同年灭代。平定西域诸国。383年,前秦与东晋爆发“淝水之战”。战争开始时,秦军二十多万精锐之师与晋军八万抵抗部队在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隔江对峙。由于秦军听信晋军诡计,秦军撤退沿江防线,不要在晋军渡江时攻击晋军,让晋军渡江登陆后再全歼晋军。但是,秦军刚刚撤退,晋军就在秦军中放出谣言说:秦军前锋已被晋军消灭,让大家赶快逃命!秦军在撤退中不知实情便信以为真,在混乱中秦军纷纷夺路而逃,并发生严重拥堵和踩踏事故。在这种情况下,晋军迅猛渡河,将来不及逃跑的秦军一举歼灭。淝水之战使东晋延续了37年国运,同时导致前秦的衰败和分裂,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最后前秦分裂为后秦和后燕等几个地方割据政权。而东晋则趁着北方混乱发动北伐,收复中原地区部分失地,晋军曾经将晋国的边界线推进到黄河南部。前秦灭国后,氐人要么融入汉族,要么离开故土迁徙到西域和中亚地区,氐人与当地人融合后形成一个新的阿尔泰民族——突厥人,在古越语中,突tudu是豆子、种子的意思,厥在广东白话(保留唐宋汉语发音)中读ki,在古越语中,ki是坚硬不屈的意思,因此在古越族突厥是钢铁种族的意思,突厥人祖先阿史那曾经是铁匠,他对坚韧特别有感情,同时他是氐人后代,他对氐人的伟大首领苻坚肯定记忆犹新,苻坚就是民族坚韧力量精神代表,因此他将自己族号成为tuki即突厥,后来建立横跨亚欧非伟大帝国土耳其人也称呼自己为tuki,这都是阿史那遗风的功劳。在古越语中,阿是尊称的前冠语,史shishe指黄牛,有大力士、吃苦耐劳的意思;那a指田地、土地,有地主和领主的意思,阿史那的意思是“尊贵的大力士领主”。在南北朝、隋唐时期突厥人成为中国西域及北方草原的霸主,建立唐朝的李家军就是突厥入主中原的势力之一。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也许就是前秦失败后迁徙到中亚氐族人的后裔,李白出生于中亚楚河边上的碎叶城,李白11岁时跟随叔父从中亚回到四川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定居,江油地处松潘高原南边,从古至今这里都是氐族人故土,如果李白一家人不是氐族后裔,他们不可能从遥远的中东回到这里定居和发展。由此可见,当时中华文化和汉文化在中亚地区多么繁荣昌盛,否则中亚地区不可能诞生李白这样精通中华文化和汉文化的伟大诗人和文学巨匠。中国北方地区全面进入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后,东晋王朝也被魏晋门阀士族势力灭国了,随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的大分裂时期。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南北朝时期中国南方和北方处于分裂状态,自东晋十六国至隋朝,始于420年刘裕建立南朝宋,止于589年隋灭南朝陈。南朝(420-589)承自东晋,有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四朝,均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都。北朝(439-581)承自十六国,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灭北齐。在这169年的大分裂中,由于华夏族和汉族南迁,南朝一直中华正统自居,这个阶段也养成了具有中国南方特色的中华文化,中国南方成为华夏文化和汉文化的主要继承者。此时,北方胡人经过一两百年中华文化的熏陶,以及胡汉通婚,中国北方也形成具有中华文化特征,融合胡人文化及习俗的新文化形式,由于胡人大多数出身劳动阶层,不是贵族、门阀士族,因此胡人社会比较平等和务实,他们在用人上“唯才是举”,因此,胡人的朝廷有很多能人义士、贤达才俊,办事更有成效;他们只办非常实用的事情,因此他们更能够创造及积累财富和实力,他们不看面子和排场,反对铺张浪费。北方政权的这些文化和制度上的优点,为日后北朝战胜南朝奠定基础。在南北朝169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第一次全面而深刻受到中原帝王统治文化的熏陶,南方开始形成门阀士族阶层,读书为官,服务朝廷,追求功名开始在南方蔚然成风。但是在北方正好相反,由于中原地区是秦朝、汉朝和晋朝等历朝历代的统治核心,帝王文化浓重,门阀士族渗透全社会,任何一个长期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都有深厚门阀士族背景,而胡人等民众多为刚才外地迁来,如果在朝廷、官府和军队的用人上仍然按照门第、阀阅等方式来选拔人才,势必导致很多外来人被排除,失去服务朝廷的资格和机会。