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生活中改变的规则有哪些 > 第11部分(第2页)

第11部分(第2页)

这是因为,彼此空间距离缩短的同时,拉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消除了戒备心,自然容易产生比较亲密的感情。美国心理学家康恩做过这么一项实验,进一步证实了空间距离对人际交往中心理距离的影响。这个实验的测验内容是,当一个人与异性谈话时,会对离他多大距离的男女产生好感。在这项实验中,如果被实验者是男性,就叫两位女性实验者与他谈话,其中一位女性坐在距离他五十公分处的沙发上,另一个则坐在距离两公尺远的椅子上。谈话时,她们两个的态度完全相同。

实验结果显示,男性对于坐在自己身旁的女性,较有好感。如果被实验者是女性,一般而言,也是对坐在自己身旁的男性较有好感。

这个实验解释了心理医生为什么会选择空间小而隔音的房间进行心理咨询。当患者在一个小房间里面对心理医生时,因为空间距离较小,缩小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从而产生一种安全、亲近的感觉。唯有这样,患者才能毫无顾忌地说出心中的烦闷,甚至是难以启齿的秘密。心理医生全面了解了患者的真实情况后,才能“对症下药”,抚慰患者的心灵创伤。

在商务谈判中,如果能够适当缩小彼此的空间距离,往往能够获得成功。如果在宽敞的会议室里洽谈了很久,对方态度坚决,谈判陷入了僵局,你不妨尝试着将谈判地点转到饭店、酒吧等地方。彼此肩并肩,促膝而谈,心靠得更近,气氛更加融洽,这时如果你再做一个小小的让步,对方一定会被你的诚意打动,或许会为你提供更大的优惠,双方更容易达成共识。

销售员在推销产品的过程中,适当缩短与顾客的空间距离,也容易让对方产生好感,进而购买你的产品。当面对面地与顾客交谈,发现顾客对产品有些动心,只是一时还拿不定主意的时候,销售员可以走到顾客的身边,以非常靠近的方式来说服他,为他展示产品的功能。这时,顾客会增加对销售员和产品的信赖感,很有可能爽快地购买你所推荐的产品。

人际交往中,空间距离成了一种交际环境。改变与对方的空间距离就能改变对方的感觉与态度。换一种角度看,那些离我们越近的人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著名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取决于他的专业知识,还有85%取决于他的人际环境。”因此,选择一个阳光健康的人际环境,对一个人成长发展影响深远。接近那些勤奋积极的人,你会在不知不觉中深受他们的感染,也养成奋发向上的心态,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与那些自暴自弃、满腹牢骚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变得跟他们一样颓废消极,丧失斗志。

一次,《心灵鸡汤》的作者马克?汉森和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同台演讲。演讲完毕后,马克?汉森和安东尼?罗宾热切地交谈起来。马克?汉森问道:“安东尼?罗宾,我们同为成功学大师,为什么我的年收入才100万美金,而你却可以拿到5000万美金?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吗?”

安东尼?罗宾反问道:“马克?汉森先生,你每天都跟什么样的人呆在一起呢?”马克?汉森骄傲地答道:“我每天都跟百万富翁在一起。”安东尼?罗宾微微一笑,说:“这就是你的问题了,每天跟我在一起的都是亿万富翁。”

选择与比你优秀的人在一起时,你就有了前进的目标。与鹰在一起,不是鹰你也会学着飞翔,与小鸡在一起,是鹰你也飞不起来。要想成功就和成功的人在一起,要想快乐就和快乐的人在一起,要想健康就和健康的人在一起,要想美丽就和美丽的人在一起。

28。 相似性原则

相似性原则:人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

小林在北京上完大学后,决定留京发展。可是在人才济济的京城,小林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参加了好几次面试,他最终都被淘汰出局。一天,一家不错的贸易公司打电话来让他去面试。正在为工作发愁的小林决定再去碰碰运气。

来到这家公司后,面试官让他先自我介绍一番。小林听出面试官的口音中夹杂着自己老家四川的口音,于是在面试结束后,他极有礼貌地问了一句:“请问您是不是四川人?”面试官微笑着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小林说道:“我是四川人,听到您的口音觉得很亲切。”面试官拍拍他的肩膀说:“你我都是老乡,还真是有缘。你很优秀,专业也比较对口,这样吧,从下周一开始,你就过来上班吧!”

就这样,小林巧妙地利用了自己与面试官的地理相似性——同为四川人,顺利地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

相似性原则认为,人们往往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这里所指的相似是指人们感知到的相似性,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外貌吸引力的相似性,年龄的相似性,以及社会地位的相似性等。

在生活中,我们也时常见到这样的情形:人们在早期交往中,年龄、社会地位、外貌吸引力往往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交往的加深,信念、价值观、个性品质等因素的作用会慢慢突显出来,超过了其他的因素;很多兴趣爱好、价值观、宗教信仰等相同的人,往往能够成为知心朋友;在一些社交场合,如果能够表明自己与对方有相似的经历或观念,更容易找到双方感兴趣的话题,让彼此的交谈更加投机。

人们为什么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交往呢?心理学家认为,跟自己相似的人交往能够肯定我们自己的信念、个性品质和价值观,起到正面强化的作用。彼此在交往的过程中,也极少因为观念的相悖而发生争执和相互伤害;此外,一些相似的人容易共同组成一个群体,人们生活在这个团体中,可以团结一致对付外界的阻力,增强安全感和归属感。

为了从理论上证实“相似性原则”的效用,美国心理学家纽加姆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他让17名互不相识的大学生同住在一间宿舍中,对他们的亲疏变化过程,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跟踪调查。实验结果表明,在相识之初,空间距离的远近决定了彼此的亲疏程度;然而在实验的后期,那些在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上相似的人,在研究结束时都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俗语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在交往中,如果发现彼此志趣相投,自然会成为知己朋友;相反,如果随着交往的深入,发现双方的价值观有着天壤之别,即使彼此已经非常熟识,也会因为这种观念上的差异而分道扬镳。

有一个“割席断交”的故事,说的是古时有一对名叫管宁和华歆的好朋友。一天,他们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窗外传来一阵喧哗声,原来是一位达官贵人从窗下经过,仪仗庞大,威风凛凛。管宁望了一眼,便立即回到原处继续读书。华歆被豪华的场面吸引,忍不住跑到大街上看个究竟。等他回来后,管宁将两人共同坐过的席子从中间割为两半,痛心地说道:“我们的情趣和志向完全不同,从今以后,我们的关系就如这张草席,不再是朋友了。”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志趣迥异的两个人,无论相识多久,都如同两条平行线,不管靠得多近,永远也没有交心的那一天。在人际交往中,若能与那些相似的人交往,可以帮助我们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真正的友情;另外,在与自己相异的人交往时,如果需要与对方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我们可以尝试着“求同存异”,尽量表现出自己与对方相似的一面。

假使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发现自己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不妨尝试着“伪装”一下自己,表现出与他们相同的特质,就会更容易被他们所接纳。19世纪的画家凡?高出生于一个基督教牧师的家庭。25岁时,他来到比利时南部的矿区博里纳日传教,那里的人们都以做矿工谋生,穿着破烂的衣服,满脸煤灰。刚到那里的时候,凡?高担心自己不被他们接纳。

一天,凡?高到矿区捡了很多煤渣用来烧炉子。之后,因为时间紧迫,他还来不及清洗满脸的煤屑,就登上讲坛开始布道。出乎意料的是,他的布道很成功,受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