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两者都没有确切的文献证据。
从感情上讲,我宁愿相信后者,相信王孟英和妻子平安地白头偕老,享受了人生的快乐。
但是,从理智上来分析,我却更相信前者,因为以王孟英的创作速度,如果他活到八十多岁,那他还能写出十几本医案书来。
“将军百战死”,我想,对于一个真正的战士来讲,最光荣的死法,就是死在战场上。
让我们凭借想象,来重现一下王孟英最后一次离家的情景吧。
那是个清晨,薄雾还没有散去。
王孟英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
他穿上衣服,就要随着患者的家属出诊。
王孟英的妻子送他到了房门外,把他的蓝布大褂掖了掖。
王孟英盯着妻子的面庞,凝神地看了一眼,仿佛在说:这辈子,辛苦你了!
然后毅然转过身去,向着薄雾中走去。
在薄雾中,隐约显露的是无数的死神狰狞的面孔。
王孟英无所畏惧,消瘦的身躯挺得笔直,大步而去……
王士雄,字孟英,他从小体弱,家境贫寒,但是,他凭借自己心中的信念,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最终成为一代温病大家,为中医理论的最终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生救人无数,但是自己却一贫如洗,人们在看到医案书中他谈笑风生、雷霆霹雳的时候,却很少有人了解他在背后却是忍饥挨饿、吃糠度日。在瘟疫来临的时候,他凭一己之力,向着世界上最凶恶的病魔——霍乱宣战,从病魔的手下抢救出了无数的生命。做医生若此,实在是一生无憾!
后记
北京,樱花东街。
老广酒楼。
那天,我的一些朋友来找我,我们在这里吃饭。
朋友们叫了一桌子的菜。
然后挨个问我,他们的身体适合吃哪个,哪个对他们养生最好。
这是这两年大家找我的最主要的话题。
似乎大家突然关心起食疗来了。
于是我就开始介绍:这个茼蒿,是可以清心养胃的,可以利腑化痰,肥胖的人可以多吃点儿,那个竹笋,是可以升清降浊的,可以开膈消痰,但是中医认为是发物,如果有手术后或者大病后的患者是不适合吃的……
介绍介绍着,一瞬间,我突然感觉有点恍惚了。
我似乎觉得,眼前的景物都开始模糊。
代之以另一幅画面:清冷的月光下,一个消瘦的老人,他的旁边,放着刚刚吃过一半的麸皮。
他用羡慕的目光,望着丰衣足食的我们。
然后,继续低下头,用毛笔写着一个食物又一个食物的食疗功用。
我的介绍,似乎都是在朗读着他所写的内容。
念着念着,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我的眼泪,缓缓地流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