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5921年(82岁),黄帝72年。经上店、汝阳、临汝、登封回到故都新郑(有熊)。
前592o年(83岁),黄帝73年。回顾南巡情况,总结治理天下经验教训,著《黄帝铭》六篇。
前5919年(84岁),黄帝74年。继续著述。
前5918年(85岁),黄帝75年。刑天作乱。帝命祝融征讨。
前5917年(86岁),黄帝76年。帝北巡黄河。
前5916年(87岁),黄帝77年。帝巡至偃师,祝融讨灭刑天,断其,帝重新排定神(各部落图腾)位与座次。贬昌意于若水。
前5915年(88岁),黄帝78年。帝命取山铜以铸鼎,并传命天下十二氏会盟荆山。
前5914年(89岁),黄帝79年。帝开始西行。
前5913年(9o岁),黄帝8o年。荆山九鼎铸成,以象太一于九州,以铭天下12氏之位次。天下12氏会聚荆山,以成厌代(治理一代,满足一代)之志,黄帝之孙颛顼(高阳)于此时出生,更为庆典增添了喜庆气氛。此时,风后“河图城”筑好,驾龙车以迎黄帝回黄城。友人无为子及天下12氏的代表和臣僚72人随从。
前5912年(91岁),黄帝81年。帝经华阴、华县、渭南来到临潼,拜女娲庙,铸12氏(属相)铜鼎以祭之。
前5911年(92岁),黄帝82年。帝北行经高陵、阎良、华原、黄堡、大同、济阳、金锁、女华以至黄城。
前591o年(93岁),黄帝83年。各部落代表及臣僚搬入黄城。黄城在原洛书城(黄)的基础上扩建为“5城(宫)12楼”,列布于以中宫(桥山)为中心方方7o华里的范围内。中宫为黄帝居处,东宫居苍龙,南宫居祝融,北宫居后土,西宫居大封(宁封),12楼为12氏代表所居,其他大臣与中小部落均按其天下方位与所属分布于中宫四周,宛如“天上的星星朝北斗”。因黄城在西北居乾位,所以后来的道家方士就将黄帝回黄城传为“升天”了!
前59o9年(94岁),黄帝84年。拜天老、风后、五圣为三台大夫,居桥山(中宫)三台。风后明天道、太常察地利,屠(苍)龙为土师,祝融为司徒,大封为司马,后土为李(法官),得六相而天下治。苍颉造文字居西原(苍村),杜康居西川,左彻、马师皇、沮诵、岐伯之后及雷公等各有所居。
前59o8年(95岁),黄帝85年。颛顼5岁,聪颖过人。黄帝教之:“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你能法而同之,就可为民之父母官”。颛顼深领其意,帝确定颛顼为接班人。
前59o7年(96岁),黄帝86年。帝号“归藏氏”,观“河图”以应天象,画野分州,以分星次。自此百官以为“星官”,12相及28宿均“天人合一”,此乃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封神”。
前59o6年(97岁),黄帝87年。黄帝继续推演伏羲、神农之卦象,开始著《归藏》。
前59o5年(98岁),黄帝88年。帝继续著述。
前59o4年(99岁),黄帝89年。《归藏》著就,颁行天下。
前59o3年(1oo岁),黄帝9o年。与健在的臣僚回顾总结经世方略,开始著《黄帝君臣》。
前59o2年(1o1岁),黄帝91年。继续著述。
前59o1年(1o2岁),黄帝92年。《黄帝君臣》颁行天下。
前59oo年(1o3岁)。黄帝93年。开始著《黄帝四经》。
前5899年至5898年(1o4岁~1o5岁),黄帝94年~95年。《经法》著就。
前5897年到5895年(1o6岁~1o8岁),黄帝96年~98年。《十六经》著就。
前5894年(1o9岁),黄帝99年。《称经》著就。
前5893年(11o岁),黄帝1oo年。《道原》著就。九九重阳日,黄帝归藏氏于桥山中宫逝世。大臣左彻率臣僚削木为像而朝奉,取几杖立庙而祭之。是年,2o岁的颛顼继位。七年后,被推为天下共主。
自瑶瑶走后,巢郎族陷入了严重的干旱之中,自春到夏,没下过一滴雨,小河水都干了,戚里君从烈山部带回来的水稻无法种植,连本族的黍麦也无法存活。族人们大部已放弃了狩猎,这一干旱又使得他们重新拿起了弓箭。
可是干旱时节连动物都稀少了起来,又加周边也是干旱,人们都上山打猎,久而久之连兔子和狐狸都找不到了。人们的生活逐渐干涩了起来。
自夏到冬,还是无雨,大祭师花成领着侄女花娃自早到晚向上天祈求,却毫无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阿郎也无回天之力。一开始干旱时,还能从小河边的井里打出水来,但到了冬天这一点井水也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