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有氧效果是什么 > 第9部分(第2页)

第9部分(第2页)

你认为主人公拥有怎样的心理活动?你曾经有过孤独的时候吗?如果有过,而且那段经历在你的记忆中还比较深刻的话,此刻你应该已经感到身处人海之中,却分外孤独的滋味了。除了孤独,你还能感受到什么?是茫然吗?是那种“不知该往何处去的茫然”吗?同样的,如果你在平日的生活中体验过这种心理活动的滋味,你一定能在看这段故事的时候想起它。

第五章 你会讲故事吗?(6)

就这样,通过利用恰当的词汇,我们可以再现一个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甚至是深层的心理活动。更为奇妙的是,通过对各感官活动的还原,我们可以让这些体验和信息接受者的体验融为一体,即产生“代入感”。

当然,寻找那些充满感官色彩的词汇,需要我们平时的积累。掌握大量的感官词汇只是提升感官还原能力的第一步。但这远不是结束。你还必须要让这些感觉在你的脑海和内心深处重现,否则,即便拥有了丰富的词汇,你也很难还原出故事主人公的感觉。

很明显,最容易被还原的感觉并非来自他人,正是来自你自己。只有你自己最清楚在你身上发生了什么,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你当时的感觉。所以,讲自己的故事,是最容易引发听众共鸣和代入感的。很多伟大的讲故事高手都非常擅长讲自己的故事。

可能你会说,我这个人经历很平淡,没什么故事好讲。其实,这是很多人都会有的一种错觉。我们大都是普通人,很少有人能拥有电影主人公那样丰富多彩的人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人生真的枯燥乏味。之所以我们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平淡,没什么好讲,是因为我们正在经历着自己的生活,并很容易对这些熟视无睹。而别人的经历,却往往能引发我们浓厚的兴趣,这一点,我们在与朋友间闲聊时应该深有体会。当别人讲出自己经历的时候,他本人可能觉得稀松平常,但你却听得津津有味。换位思考一下,当你把自己的经历讲给别人听的时候,又怎么知道他不会听得津津有味呢?

从另一个角度说,再单调平淡的人生,也有一些闪光点。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曾在纳粹的犹太集中营中度过了三年的时光,在集中营里,他不但没有自由和尊严,还要面对日复一日的繁重的体力劳动、饥饿、伤病与死亡。每一天,他都过着几乎完全重复的日子。如此单调、恐怖和凄惨的经历,一般人可能都不愿提及,但弗兰克尔却把自己在集中营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而且丰富多彩。弗兰克尔是怎样把自己在狱中单调凄惨的经历写成催人向上的心理学书籍的?有兴趣的朋友请参阅弗兰克尔的名作——《活出意义来》。看过这本书之后,你将明白,如果弗兰克尔能够将自己的生活描绘得如此丰富多彩,那么这个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都能做到。

当然,以上所述并不是绝对的原则。有些时候,我们不方便用自己的故事来解释问题,或者,我们有更好的别人的故事可以说明问题。如果一定要使用别人身上发生的故事,要确定这个故事的背景和其中感觉、经历都是你所熟悉的,起码是你能理解的。因为当你讲解别人故事的时候,需要先把它转化成自己的感觉和经历,尽可能用你自己的心灵去体会别人的故事,并将它表演出来,这样的故事,才会是个好故事。如果你并不清楚故事的主人公所经历的感觉,也无法将它重现的话,你是不会讲好这个故事的。

所以,将以上两种情形——讲自己的故事和讲别人的故事,做一个综合,我们的最后一条法则就脱颖而出了:第五条规则是——尽量讲自己的和自己能够理解的故事。

讲故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传递观念和信息的手段,人们可能会去批判一个理论,却甚少去苛责一篇故事。可是再好的工具也是为一定的目的服务的,故事作为手段总是为说明一定的道理服务的。如果你讲了一个好故事,却没有说明你要讲述的道理,那么这个故事的作用将大打折扣。

还记得伊索寓言吗?那是一个寻找故事的好来源。不管寓言中的故事讲得有多生动,它总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然,作为寓言的作者,伊索往往并不直接说明这个道理,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体会。

作为寓言,这样处理故事无可厚非。不过,如果你在传递有氧信息的时候,也让信息接受者在听过故事之后得出不一样的结论,那就未必是件好事了。因为你的故事最终是为说明你传递的有氧信息的主题而服务的。只有信息接受者能够从故事中得出与你的主题相关的结论,才有利于你继续传递后面的信息;如果他从你的故事中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这些结论反而会成为你下一步阐述道理的阻碍。

所以,讲故事的规则不仅仅包括如何讲一则故事,还包括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

最后一条规则,也就是第六条规则——明确讲故事的目的。

如果你能够完全遵循这六条规则,相信用不了多久,你也能成为一名讲故事高手,并进而成为制造和传递有氧信息的成功人士。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六章 如何吸引眼球?(1)

1。 人是兴趣的奴隶

想像一下,如果有人向你提出如下要求:他要你进入一个拥挤而阴暗的小屋,分配给你的空间不会超过2平方米,在长达4个小时或更长的时间里,你要保持身体的静止,头部、躯干和四肢都要尽可能减少运动——你不能吃饭,也不被允许喝水,甚至也不能上厕所。

你会不会按照他的要求去做?

我猜你不会。但是有很多人都乐于这样去做。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甚至会在遵守上述要求的同时付钱给提出这些过分要求的人。通常情况下,我们把这些花钱买罪受的人叫做网民,而囚禁他们的小屋叫做网吧。

看到这里,也许你已经会心地笑出声来,你自己就曾做过这样的网民。从事实来看,我的描述没有丝毫的夸张。大多数跑到网吧上网的网民都在身体上忍受着各种不适。可问题是,他们为什么能够忍耐得住?

答案是有趣。网络能够提供给他们比其他日常生活更多的乐趣,仅此而已。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到我们真正感兴趣的活动中时,与之相关的绝大多数不适都可以被我们忽略。所以,你会看到一些打扫包干区的小学生一边干着并不沉重的活儿,一边抱怨;可是春游时大运动量的游戏,却让他们乐此不疲。杂志编辑在编稿时痛苦不已,可上论坛灌水时却兴高采烈。

千百年来,趣味一直在改变和塑造着人们的行为,甚至在人们选择职业时,兴趣也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很多人选择职业的初衷,仅仅是认为它很有趣。世界首富、全球IT业永远的神话人物——比尔·盖茨,就是一个游戏玩家。比尔·盖茨是从电脑游戏开始对电脑产生兴趣的,并最终引领他走入了电脑业。

即便成为首富后,比尔·盖茨仍然保持着对电脑的巨大兴趣,为了编出一段关键程序,他甚至可以三天三夜不睡觉,其劲头比今天沉迷于网游的青少年们还要疯狂。而这些在外人看来是无比辛苦的工作,对比尔·盖茨来说,却是一种享受。

股神沃伦·巴菲特也是在兴趣的驱使下走入证券投资世界的。在很小的时候,巴菲特就已经是学校知名的股票专家,记录股票涨跌的数字是他最主要的童年乐趣。直到晚年,当巴菲特谈到自己的工作时,仍然兴奋得像个孩子:“我享受我做的事情,我每天都跳着踢踏舞去工作。”

如果说人们是兴趣的奴隶,绝不为过。

认知心理学认为,在各种性质的刺激中,情绪性刺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