为了更好选拔和启用人才,北朝打破门阀士族对教育和培养人才事业的垄断,在全社会推行官学及私塾相结合全面教育,并由朝廷建立人才选举考试和选拔的标准、制度和机构,保证了国家人才培养和选拔公正、平等、高效和顺畅。到北周时,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以及人才的选拔、录用、考核、升降和任免等人事制度已经建设完备。这些制度及办事机构建立,为北朝储备人才、提高社会公正及平等,提高朝廷的办事效率和清正廉洁起到关键性作用,为北朝战胜南朝,承担统一天下使命奠定了基础。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在北周的建立隋朝。公元589年,隋朝消灭南方陈朝完成天下统一。隋朝是中国一个具有开创性的朝代,隋朝不仅建立完备科举制度和人才制度,同时隋朝对朝廷及官府体制进行全面而根本的改革,隋朝在汉朝“三公六卿”制度的基础,推行更有效率和科学性的“三省六部制”等国家管理体制。这些制度都是成为中国后代朝廷的制度楷模。同时,隋朝非常重视社会经济建设,隋朝首次修建沟通黄河水系与淮河及长江水系的南北大运河,将黄河流域地区与江淮地区及广大长江以南地区连成一片,由于水路交通的通畅,保证中国南北在人才、物资和资金等方面的交流,使隋朝真正成为一个没有地理隔离的南北融合、经济和文化共享、共同富裕的庞大帝国。虽然隋朝只经历了37年的统治就灭亡了,但是在隋朝末年战乱中崛起的唐朝,完整地继承了隋朝在朝廷、社会、文化和经济等方面改革及建设的成果,开创了对中国文化具有深刻影响的社会全面繁荣时代即大唐盛世!公元618年,唐朝在山西太原宣告成立,并开启随末统一战争。平定天下后,公元627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事变,成为唐朝太宗皇帝,从此开启大唐盛世。李世民出生胡汉结合的北方门阀士族,他深受胡汉文化的熏陶,具有非常深厚汉文化底蕴,他深知人民的疾苦和需求,深知民族融合及社会公平正义对于国家统治的重要性,因此,他极力推行土地改革,让人民尽可能获得土地和耕种土地,尽可能消除经济垄断,保证经济和商业的公平和自由;在朝廷及社会改革方面推行全面教育、科举制度及三省六部制;在外交方面,在西北、北方和西南等边疆地区设立“都护府”,系统开发和管理对外商贸和文化交流,稳定边疆,繁荣国家经济;在军事上,对北方草原的新霸主“突厥”,采取军事行动,将突厥驱赶到中东地区,彻底解除游牧民族势力对唐朝的威胁。唐朝不仅经济强盛,而且文化非常繁荣,由于通过科举考取功名,入朝为官成为天下读书人共同志向和梦想,诗歌等文学创作,书法及绘画等艺术形式在社会上成为时尚风气。唐朝是中国在诗歌、文言文等文化创作,以及书法、绘画、雕塑、音乐及舞蹈等艺术创作获得繁荣发展的时代,每一个唐朝诗人和艺术家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至深、催人落泪的伟大故事,他们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等。文学及艺术的发展,丰富中国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使中国人具备了全面超越自然、物质和本性束缚的能力,在情感和精神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使中国人成为世界上最潇洒脱俗、自由奔放、有情有义的世界性民族。因此,唐朝曾经是世界人民的梦想天堂,是世界人民的生活和精神追求的目标,从此,世界各地人成为中国人为唐人,中国人在外国定居和商贸地点为唐人街。唐朝经历289年风火历练后,随着枭雄朱温建立梁朝,唐朝黯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从此,开启了历时53年,胡汉军阀混战,轮番统治中原的“五代十国”时代。公元960年,周朝辅佐大臣、军事主帅赵匡胤,在随从束拥下“黄袍加身”,成为黄帝。从此结束了社会动荡的五代十国时代,开启了中国另一个盛世——宋朝。宋朝通过文治武略很快统一了中国。宋朝平定中国时,中国南北各地人民已经全面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民族——汉人即汉族,而匈奴、鲜卑、突厥等胡族在中国已经消失,因此,宋朝对本国人民的政策非常平等、亲切及宽容,社会各阶层的关系都非常和谐。良好的社会基础,使得宋朝的经济获得空前繁荣的发展,加上宋朝重视国内商业、对外贸易和银行业等发展,使得宋朝很快成为欧亚大陆的国际商业中心及金融中心,宋朝的商品、货币、人才等流通到世界各地,宋朝金属铸币,以及纸币即交子成为真正意义上世界货币,中国的语言、文字、度量衡、产品标准、产品制造技术等全面输出到世界各地,造福世界人民,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木工术、冶炼术、铸造术、指南针、火药、医药、珠算盘、称及砝码、计量器具等全面进入西方世界。