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丘聚也是一脸悲哀。
之前在军政方面的事情上,尤其是涉及到骑兵作战,他因为之前学习过一些相关的内容,朱厚照很喜欢问他。
但现在刘瑾不但能管着太子玩乐,连带兵打仗的事都想插一杠子,这让东宫剩下几个太监的生存空间在逐渐降低。
危机意识,贯穿于在场每一个太监身上,连刘瑾都不例外。
……
……
奉天殿内。
由萧敬将辽东战况的进一步总结,给呈报过来,因为战事结束已经临近两天,消息发出的时间也都在回兵之后,近乎可以将战果全数统计。
但令朱祐樘稍微有些遗憾的是,最终统计结果,朵颜三卫骑兵死亡的人数,还是没有超过千人。
九百七十人……
是否过千,似乎在功勋上差别很大,尤其这次不单要赏朱凤和张延龄他们,还要赏赐张周。
要知道上次的偏头关大战,最后也只是晋升了个侯爵,晋升了个伯爵而已,如果这次要升得太多,就会出现文官集团一直在在意的“先例”的问题,文官做事讲规矩,就在于要以成例作为引子,如果上次的功劳都只赏成那样子,这次就该平缓一点了。
不过好在,这次好像没了张周升侯爵的困扰。
“……朕本是要赐给张卿家永宁侯的职位,但他再三推辞,所以此事做了一些变通。”
永宁伯是之前大明镇守宣府、屡次破鞑靼的名将谭广的爵位,但谭广生前并未得世券,也就没把永宁伯的爵位传承下去,只是在死后追封永宁侯。
而永宁伯的爵位在历史上,于明光宗朱常洛登基之后,又册封给了王皇后之父王天瑞。
这次朱祐樘有意要赐张周为“永宁侯”,既是有取西北永宁之意,又好似是将张周跟谭广当初的事迹相映,毕竟张周也是破鞑靼所取得的功劳。
朱祐樘又道:“永宁侯的爵位,朕也不是说就此不封赏了,暂且先记下,此乃是他相助大明九边破敌的功勋。朕要晋升他为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挂兵部武库清吏司郎中督造火炮,留翰林院内为翰林侍讲平时常侍于经筵日讲。赐一子荫锦衣卫指挥佥事,一子荫锦衣卫千户……剩下的,朕再酌情赏赐。”
给的官职太多。
当朱祐樘说完,在场的大臣一个个都大眼瞪小眼。
武勋那边总算是松口气。
张周虽然挂了都督府的职位,但名义上还是文官,毕竟皇帝说了,张周的日常差事是翰林院的事。
而文官这边则都在纳闷,张周这又是文职又是武职的,他到底是文臣还是武将?以后他在朝堂是什么定位?没有爵位在身,也能直接领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的职位?
还有所说的,把他的爵位先记下,这算什么意思?
自古以来,有爵位的该赏的都赏了,就算回绝,那以后就不赏了呗?为啥还要记下?
朱祐樘见在场的人不言语,冷冷道:“诸位卿家可是有何意见?”
在场大臣很为难。
麻烦就在这。
反对还不好反对。
张周以功勋得爵,本来就是名正言顺的,这点文官都没招了,皇帝给他记下,只是让他领个都督府的虚职,继续在翰林院办事,提个侍讲怎么了?至于那个兵部郎中的职位……皇帝也说了,只是为了他方便督造火炮,不需要负责衙门内的事。
看起来唯一能抗议的,就是直接晋升张周为翰林侍讲这件事。
他才刚进翰林院半个月,就升侍讲?
搞没搞错?
就算他军功卓著,但关他文职什么事?
然后一堆人都等着内阁三位阁老,或者是吏部尚书、礼部尚书这些人出来反对……然后就都不做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