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整个县人民的吃喝拉撒睡都归县令管,比林川的同知外公管的还宽。已经算是林川几兄弟见过的第三个可望可即的大人物。
在聊完一般家常和乡里小事过后,县令又考校了一番几人的功课,最后沉吟片刻道:
“你们五个学习情况本官已经探明,基础的确很扎实,都是本县的青年才俊。”
“本官这次推荐你们几个去了县学借读一月,希望童生试以后,你们考取了秀才,能够继续回来县学就读。你们觉得如何?”
林达看了看林川、林逑和几位堂兄弟,看他们的意思。他在八月是要去参加秋闱的举人考试,不可能回来县学读书。
林川则看了林潭一眼,见他不反对,而自己也喜欢在乡里生活,毕竟还有一个小未婚妻在呢。
立即就躬身一礼答道:“多谢县尊大人提携,小子们必不敢忘。”
当然同意,反正科举的学籍问题卡得严,在别的地方借读,但学籍始终都是在县学里。
而且,林川早就想进县学了,可是爹没回来之前,没能耐找人办事就只能一直拖着。
他也不可能天远地远去府城找外公来帮忙,况且外公还一心希望他上府城去读书。
在县学里,哪怕只有一个举人教谕,一个举人教授,也比大伯一个秀才的学问更强些,况且还有许多的书可以翻阅,可以抄录。
“嗯,你们到县学认真努力读书,争取今年的童生试顺溜的考过去,林伯清的秋闱也顺利通过,为本县争光。”
说完后,胡县令从身后随从的手里接过几张名刺,几张报名表递给林川他们,之后,他坐下开始端起茶杯喝茶。
“谢谢县尊大人!”几兄弟同时行礼,然后识趣地告辞离开。
出了县衙后院,又走了相当长的一段距离,林达方道:“有了县令的名刺和县学的报名表,教谕一般情况下不会拒绝你们入学。”
林川很高兴,谁都知道,县学是新场县学问最佳的人群聚集地,他到里面学习,肯定会大有进步。
几兄弟干脆趁打铁,也是一方二便,在街上叫了几碗抄手吃了,就直奔县学去报名。
找到在学里办公的教谕,给他看了县令的名刺和报名表后,当场就让他们填好。
再交清一两银子一人的费用,取了学生证、第二天就可以与别的学子一起入学。
一个月的学费一人一两真的不贵,他们不用在县学住,也就不用交住宿费和伙食费。
林川相信自己多背几本家里没有的书回来,什么钱都赚回来了。
现在,他的基础相当扎实,只要再加宽阅读面,拓展了知识面,肯定能够一次考过童生试。
成了秀才,虽说只免十五亩的税,免一个徭役,但也够林川一人半年的基本生活了。
林大伯为林川几人都估算过、也摸过底,如果运气好不出状况,他们都有望一气通过童生考的三试,成为秀才。
当然,若是运气不好,啥都别说。总而言之,他们没有入县学去集训,都有几率过,现在去了,通过的把握更大。
林川有点想把目标从仅仅通过改为当一个禀膳生了。
禀膳生一般是院试的前十名,需要更好的成绩。
下午回家,他们几人都立即整理好书箱,林川还用陶罐装开水熨顺衣服,准备好开始第二日的正式学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