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宋朝有名大臣 > 第18部分(第2页)

第18部分(第2页)

刘澄随后投降。李煜闻讯,诛杀其全家眷属。卢绛赶到金陵城外时,看到漫山遍野的宋军,顿感回天乏力,只好转战山林,打起了游击战。

只剩最后一个朱令赟了!他的运气也不好,辛苦策划的火攻,没料到风向改变反噬己身,最后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刹那间灰飞烟灭没了踪影,朱令赟投江自尽。李煜最后的希望破灭了,破城已成定局!

曹彬派人通知李煜:我们将在本月二十七日攻城,何去何从你自己选择。李煜回话说:“我准备派长子仲寓到汴梁去请降,不要着急。”曹彬在城外等了好几天也不见仲寓出行,再次传话:“令郎也不要千里迢迢到汴梁去了,只要屈尊出城到本帅帐下来,我们就停止攻城。”

李煜又以仲寓行装没有准备好为由推辞,说二十七日才可以成行。

这样婆婆妈妈拖延时间,把曹彬惹怒了,发出最后通牒:“不要说二十七日,就是二十六日也都晚了,你如果真的爱惜一城生灵,就抓紧时间投降!”

剑拔弩张,总攻就要开始了!

这关键时候,统帅曹彬却莫名其妙“病了”。

第七章 春花秋月之七宗罪(13)

众将一听曹帅染病,急忙前去看望,曹彬等人都到齐了,这才语重心长地说:“我这病不是药石可以治疗的,如果要痊愈,尚需各位的解药治疗啊。”大家听这话说得莫名其妙,不由面面相觑。

曹彬这才一语道破:“大家对天发誓,城破之后绝不滥杀无辜,我的心病也就好了!”其实曹彬尚方宝剑在手,完全可以立下法令——滥杀无辜、荼毒生灵者死罪,但他没有这样做,反而以“请求”的姿态来实现,体现了一代名将的领导艺术。

没有任何悬念,二十四日开始攻城,二十七日城破,李煜留下一首尚未写完的《临江仙》,匆忙召集臣子,商议以何种形式出城投降。又有人说,城破之后在桌上看到一张纸,上面写着李煜对上天神佛的许愿,承诺如果能安然度过此劫,自当如何如何……

出于自私,为了自己所谓的家国,再加上李煜的耽于迷信和性格懦弱,让本该顺利的受降变成了攻城,即便曹彬有令在先,宋军士兵们难免心怀怨恨,城破之后,还是有相当多的平民死于乱兵。这一切,都是李煜造成的,而他并没有勇气自杀殉国,反倒忍辱偷生了很多年,甚至比不上身边的忠心臣子。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老祖宗这句话说得确实有道理。

既然已经亡国,又缺乏自杀的勇气,李煜只好按照既定的礼仪,带领百官,手捧玉玺,“肉袒”出降。严格来说,真正的“肉袒”应该去掉衣服袒露肉体,不过逐渐简化之后,只需要穿着短衣即可。

李煜献上玉玺之后,曹彬宽慰李煜:“圣主早就在汴梁为你建好了府邸,就等你的入住。只不过到汴梁后,单凭俸禄恐怕难以满足你维持目前的生活水平,你现在可以回去收拾一些金银细软,否则等我的大军进去登记造册,那就都是公共财产了,你分文都不能动了。”

李煜想不到曹彬如此通情达理,急忙拜谢之后,收拾东西去了。不久后,又被曹彬请到船上喝了一次茶,这次饮茶,是曹彬特意安排来观察李煜心理状态的。

饮茶完毕李煜回去,诸将有的向曹彬建言说,李煜好容易出城来,现在又纵虎归山,万一他一个想不开自杀了,不好向皇上复命。曹彬颇为自信地笑笑,说他如果要自杀,早就死了,何况刚才上船时候过跳板,我看他神色紧张不安,唯恐掉下去,如此一个爱惜自己生命的人,岂会轻易轻生?

古人都喜欢搞这一套,美其名曰“风鉴”——从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迅速判断一个人的品行修养。翻开史书,这类例子比比皆是,人人几乎都成了预言家。

两天后,李煜带着眷属登船,赶往汴梁,他那首很有名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应当就是作于此时。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正月初二,这一群神态沮丧的君臣,被送到了喜气洋洋欢度佳节的汴口,秦王廷美在此地迎接部队。此处附近有一座普光寺,李煜就向曹彬请示说:能不能带着小周后去礼佛?

跟随他的臣子们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以前在南唐时候,礼佛可谓是无与伦比地虔诚,结果还不是亡了国?现在身为亡国之君,居然还要提这种要求,说出去简直是笑话。所以,大部分臣子极力反对这个请求。

这一次李煜却生气了,训斥群臣说:“自幼就被尔等挟制,谨小慎微循规蹈矩,什么也不能做,结果亡了国。现在我要礼佛,难道还需要你们再来做主?”从这番话不难看出,李煜最终还是没有反思出亡国的根本原因,他觉得自己的雄才伟略都被臣子所压制,如果可以放开手脚无人约束,国家也不至于灭亡。

缺乏责任感,是所有亡国之君的通病,不独李煜如此。崇祯皇帝在煤山吊死,临死前还在怨恨臣子们误国;项羽在乌江自刎,索性把黑锅扔到天上让上天去背——非战之罪,是上天看我不顺眼,要令我灭亡!

接下来就是到汴梁参加献俘仪式,繁文缛节的种种仪式,把李煜痛苦的心灵折磨得有些麻木了,他行尸走肉一样任人摆布。忽然,一个名词掠过耳际,令他不由一颤——“违命侯”!自己被封为“违命侯”?

这说明了赵匡胤对他“倔强不朝”和拥兵对抗依然心存不满。

随后老赵又特意召见了徐铉和张洎,训斥这两个人:一个巧舌如簧不走正道,非但不劝李煜投降,还企图说服大宋退兵;一个不仅鼓励昏君负隅顽抗,城破之际,居然还制作蜡丸帛书,企图请辽国出兵救援。

这两人知道已无退路,索性保全一些气节,当然,不排除兵行险招,故意为太祖制造一个“忠臣”的假象。徐铉慷慨激昂地回答说:“作为臣子,自当为国家尽忠,哪有劝降献土的道理?我之所以没有殉国,是担忧国君无人陪驾。”

张洎的回答更绝,他说:“如果不是自己的主人,狗肯定会对其狂吠,何况人呢?我确实制作了蜡丸,而且还不止一个,如果因此获罪,我死而无憾。”

两人的回答令太祖十分满意,于是当即宣布赐官,留为己用。

在后来的岁月里,二人还一直和他们的老上级李煜保持着联系,特别是张洎,时不时跑过去讨要封赏,李煜后来的小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连喝的酒都是人家额外赏赐的,哪有多余的钱?没办法,只好把洗脸的银盆赐给了他。

赵匡胤志得意满,从目前的形势判断,天下一统,指日可待!在可以预测的将来,他将成为五代十国混乱之后第一个实现统一的君王,千秋伟业,大约只有秦始皇可以比肩,想起来就会热血沸腾!

只不过他忽略了一点:将来是可以预测的么?

不是!

开宝九年十月,一代雄主赵匡胤,神秘地死去了,他所留下的遗憾,甚至比柴荣还要大得多!

第八章 敏感的中年人(1)

是什么样的动力,驱使这位敏感的中年人,一步步变成一个性格复杂、城府极深的阴谋家?答案都来自本章一开始的“烛影斧声”。开宝九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