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揭穿写书的那个人?”李晓认真地考虑,同时也在与自己的决心较量——从不做什么事除了吃饭的他在与是不是要揭穿写书人谎言的决心角力。他认真地考虑。像是革命前痛苦的颤栗。“可以给他办个假证,证明他是个骗子。”决心?他决心做一件事情。对那件事保持沉默。对啊。躺在床上沉默。为了证明我不是个蠢货。我做不到。他倒是很明智。
之后应该上课,空气不错。没有下雨,也没有要发生一件大事的征兆。决定去上课。需要等待2点钟的到来。现在是1345。之前,在决定去上课之后。1345。靠在高低床的支架上。看打开的电视。不知什么时候他被打开了。有的时候,会起床。被窝像是一战时的战壕。据说那时泥泞不堪。老鼠穿插在残肢断臂之间。血肉与尘埃相连。远处雨声覆盖着炮声。躺在一群黏糊糊的东西旁边。时间从1914到2005几乎是一瞬。那是一个人模糊的意识得出的感性结论。一个人终究无法丈量一个世纪。因为目前的十五分钟对于李晓来说甚感头疼。时间扭曲了般,2点近在咫尺。如果做一个小学生现在要谦卑的出发。
教室里稀稀落落。在1415的教室,阳光从路上追了进来。也在教室里。不知什么时候,老师进来了;推销员进来了;摩登女性进来了;宠物进来了;情侣进来了;夹着公文包的小科员进来了。品格与营销。之前那字就在黑板上。下面写着LESSONx%^。那个人在前面拿出了光碟。把书放进去。一位同学站起来。
“大街上在免费派送安全套。”“我们应该多要点回来。”“听说一家药店会回收。”“你听说过*吗?”“你把口红涂在了文胸上。”“文胸是什么?”“原子不再可分。”“我看见夸克进来了。”“我打算储存若干瓶奶粉,可以和矿泉水混合使用。”“戈培尔和施拉姆,有人打算论证他们么?”“她喜欢花。”。。。。。。
弥撒的声音响起。有人说那是圣歌。所有的手机抖动起来。翻开的书页被掀得哗哗直响。有一种声音桀骜不驯的闯出来。刺耳尖锐。下课了。上课了。下课了。上课了。门前不知是什么精神或是象征的雕塑?塑像?螺旋、粘贴着向上。据说是飘。学校会在某时的大门前派送小雕像。粉笔雕刻而成。年轻的艺术家们不仅不用她换钱。而用她交换。最受欢迎的是两种——我校精神、*女性。
逃跑与奔跑是朝向那里?缩进袖子的手,把他伸出来,应当甩手阔步。16XX宿舍出现了,电视孜孜的响着,那部电视连续剧开始了,突然插播新闻。看吧,公民应当知道领袖在何方,因为那和公民的日常生活有很大关系。作为未来预备合格的公民。大学生看着电视上的名人。窗外,情侣们也飞奔回铺位。他们不能错过插播新闻。天啊。意犹未尽,新闻竟然完了。“喝脑白金吧,愚人们都喜欢,他们喜欢聪明。”“喝王老吉吧,他们要上火的话。”去上课吧,自习课,安排在晚间的候补课。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三章 散伙饭(上)
如果前面夏天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把它复制够四年的天数印刷出来便可以出一部书,命名为《我的大学》——复制派小说,作者:李晓。不是高尔基。也不总是夏天。李晓觉得这才叫颠覆,把一部短篇小说不断的复印,达到长篇的长度,当有人问起,就回答这叫拼接,但有人不允许这样做。据说是把握话语权的编辑们,他们是这个社会的秘密团体,诸如佐罗的面具中那个附体于贵族阶层的兄弟会,或是帝国时代中的骨殖骑士团——都是不可名状的突然显露自己的力量和蕴藏了许久不为人知却始终辐射着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有人称赞他们是披着隐士外袍的骑士,外表是虔诚的信仰,之下却是索子甲和粗布遮掩的利刃。