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结起来,生活中的这种互补性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需要的互补,即交往中的一方能够满足对方的某种需要,弥补某方面的短处,那么他就能给对方产生较强的吸引力。比如说,一个人如果打算筹办一个小企业,那么他一般会选择与拥有自己所缺乏的才干和能力的人合作。如果自己善于经销,那么就会选择精通会计的人合作。两者正好能取长补短,各得其所,有利于事业的发展。
比尔?盖茨原来自己经营着微软公司,后来逐渐发现自己在经营管理方面有些力不从心,而且他自己真正的兴趣是在软件的开发上。于是,他找到了自己的大学同学鲍尔默,希望他能出任微软的CEO,专门负责公司的运营管理。鲍尔默恰恰是个管理的天才,对管理工作充满热情与自信。正是如此,比尔?盖茨与鲍尔默之间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共同缔造了微软帝国的神话。
互补的另一种情形是理想与性格上的互补,即别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满足了你的理想,从而增加了你对他的喜爱程度。比如,一个看重学历的人,偏偏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于是他会想方设法地结交一些高学历的朋友,以此来弥补自己遗憾。
此外,不同性格的人容易产生互补,并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比如,关怀型与依赖型、急躁型与耐心型、倔强型与柔顺型、阳刚型与阴柔型、外向型与内向型、急性子与慢性子等不同性格的人容易相处。
综合互补的用人之道,已经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了解了人才互补的定律,才能更好地用人。在一个团队中,各种特质的人才之间最好形成相互补充的关系,包括才能互补、知识互补、性格互补、年龄互补和综合互补。一个好的团队,需要有一个比较合理的人才结构,有利于保持团队的创造性活力。如果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是一种性格、一种气质,工作反而无法做好。例如,全是急性子的人在一起,就容易发生争吵、纠纷。
曾经有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试图创立超导微观理论,最终都未能如愿。后来,巴丁、康柏和施里弗三人共同摘取了这项成果的桂冠。有人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发现他们三人正好构成了互补性的人才结构:巴丁老马识途,能够准确把握研究方向;康柏思维敏捷、缜密,擅长分析和推断;施里弗善于创新,用灵活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
人无完人,每一个人在各方面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平衡的,必然有所长,也有所短。无论是在事业还是在婚姻中,如果能找到一个与自己互补的搭档,一起工作和学习,就会促进双方的发展。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36。 多看效应
多看效应:见面时间长,不如见面次数多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向参加实验的人出示一些人的照片,让他们观看。有些照片出现了二十几次,有的出现十几次,而有的则只出现了一两次。之后,请看照片的人评价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
结果发现,参加实验的人看到某张照片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这张照片。他们更喜欢那些看过二十几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也就是说,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
这种对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在日常交往中,见面时间长,往往不如见面次数多给人留下的印象深,更容易产生亲近的感觉;相反,见面次数少,哪怕每次见面的时间较长,也难以消除因为间隔的时间太长而产生的隔阂,甚至可能因为相处的时间过长而产生摩擦。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这种现象:那些人缘好的人,大多性格活泼开朗,善于制造与他人接触的机会,从而提高彼此间的熟悉度,互相产生更强的吸引力;我们新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初次见面时觉得他其貌不扬,经过一段时间的朝夕相处后,逐渐觉得他顺眼多了,有时甚至会发现他在某些方面很有魅力;经常在领导身边出现的人,往往容易受到领导的信任,被委以重任;“远亲不如近邻”,亲戚朋友之间多来往能增进感情,否则就可能会慢慢疏远。
有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在大学里随机进入几个女生寝室,发给这些女生几种不同口味的饮料,然后让她们以品尝饮料为由,在这几个寝室里相互走动,但见面时彼此不能交谈。一段时间后,心理学家评估她们之间熟悉和喜欢的程度。
结果表明:相互喜欢与否,与双方见面的次数有很大的关系。见面次数较多的女生,相互喜欢的程度越高;相反,见面的次数较少或根本没有见面,相互喜欢的程度也较低。
某大学英语系女生丹丹是系里的活跃分子,她几乎认识系里的每一个人,有一大帮要好的朋友。正逢英语系学生会换届选举,她以高票当选为学生会主席。很多人都很羡慕她的好人缘。后来发现,她的“法宝”就是常去别的宿舍串门。经常在别人面前露脸,一来二去便成了熟悉的朋友。
如果你想改善自己的人缘,不妨到朋友家中多走动走动,哪怕只是露个脸,小坐一会儿,也有助于提高你的人际吸引力;作为职场人士,自我封闭,埋头苦干也并非明智之举。不妨多与同事拉拉家常,多与领导交流沟通,往往能够帮助你赢得群众基础,受到领导的器重。
在男女交往过程中,“多看效应”往往能够建立起一种熟悉而稳固的感情,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日久生情”。或许“日久生情”没有“一见钟情”触电般的感觉,它是男女经过长期磨合后,培育起来的一份心灵的默契,显得更加珍贵。
某高校的大三女生玲玲,家里给她介绍了一个男朋友。初次见面时,长相平平的男孩并没有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两人也就不了了之。大四时,玲玲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找了一份工作实习。恰好,那个男孩也在这座城市。初入职场,玲玲感觉压力很大,再加上她在这里举目无亲,时常感到孤独。
一次,玲玲拨通了男孩的电话,向他倾诉苦闷。后来,他们见面了,经常一起吃饭逛街,慢慢地两人有了默契。玲玲逐渐发现,男孩虽然长得不很出众,但也不至于丑得掉渣,相反在他身上还有很多优点:他的沉稳大度能够包容她的任性,他体贴细心,会烧得一手好菜。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后,她觉得自己越来越离不开他了。一年过后,玲玲和那个男孩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商业交往中,运用“多看效应”可以培养与客户之间的亲密感情。很多事业有成的客户通常都十分忙碌,没有太多的闲暇时间留给你。只有经常出现在客户的视野里,进行频繁而短暂的交流,才能加深客户对你的印象。当他需要相关产品或服务的时候,自然会首先想到你。
一位推销团体保险的推销员便是运用了“多看效应”的原理,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如果想取得一家公司的团体保险时,必须首先说服公司的领导。不过,这些高层领导通常都很忙,几乎没有时间坐下来认真听取推销员的介绍。
于是,很多推销员都采取“死缠烂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