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股痴什么意思 > 第12部分(第1页)

第12部分(第1页)

第一,应收帐款与其他应收款的增减关系。如果是对同一单位的同一笔金额由应收帐款调整到其他应收款,则表明有操纵利润的可能;第二,应收帐款与长期投资的增减关系。如果对一个单位的应收账款减少而产生了对该单位的长期投资增加,且增减金额接近,则表明存在利润操纵的可能;第三,待摊费用与待处理财产损失的数额。如果待摊费用与待处理财产损失数额较大,有可能存在拖延费用列入损益表的问题;第四,借款、其他应收款与财务费用的比较。如果公司有对关联单位的大额其他应付款,同时财务费用较低,说明有利润关联单位降低财务费用的可能。

(二)、非经常性损益中有“猫腻”

翻开大多数上市公司的中报年报,投资者都会无一例外地发现,在主营收入之外,还有一些打入另册但却对业绩有着举足轻重影响的收入,这就是非经常性损益,也有的叫一次性收入。

非经常性损益是公司正常经营之外的、一次性或偶发性损益,主要包括处置资产的损益、新股申购冻结资金的利息、临时性获得的补贴收入和税收减免、债务重组损益、偶发自然灾害损失、捐赠收支、合并价差摊销等等,因此,它是偶然的,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也是临时的。但就是这些偶然的、临时的收入,却对公司业绩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有的公司靠此保持盈利的形象,有的公司靠此保留配股的资格,有的公司靠此避免沦为ST股票……据有关部门统计,上市公司依赖短期收益提升经营业绩的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而事实上这部分上市公司持续赢利的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不少上市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收益后的净利润为负值,扭亏复亏的现象屡见不鲜。

许多上市公司把非经常性收益堂而皇之地列入业绩之中,报表好看了,但对于投资者的风险却加大了。有鉴于此,1999年中国证监会在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中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在年报中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以此让投资者比较清楚地了解上市公司的真实业绩。此项规定首次实行,立即震憾市场,许多靠非经常性损益支撑业绩的公司立即“原形毕露”。比如ST石劝业靠2092万元的债务重组收益幸免连续三年亏损;珠江控股转让多宗股权,获5200万元转让收益,才避免被ST;新亚股份仰仗向第一大股东转让股票的投资收益8770万元和转让场地使用权、长期股权投资等的收入,不仅保住不亏的记录,而且最近三年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05%,刚好挤进配股及格线。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二章  如何看报表(18)

虽然如此,但并不意味着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的现象就此止步了。由于会计利润是根据会计分期假设来确认的,因此上市公司依然可以控制非经常项目发生的时点,通过非经常性损益操纵报告期的会计利润,或者利用非经常性收益增加报告期的盈利使其达到预期的盈利目标,或利用非经常性损失增加报告期的亏损以避免下一会计年度继续亏损。

根据有关规定,上市公司发生亏损后至少三年内不能配股;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其股票交易要实行特别处理;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其股票要暂停上市或终止上市。所以上市公司有避免亏损、避免连续亏损以及扭转亏损的强烈动机。由于亏损或濒临亏损的上市公司大多主营业务收入下滑,主营业务成本上升,各种期间费用剧增,要想依靠经常性收益在短期内避免亏损或扭转亏损非常困难。而非经常性损益具有一次性和偶发性的特点,非经常性损益与主营业务无关且数额通常巨大,足以在短期内用巨额非经常性收益掩盖经常项目亏损使公司扭转亏损;或在亏损当年大量处理不良资产,确认巨额非经常性损失,以避免次年连续亏损。所以通过非经常性损益来避免亏损或扭转亏损,就成了亏损或濒临亏损的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主要手段。

如东方航空2000年度业绩下滑,每股收益仅0.004元而濒临亏损。从财务报表看,当年实现净利润2008.19万元,初看还过得去,但如果你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该公司当年的非经常性收益高达24671.51万元,占净利润的比例高达1228.5%,其中处置固定资产收益高达26281.04万元。如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其净利润为-22663.32万元,即经常项目亏损22663.32万元。本来是巨额亏损,但利用非经常性收益却可以变亏为盈,可见非经常性收益的神奇之处。实际中,利用非经常性收益掩盖经常项目亏损是许多濒亏上市公司玩弄过的花招。

有些已经亏损的上市公司则更有招术,他们估计在当年无法用非经常性收益掩盖亏损实质的情况下,便在亏损当年大量处理不良资产,确认巨额非经常性损失以避免次年连续亏损。如广船国际2000年公司首次亏损,实现净亏损72587万元,看起来确实可怕,但如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其净利润只亏损353.7万元,非经常性损失高达72233.3万元,是经常项目亏损额的204倍。他们的手法是计提本公司存放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托存款的坏帐准备计35043.3万元和计提两种型号的造船产品的预期亏损准备计32643.2万元,为来年的“扭亏为盈”作准备。