更有人无不痛心地说在某个时代他们掌管着文字的秘密并确保它的高贵,这是一项不为人知、艰苦必要的工作,却造成了我们这个世界的纯洁。后来,另一个时代来临,贩夫、走卒纷纷出书,斯文扫地。这是对文字的抱怨?还是印刷术?或者互联网?战争仍在继续,敌人总是有,无论是传闻中,还是上古文献的蛛丝马迹,所以依然有人被征募,大量军人被训练出来,有的去戍边,体味边塞的苍劲,如果能看到鹰的话;有的早晚对着国旗敬礼,随着军号的节奏感受光阴似箭的生活。到了最后的毕业晚会,如果叫晚会的话。更有好听的名字叫毕业舞会,据说是那群在学校呆了四年的少男少女们最后温存的机会,如果他们愿意温存的话。有人也叫他散伙饭,因为现在流行口无遮拦的庸俗叫坦率,再加上不学无术的文盲,尤其在大学罕见的不少见。所以大学生们宁愿走亲民路线。李晓的散伙饭一样发生在夏季,抛去那时他的感慨和一幅本地我是“老人”的从容,记得散伙饭吃的是花卷,饭馆那种无味上色小小的甚至有时都是凉的花卷,比如李晓那天吃的。还有凉拌黄瓜和西红柿鸡蛋这道国菜。之前听说了散伙饭的珍馐,当一盘盘馒头、花卷配凉菜搬上桌,李晓惊呆了的双眼大概想说:直捣黄龙府,与君痛饮庆功酒。。。。。。那时如果真的北伐成功,普通士卒进入黄龙府以后,估计也是一人端着一碗酒、抱着馒头花卷痛嚼。不经意间,李晓有幸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军人们得至乐——军中无以为乐,但请吃花卷以为戏。可是生活毕竟是生活,丝毫不浪漫,更没有历史镜头的沧桑和悲壮,所以尽管想象自己是那样的人,极力用艺术化的想象或者授意今后写点东西加以埝怀这番情境在当时都略显苍白。李晓开始怀疑艺术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
同学们哭了,为馒头,为散伙饭。他们搂着老师哭,老师也悲伤的抹起了眼泪。尤其是几个女生,原来是那样性情。之前为了培养散伙饭时同学们的感情,李晓和他们被拉到一个卡拉ok厅,由于不知道该干什么,大家就那样安静的各找地方坐下,李晓想起散伙饭时就努力回忆在卡拉ok厅发生了什么。可由于光线很暗,那时的事情竟成了李晓记忆中的一个盲点。多么可悲,一生中如此有纪念意义的事情李晓竟然无法记得。所以今天只剩若干残篇。本来碎片一样的时空会给人残缺的美感——一个很重要的艺术主题。可即便是那样的断章,影影绰绰的内容若被李晓想起来,依然符合了有关大学记忆的特征或传统——缺乏艺术感、缺乏想象力、没有创意。老套的说辞,李晓对这样的记载不屑中带着愤慨。为什么总是这样?文盲太多,之前李晓总结过,缺乏创意、不够有趣、文盲般的李晓作为那样的大学生,在毕业以后已经充分感受到自己必然的处境。有人进进出出,有事要和班干部商量。有人故作神秘聚在门口,讨论神秘主义命题的完整性,虽然李晓都怀疑他是不是在厕所的某张手纸上看到了神秘主义这四个字,而后就形成了自己的神秘主义观点,大概是——“学而优则仕”是讲一个“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学习好就出去做官”的哲学命题,只有学得更好才能懂得更多的知识,以后才会工作的更好。李晓在一次考试中打算抄这位中文系女同学的答案,可是害怕暴露自己是个文盲的内情,所以,他一个字也没写。毕业以后和毕业之前大不一样;资料要多收集一些,形成册,合成集子;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如果讨论一个纯文学的问题篇幅是足够的,可惜现在的李晓和他的同学们那个能写出来呢?“我全写的散文诗,怕他看不懂。”