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阳。
睿亲王府。
“辅政王!你是不是太悲观了?锦州城池坚固,城中大小火炮,三百多门,更有威力无比的天佑助威大将军炮,说是天下第一坚城也不为过,绝不是明军可以轻易攻下的,如果明军胆敢围攻锦州,我大清正可以趁他们在锦州城下受挫,转守为攻!”
多铎激动的声音在堂中回荡。
这一刻,他不叫十四哥,而是叫辅政王,提醒的意味浓厚。
多尔衮却仿佛听不出,声音更冷静:“莫忘记我们是怎么拿下锦州的,我们能做到,明军也能做到,何况,以隆武的睿智,他怎会犯崇祯的错误?这几年来,我大清国事不顺,最大的原因就是低估了隆武,如果我们再看不清这一点,再端着进攻的架势,而不想着防守,时间长了,必败!”
多铎被多尔衮说的呆了一下,脸色阵青阵白,是啊,隆武的手段,他可是领教过不止一次了,但想到锦州,他依然是摇头:“不,锦州决不能放弃!”
——就像是身上的一块肉,明明已经快要溃烂了,但却很少有人能狠心一刀剁去。
何况,烂与不烂,还是一个未知呢,
多尔衮看他:“不弃锦州,锦州粮草从何而来?从盛京辽阳向锦州发粮,路途遥远,所耗众多,如果明年明军大军大举攻击锦州,我大清又拿什么去救?”
“那也不能放弃,一矢不发就放弃锦州,宗室朝臣都不会同意的!”多铎反驳。
“由不得他们不同意,”多尔衮声音坚定,这一刻,他杀伐果断的枭雄性格尽显:“为了大清的长久,为了太祖的基业不毁于一旦,不同意,也得压着他们同意!”
多铎又呆了一下,随即跺脚,嚷道:“你有本事就说服他们,我不管了!”
说完,气呼呼地走了。
望着他的背影,多尔衮先是苦笑,然后沉思。
——虽然多铎嘴上说反对,但只要他在朝堂上立主,多铎还是会维护他的。
因此,他不担心多铎。
他担心的是豪格一系的反对和众多宗室朝臣的不理解。
要想搞定这些人,非争取到一个人的支持不可。
“备马,本王要去探望礼亲王。”
多尔衮道。
“嗻!”
……
飘飘洒洒的白雪中,身为辅政王的多尔衮,亲自前往礼亲王府。
半个时辰后,多尔衮一脸不满的从王府中走了出来,嘴里喃喃道:“明哲保身,模棱两可,老狐狸……”
……
二十天后。
十一月末。
原吏部右参议,已经卸任在家养病的高鸿中,忽然上了一个密折,密折里说了两件事,第一,请朝廷立刻征伐朝鲜,朝鲜背叛大清,必须予以消灭,不然大清后方不稳,威严不存;第二,认为义州锦州已经不可守,为长远计,朝廷应该思虑从两地撤兵,加强辽东本土防守之策。
因为是密折,最先看到的多尔衮,随后他召来郡王以上的宗室和极少数的汉人重臣,将密折给他们看。
众人看完,都是震惊,讨伐朝鲜是应该的,也是大清正在秘密准备的,但放弃锦州,第一反应都是不可,高鸿中在满嘴胡言!
高鸿中,辽东辽阳人。天启二年在广宁降清,授游击世职,驻防辽河沿岸。天聪年,黄太吉改制,高鸿中进入文馆,为赞画机要,从此就成了黄太吉的重要智囊,己巳年,黄太吉绕道喜峰口,偷袭大明之策,就是他最先提出,并予以完善的。其后,更和鲍承先两人施展反间计,致使大明蓟辽督师袁崇焕被崇祯帝处死。
除了这两条毒计,对建虏的政事,高鸿中也颇多谏言,都为黄太吉采纳。
论起来,高鸿中不但是最早投降的一批汉官,而且也是最有成就,最得建虏信任的几个汉官之一。
崇德年后,高鸿中在家养病,已经极少参与朝政了,但想不到竟忽然上此奏疏。
……
“高鸿中什么意思,这是要祸我大清的江山吗?”
“我看他是老糊涂,忘了自己的身份了。”
最初,高鸿中遭到了猛烈抨击,那些不知情的建虏宗室都是愤怒,他们对高鸿中大加痛斥。恨不得将病中的高鸿中提到大堂来审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