许多上市公司今年亏损,明年眨眼又盈利了,靠的也是非经常性收益。如PT北旅,公司连续几年亏损,2000年终于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14570.5万元,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却不是盈利,而是亏损5063.7万元。从报表上可以看出,该公司当年发生非经常性收益19634.2万元,其中债务重组收益高达15204万元(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已经规定债务重组收益不得记入当期损益)。饶有趣味的是1999年该公司又计提了非经常性损失24697.9万元。由此可见,非经常性损益成了某些上市公司手里的魔杖,要公司亏,就大提非经常损失,要公司盈,就大增非经常性收益。这样人为制造的利润,还有什么可信度,有什么可比性?

引人关注的是,在上市公司报表重组受限的情况下,当地财政支持的重要性大为提高,获得财政补贴、贴息的公司大量增加,一些T族公司更是纷纷宣布通过获取财政补贴等能够迅速扭亏。如ST西化机,2001年底当地财政局拨付公司一次性财政补贴就达1500万元,其中800万元直接说明就是扭亏补贴,而公司2001年前三季度累计亏损1281万元,有了这一笔财政补贴,公司扭亏自然不在话下。

经常性收益是企业的核心收益,具有持续性的特点,投资者可以据此预测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及判断企业的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而非经常性损益具有一次性和偶发性的特点,其带来的收益是暂时的。因此,许如果投资者只看公司每股盈利多少、增长率多少,非常容易上当的,因为许多上市公司靠非经常性损益包装了业绩,公司的盈利能力并没有增加。如果我们不辨真假,即有可能跌入利润操纵的陷阱之中。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  如何看报表(19)

(三)、对关联交易和资产重组提防一点

也许有投资者不明白,这上市公司哪里那么容易制造非经常性损益?殊不知他们有两###宝,一是关联交易,二是资产重组。

显然,上市公司要在主营业务收入中制造虚增利润较为困难,但他们可以利用关联交易来降低费用支出,增加收入来源。包括以关联单位愿意承担其某项费用的方式减少公司本年期间费用,从而使本年利润增加;或向关联方出让、出租资产来增加收益;向关联方借款融资,降低财务费用。如厦新电子1998年中报将6080万元广告费列入长期待摊费用,从而使其中期每股收益达0.72元,以维持其高位股价,利于公司高价配股,然后在年末由集团公司承担商标宣传费用,股份公司只承担产品宣传费用,以此解决巨额广告费用挂帐的问题。商标宣传费用和产品宣传费用在广告费用中的份额是可以任意分配的,谁多谁少自然凭公司的意思。不过,尽管通过这种手法使该公司当年每股收益达1.02元,终因有诸多减利因素不能长期勉强不反映,后经追溯调整,1998年度每股收益减少为0.88元,而1999年度更减少为0.108元。2000年中期,该公司即已沦入亏损的行列。

由于公司治理不规范,目前上市公司与大股东进行非正常交易操纵利润,或者侵害股民利益的现象相当严重,对此,作为投资者,不能不有所提防。在当前国有股、法人股一股独大的情况下,一般中小股民尚无力抵制不合理的关联交易,但可以通过认真分析财务报表发现其猫腻所在,从而避开这类有风险和隐患的股票。如大股东巨额欠债已成为很多上市公司面临的严峻问题,除了长期不还,或宣布破产、一笔购销以外,更多的是采用将实物资产出售给上市公司的办法来充抵债务。这些资产的“优良”程度令人担忧,给上市公司经营带来的影响更不容乐观。如工益股份的大股东成都无缝钢管有限责任公司对公司的欠款在1997年和1998年分别高达0.58亿元和1.4亿元以上,远远大于它对公司的投资额。后来,成都无缝钢管有限责任公司用它“轧管四厂”的部分流动资产来抵债。由于成都无缝钢管有限责任公司本身就是一个效益很差的公司,它的轧管四厂对公司经营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工益股份接下来的几年经营状况每况愈下,每股收益从1998的0.237元、到1999年的0.007元,直至2000年底每股亏损0.270元。这些表面公平交易的“面纱”下隐藏的陷阱,不仅直接威胁到上市公司的资产安全,而且严重地侵占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这些欠款股东好歹还象征性地弄了一点资产还给上市公司,虽然是借米还糠。还有的欠款股东则更有招术,他们在自身实物资产已经卖无可卖的情况下,另辟蹊径,将所谓由集团公司持有的商标、品牌所有权等无形资产转让给上市公司以抵偿债务,这些无形资产的转让金额占上市公司净资产额的比重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交易金额之巨、对上市公司影响之深前所未见。比较典型的如厦华电子,2000年11月发布董事会公告称,拟以3.2亿元受让第一大股东厦门华侨电子企业有限公司的“厦华”系列商标使用权,价款以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抵冲,不足部分以现金支付。这种交易的实质是欠款股东利用商标等无形资产难以进行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特点,对上市公司现金资源进行的疯狂掠夺,这种行为无疑是对上市公司利益和其他中小股东利益的直接侵犯。对此,中小股民虽然无力抵制,但惹不起躲得起,不妨离这类公司远一点。