“xxx让我去替考呢,求我那么久,我没替他去。”“这就叫率性,你知道什么是率性而为么?”“通常人类作为社会化动物并不避讳使用*这种技能或这个词。(就像我现在口口声声说*一样)”“通讯同步卫星中国哪有,世界上就俄罗斯有,你知道啥啊,别跟我争。”“我们这个班在学院就算起是比较。。。。。。就是,咋说啊,大家都比较精。。。。。。灵的了。”“像我这种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还有些人打算煽动本就不存在的乐趣,拿着一幅扑克晃来晃去,他并没有打算和他的同学们来场牌戏。而是把扑克当成一种法器,那么他所度过的那一小段时光就提携了若干宗教色彩。安稳的坐了许久。有人决定去喝瓶啤酒,产生这个不合时宜的想法在当时一瞬间就被认为是有创造性的,以至于在未出现之前没有任何的征兆,有人去了。听说对班委的谢幕安排又一次让同学们感到厌倦,像之前所有大张旗鼓、挥扬大学生青春的那些班级活动一样,那是判断一个人能力高下的一条重要标准——去者,会得到若干学分,不去,不会失去若干学分。去的人感到后悔,不去的也感到后悔,以至于他们还得到了相同的结论——不公平、不合理、无效的、形同虚设、惹人发笑的——学分比标准孰重孰轻都无法评判,势必会造成小小的混乱。看上去不合逻辑,但逻辑学有多过时和那个老师是多么不受女生欢迎李晓和他的同学都知道,所以也就不太深究了。于是在那时,将要离去的李晓的同学们决定在最后一刻表达自己真实的立场。如果去喝瓶啤酒就能做到的话,并且真实地反映了民意的话。很可怜,在某次校社团会议上,李晓听到校学生会干部说:要反映民意,体察民情,不知是他水平有限——这有点难为他——无法精确、大量引用合适的官腔,还是青年时代就志存高远的他决心为民众谋幸福,他就是说了。民意民情在学校早已大有反映,所以学校广泛的社会实践会锻炼大学生们的实做能力,这其中的佼佼者——干部们,更是获得了别人无法企及的“实做”经验。无论是媒体还是当事人都对这点倍感骄傲,那些真正参与了的,谱写了无悔的青春。无论是学分,还是经历,最后都汇入到价值的洪流当中,在他今后的人生中依然熠熠生辉,乃至普照他未来未知的道路,能够点亮黑暗的前行小径,出色的人的童年和他的少年、年青年时代连在一起——这岂不是在续家谱么?曾经中学的政治课上我们的观点认为那是地主阶级迷惑农民阶层对抗意志的文字罗网。历史的相似如何解释?以阶级的立场完全走无产阶级史学观的道路看来是过时的,不再有吸引人的新颖观点,甚至无法解释恰当的现象,若干年后的某一天,讲到现在的大学,由此上溯到书院时代,中国人会对自己的当代史作出何种评论呢?抑或民间的蠢蠢欲动并不能展露一个时代的断面,残片断章的野史怎么能够支撑波澜壮阔的画卷,这不是历史研究的方法或结果?如果历史也讲究经世致用的话。不能形成厚厚的几大本,即便是24史也只是某一阶层无意中留下的历史。他们被忽略了,几千年以来如粉如齑的尘土。
离开的那个人,他确定要去做什么?后来真相大白,他是去喝啤酒。当有人追随他,他确定那是一种追随吗?他确定将要和他去喝啤酒吗?后来谜底揭开,那是他们年少轻狂、义气勃发的决定“裕天资英雄,毅家无累担之资,樗蒲一掷百万,无忌酷似其舅,此三人作事,何忧不成”当初他们决定“揭竿而起、斩木为兵、蓄纸为甲”形成史书之后,文字是这样的优美,再也见不到当初呢些可怜、懦弱、无能为力的农民形象了。李晓觉得他们一定也读过这段历史,看上去是浑浑噩噩的走出去,难以告人的野心他们未必没有。有些人做了决定,做出某些事情,离开这个失败的卡拉ok厅,大家愿意打破沉默纷纷声讨这失败的举动,李晓怀疑,之后惊人的喝啤酒活动正是有了眼前细细索索的声讨声做群众基础——比如历史书上明确记载:四五运动奠定了粉碎四人帮的群众基础。。。