五代时晋朝石敬瑭为了得到契丹军阀的帮助,他将中国北方屏障之地“云燕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同时每年还有给契丹进贡一定数量金钱和物资。契丹有了这块风水宝地之后,他们的战马和步兵随时可以进入山西、河北、河南等中原地区,对全中国构成致命性的威胁。宋朝接管中国后,为了避免战争,减少国家消耗,宋朝继承了石敬瑭与契丹签定的条约,承认契丹对“云燕十六州”的主权,并每年给契丹上缴一定数量金钱及物资。尽管如此,契丹仍然是宋朝头上悬着的一把利剑,宋朝随时要防范契丹的威胁和侵略。公元1115年,金国在黑龙江“白山黑水”地区,金人是东北渔猎民族,由于金人非常愤恨契丹即辽国的统治和剥削,因此金人发展军队和朝廷,建立金国与辽国抗衡。也许是契丹人日子过得太安逸太舒坦了,因此契丹人疏忽军事方面的建设。在金国与辽国战争中,金国越打越强,辽国越大越弱,辽国几乎丧失了东北地区及长城以北的全部国土,辽国只能迁都燕京(今北京),固守燕云十六州。此时,金国向宋朝发出联合消灭辽国的信号,宋朝为了收回燕云十六州,建立国家北方边境屏障,因此,宋朝响应金国召唤,在于金国签定“灭辽联盟条约”后,宋朝开始配合金国消灭辽国。公元1125年,辽国灭亡,辽国首领耶律大石带领辽国余部逃到西域和中亚地区延续辽国国运,史称西辽。此时,金国占据燕云十六州,没有将此地归还宋朝的意思,同时,金国要求宋朝按照宋朝给辽国的进贡方式,给自己进贡钱粮和物资。宋朝岂能容忍金人的违约及盘剥,因此宋朝与金国的矛盾很快演变成大规模战争。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宋朝京城汴梁,宋朝被洗劫,宋朝皇帝徽宗赵佶、钦宗赵恒,以及宋朝后宫及朝廷的文武百官等几万人被金兵俘虏,并押解到东北地区关押和奴役。汴梁宋朝灭亡后,宋徽宗的儿子赵构率领所部撤退到江淮和江南地区,并再次固守立国,史称南宋,而过去宋朝为北宋。随后,金人入主中原,占据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同时,金国有占领全中国的野心,金兵一直没有停下彻底消灭宋朝的军事行动。契丹势力被消灭,金人举国入主中原后,中国北方地区出现强大势力的真空期,这个蒙古势力的崛起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公元1206年,蒙古统一草原各部,在中国北方草原上立国。公元1219年,蒙古大军开始发动改变世界历史进城的西征,此时蒙古征服世界的大戏上演。公元1279年,蒙古大军消灭南宋,此时整个中国全部落入蒙古之手,中国进入蒙古元朝时代。蒙古人对汉人特别是南方汉人非常反感和歧视,因此,蒙古人从西域、中亚、中东和欧洲给中国地区引入大量色目人(即白种人、黄白混血人),以此巩固他们统治根基。蒙古朝廷在人民管理上,推行等级管理,高等级统治和剥削低等级,最高等级是蒙古人,其次是色目人、北方汉人、南方汉人、少数民族。蒙古人抵制中国文化和农耕生产方式,因此蒙元朝廷在中国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强征暴敛,残酷地压榨中国人民。公元1368年,中国人民经历蒙元89年黑暗统治后,蒙元朝廷被朱元璋领导农民起义军消灭,蒙元残余势力逃回中国北方草原及西域地区。从此进入明朝,中国再度回归汉人统治,中华文化和习俗重新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在军事上明朝比宋朝强,但是明朝经常受到蒙古残余势力,以及东北清人势力(他们号称是金人嫡系后裔)的威胁和侵略。公元1644年,李自成带领农民起义军攻陷明朝京城北京,崇祯皇帝上吊殉国,明朝就此灭亡。随后,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企图扑灭农民起义军。清人是金人的后裔及文化传承人,因此,清人对汉人、中国文化和体制非常熟悉,因此,清人很快扫清明朝势力及中国各地抵抗势力,建立了大清国即清朝。建立清朝后,清人改族号为满族,此时满族已经是一个汉化程度非常高的民族,满族已经全面适应农耕民族的生产及生活方式,而且满清贵族受汉文化教育的程度很高,他们熟悉中国思想文化及治国道理,因此清朝的民族矛盾没有元朝那么猛烈。公元1911年,清朝廷在革命军的压力下,清朝末代皇帝宣布退位,清朝就此灭亡,中国进入民国时代。西方世界的觉醒、崛起和扩张,是导致清朝灭亡,并使中国发展成当下状况的根本原因。这是一个非常发展的历史过程,我们在下一章进行详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