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的第二种手段就是资产重组。尽管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成功率并不高,但是,统计表明,大股东或者其他关联方通过购买债权、赠予资产、购买不良资产、资产置换等形式对上市公司进行重组带来的非经常性损益,对上市公司当年利润的贡献大约要占到二成左右。如ST中侨将一项帐面净值仅为201万元的上海新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72%出资额以9500万元转让给大连柏兴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大连柏兴再将价值14950万元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无偿赠予ST中侨。这与其说是重组,不如说是玩数字游戏。对此ST中侨并不讳言,声称公司能否扭亏,完全取决于该交易价格中高于帐面价值部分能否计入当期利润。

第二章  如何看报表(20)

以上这些制造利润的手法,高明就高明在不是通过做假账的方式玩出来的,而是在相关法规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本年利润的调整,乍看既不违反会计政策,也不违反会计法,但同样能起到欺骗股民的效果。对此,股民在阅读财务报告时必须充分利用报告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对公司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对其公布的利润进行合理化调整,这样才能根据公司状况及时回避风险。

(四)、解剖虚假财务报表实例

许多上市公司伪造假账,操纵利润,已是无可讳言的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财务分析就此失去了作用,恰恰相反,有效的财务分析,正是辨别真假、去伪存真的最基本途径。因为假的毕竟是假的,不管造假的手段有多高明,终究会在财务报表上留下一些蛛丝马迹,只要我们潜心研究,便能发现陷阱所在,从而有效地避开陷阱,避免损失。1997年琼民源以中国第一大黑马股大显神威的时候,就有人对其高额增长的利润发出质疑,其依据便是琼民源1996年年报显示当年利润总额高达5.71亿元,而其主营业务收入仅为1.67亿元,利润仅为39.1万元,其它业务利润和营业外收入则分别高达4.41亿元和1.01亿元。其它业务利润和营业外收入占据了整个收入与利润的绝大部分,这对于一家上市公司是难以相信的。遗憾的是当时没有人认真考虑这一问题,而只看到其利润大幅增长,股价大肆飚涨,因此竞相杀入,结果有10万股民被其套牢。最后经证监会查明,在5.71亿元利润中,有5.66亿元是虚构的。曾经一直以绩优蓝筹股形象光耀股市的蓝田股份,2001年被一位大学教师从其财务报表里发现破绽,仅以一篇600字的文章就揭开了蓝田股份弄虚作假、欺骗股民的真实面目。这一切清楚不过地告诉股民,认真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不仅是寻找有投资价值与增值潜力的蓝筹股的最基本方法,而且也是避免财务陷阱、防止上当受骗的最有效途径。

下面我们具体解剖几家弄虚作假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

银广夏:谎言编造的陷阱

银广夏,一个靠贩卖电脑软盘起家的公司,1998年前,它还默默无闻,挣扎在配股资格线的边缘。1998年,奇迹开始出现。当年10月20日,天津广夏(集团)有限公司与德国诚信贸易公司签订了蛋黄卵磷脂和桂皮、生姜精油、含油树脂等萃取产品出口供货协议,供货金额5600万马克。1999年天津广夏实现对德国诚信公司出口1.1亿马克,使当年上市公司利润总额达到1.58亿元,每股收益0.51元,银广夏股价也因此从13.97元飞涨到35.83元;2000年,天津广夏再立新功,当年实现出口1.8亿马克,折合人民币7亿多元,而由它贡献绝大部分利润的银广夏,这一年的利润超过了4个亿,2000年4月20日银广夏实施丰厚的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方案,每10股转增10股,股价随即展开填权行情,于2000年12月29日填满权并创下37.99元新高,折合除权前的价格为75.98元,全年上涨440%,涨幅雄居该年沪深两市第二名。同时2000年年报再创业绩同步增长的奇迹,在股本扩大一倍的基础上,每股收益跃升至0.827元。

然而,2001年8月,《财经》杂志的封面文章——银广夏陷阱,对银广夏在产品出口数量、出口价格方面的财务数据提出众多疑点,银广夏因此露出了造假的破绽,身价一落千丈。

中国证监会经过立案调查,公布调查结果:银广夏通过伪造供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金融票据等手段,两年内共虚构利润7.45亿元,其中1999年为1.78亿元,2000年为5.67亿元!同时还查明深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