李晓有点怀疑群众的力量,比如目前,大家不愿承受失败,却没有人做出改变乃至流露那种意图。当那个人漫无目的的跨出去,偶然碰到了啤酒摊,怀抱着沧桑感与无中生有的若干启迪随便就坐。他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是坐在了啤酒摊上,以为那是某个和马路崖并无差别的居处,老板没打算赶他走,因为他的无礼和唐突,也并不招待他,啤酒摊不打算马上开张。一个人就这样找到一处安静无人打扰的地方,坐下,款款打好长久等待的基础,更幸运的是他还能够回忆往事。尤其在大学毕业时,该有多少往事供他回味?一庄又一庄,都是人生宝贵的财富和难得的经历啊!灰白是个隐忍的秘密,谁把他加在青春之上谁就是肤浅的。现在他开始回忆前事。在这个地方难道不会显得太不专业吗?很可能这种平衡的状态瞬间就被打破。果真,热身或前戏还没演完,另一个人不为意识统驭,在他身边坐下。他们认识,是刚才那个卡拉ok厅里的年轻人中的两个。他们对笑一下,映衬卡萨布兰卡的情调。二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潇洒派头再不会如今日这般扎实可信的萦绕于二人左右了,在锐意的抉择演绎完毕之后,考虑他来的是不是时候,有延续多久的可能?或许应该马上站起来,腆腆肚子,邹邹眉,望着远方像是确实在看着什么,穿了笔挺的板裤和黑皮鞋,把握此时的一分一秒,时间不够,精力难当。总之在偶然的相遇之后应当尽力追寻这其中的必然因素,得到他们,装在瓶子里,记在小本子上,形成系统或是理论最好能出一本书——《如何保持潇洒的男人或女人行为模式考》
本打算继续鲍加的故事,谁知“王家卫的东邪西毒已经看了四遍了”所以那种难以掩饰的文艺气息又溢了出来,才华横溢的样子,风格的迅速转换令他们很不适应,想起了自己对着电脑屏幕——上面正闪过东邪西毒的连续画面——追寻文艺青年的那份孤寂是很酷的。然而长久的面对冷冰冰的屏幕,会忽略现实存在与屏幕温度之间的差别。一天的时间,当把视线离开电脑屏幕,望着眼中的废墟,谁能够大笑一回?二者之间会有细腻的不同,以至几乎相同。“药非玄冥,厥疾弗缪”应该把他拉回来,无论他是在锻炼一个文艺青年的素养还是沉浸在对美的敬意中难以自拔,用20匹马——来点猛料、避免真空的出现,简单的、轻松的、努力的把他拉回来,虽然梦总有醒的一天。什么时候醒来是个人绝对的权力,不要剥夺也不要反对,会有结果吗?会有悲剧吗?告诫简直是居心叵测。那么就什么都不做?不,总有人,要做点什么。包括吞食大量的阿司匹林、愤怒、讥刺、蔑视、现身说法、坚信自己不徒劳乃至高尚的册封自己是归国专家——即便这一切都是扯淡,那么就请永远不要涉及非现实主义的任何领域。标志、唯美的主人公充斥在这个世界,无论是真实的存在还是幻象的影子。光影边缘微亮、淡金的薄暮之光多少是他或可追寻的遗迹。回头时意外的发现残破的自己,观察并体味着难于诉说的有必要被描述的荒凉——需要时间或急或缓的忠实体察与猜度。
卡拉ok厅同学们越来越少,李晓是这么感觉的,那时他正在宿舍看一部电影《追风筝的人》造成现在想起当时的某些事情,莫名感动的煽情做作——一边是他不招边际的幻想,一边却有幸看到这样的电影。难道他的日子终究要这样翻滚着不知反正、难有表里的滚向前方了吗?被喀布尔满天际匹匹拉拉的风筝迷惑,难以对接下来那场馒头盛宴会给自己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形成可信的报告,冥冥中产生由美好的夏天以及与其一样清卓的大学最后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