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中国工农红军74师 > 第15部分(第1页)

第15部分(第1页)

在行动过程中,部队和群众之间也发生过一些矛盾,特别是在后面担任掩护任务的部队,有时群众行动慢了,对群众耍过态度。在作战紧张,敌情严重时,有的群众被敌人冲散或自己跑散,有的被敌人炮火击中,也有的主动离去的。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鄂皖工委和军领导从来没有抛开群众的想法,更没有作过什么决定。相反,我们强调要掩护群众,负责到底,一直把剩下的大部分群众带回了皖西北根据地。群众在随军行动中,对部队的行军作战是有影响的,但也有帮助。记得在磨子潭突围时,为了压制敌人火力,全军几挺水压机关枪缺水,就是群众用脸盆、饭盒从山下端水送往山上的,保证了机枪火力的发挥。同时,随队的伤病员和部分群众还多次补充部队,参加战斗。红二十七军在当时那种异常艰苦紧张的战斗环境中,对掩护群众转移是尽了最大力量的,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是符合实际的。

最后谈一下红二十七军的行动计划问题。红二十七军始终是在中共鄂皖工委和军部的领导下行动的,一切行动计划都是工委和军领导共同研究决定的,就是在紧张的战场上,也是由军领导碰头研究的。即使是临战的当机立断,军长刘士奇都和我商量,有时来不及也在战后说一下。当时,虽然各项工作有分工,但领导同志间很注意征求意见,相互尊重,因而大家思想比较统一,关系比较密切。特别是刘士奇和我,我们两个主要领导人从没有发生过分歧意见,没有互不通气的时候,相互间想到什么,认为应该怎么做都是毫无保留地谈出来,对其他领导同志也如此。红二十七军在一个多月的行动中,能箝制敌人大量兵力,取得数十次大小战斗的胜利,歼敌四千余人,转战十多个县,行程三千余里,保存了有生力量,是与鄂皖工委和军领导的正确领导分不开的。在我的记忆中,红二十七军研究行动计划时从没有考虑过要过长江的问题,更没有要过长江的计划。在当时要过长江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红二十七军行动过程中离长江最近的距离也有几十公里,不仅听不到长江的浪涛声,而且连看都看不到,更不会象有些资料中写的那样,什么准备渡江船只呀,军领导对过江的意见不一致呀,等等。我作为鄂皖工委书记,红二十七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从来没有考虑过,更没有讨论过过长江的计划,也没有听过其他的同志向工委和军部提出要求过长江的意见,至于讲到准备船只过江的说法量毫无根据的。记得我们转到宿松县境时,站在高山顶向南远眺,曾看到一片湖水,远远望去,天水相连。当时,我与徐海东、刘士奇在一起。刘士奇一边指着远方的湖水一边和我们说:那一片水是不是长江?长江南岸有我们的红军,还有我们的根据地呢。由于形势紧张,我们未及久停,边说着边走了。有人说刘士奇同志提出过过江的计划,如果是刘士奇这次闲谈江南情况时引起的问题,那纯属于误解、误传。

后来刘士奇在肃反中被错杀,其原因可能与误传过长江的问题有关。这可真是不白之冤。我和刘士奇同志在一起工作的时间不长,但他留给我的印象很深。他原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后担任东路游击司令员、红二十七军军长。他既能做政治工作,又能指挥打仗,是我党我军的优秀指挥员和政治工作干部。他曾多次对我讲过,红军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锋芒,无论战争环境怎么险恶,我们都应当保存好这支队伍。他在领导红二十七军的转战中,是有功劳有贡献的,应给刘士奇同志以公正评价。在这里我还要谈及一点,就是红二十七军结束东线转战后,省委开会研究红二十五军与红二十七军合并问题时,我和徐海东同志参加了会议,刘士奇因不是省委委员没有参加。这次会议没有专门谈红二十七军的转战经过,也没有提到红二十七军有否过长江的计划问题。此后,我再没有参加过省委关于红二十七军行动情况的汇报。至于其他同志向省委反映过这方面情况没有,我就不知道了。我在这里谈的都是历史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应该很好总结一下。我将自己回忆的情况提供给战史办公室的同志,仅作为资料,供修改战史时参考。

(姜为民赵太乙整理)

注:成立红25军,是以9军27师为74师,皖西北27军到湖北改为75师。后来再增设73师。

00、

第74师组织序列:

第74师师长 陈先瑞 政委 李隆贵

第4团团长 王辉友

第5团团长 张海波 政委 袁崇安

补充团团长 宋登贤

1935年10月6日,鄂陕游击队和豫陕游击师合编为第74师。1936年5月部队扩编为三个团。12月,第74师整编。1937年春,第74师调归红军后方司令部领导。后改为115师留守处,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4团。

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组织序列:

军长 何振亚 政委 沈敏

第1支队 支队长 刘炎德 政委 杜瑜华

第2支队 支队长 张孝德 政委 杨江

第3支队 支队长 苗树林 政委 沈敏(兼)

第4支队 支队长 晏胜明 政委 张英勃

1936年10月,陕南镇安县何振亚领导的陕南游击队举行起义,组建了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四个支队(相当于连)。1937年12月下旬,缩编为第15军团警卫团。 后改编为115师344旅警卫营,687团新2营。

00、红25军陕南74师(后来的115师留守处、陕甘宁警备四团)的下落?

1942年6。10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成立,警4团即并入警1旅。

1943年1月,警1旅部队整编。所属3、4、8团与关中保安1、3、4团合编:

以警8团为基础,加上保4和警3团的两个营合编为警1团;

以警4团为基础,加上警3团团直一部和3营的两个连合编为警2团;

以保1、3两团合并为警3团。

一个月后,警2团3营撤销,原警3团并入的两个连又被调出补充警1团。至此,全团共辖两个营、8个步兵连、机炮、特务连各一,加上团直共1800人。

1944年10月,随王树声南下河南,在河南人民抗日军建制内被编为3支队。另留下一个留守处57人和一部分零散人员191人新组成两个连,移交警1旅。

第3支队建制内有7、9两个团,团下属4个步兵连和一个特务连。全支队共1563人。完成编组后即挺进豫西。

按照河南区党委白栗坪会议精神,支队向豫中展开。而后经河南区与鹗豫两区党委商定,决定两区部队合编为豫中分区,分区下辖13、15、挺2挺4、独立等5个团。3支队7团与西平县7团合编为13团;3支队9团与舞阳县9团合编为15团。

抗战后,3支队南下中原,被改编为中原军区建制内河南军区独3旅,游击机动于桐柏山区,坚持斗争。后驻宣化店西南的王家店地区。1946年3月独3旅奉命撤销番号,与中原军区15旅合编。

中原突围后,15旅部分陕南籍人员约500人组成豫鄂陕军区教导团与原国民党西北军38军合编。在38军编成内,番号为38军教导团。

随陈庚兵团挺进中原后,38军教导团陕南籍战士全部集中调出,组成陕南独立团。

00、

00、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