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落难见真情豆瓣 > 第213章 深明大义(第1页)

第213章 深明大义(第1页)

再说惠能接过释慧大师的书信,与众僧分别后,行至洞口崖楼山前,在即将离开新州县境的一刻,一连打了几个喷嚏,双腿像灌了铅似的迈不开脚步,心里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似的。

原来,他的心一直放不下小兰,想去跟她告别一下。

惠能一阵风似的往回跑,直奔后梁村而去……

一路上,树影婆娑,阳光明媚,风吹乱了他的头发,却吹不走他对小兰深深的思念与眷恋,他就这样奔跑在蓝天下,近了,近了……此刻,后梁村已遥遥在望,

村前那间青砖瓦屋就在眼前,大门口悬挂着“李府”二个烫金大字赫然映入眼帘,门外的人却要和李府告别了,这是多么难言的悲伤!

惠能昂望着阳光下闪闪发亮的烫金大字,眼眸泛起了泪光,倔强的他终究没有再让眼泪滴下。

他在心里对自己说:阿兰妹,就算此后一别天涯相隔,没有机会再相见,我也不会忘记你的!

别了,我的恩师;

别了,我的师母;

别了,我的阿兰妹;

别了,我的难忘青春岁月,那些激情燃烧的日子!

他忍住了眼泪,一转身,正欲离开李府之际,只见李小兰已站在了他的面前。

“阿能哥,人都来了,为什么不进去?”小兰自那天从旧朗村回来,把这天所经历的事一五一十向她爹娘说了。李学儒听后,非但没有横加阻止,反而表示赞成惠能此举。

为何李学儒会如此识大体,赞成惠能北上黄梅东禅寺求佛法的呢?

原来,李学儒是见过大世面的人,胸怀和见识自然高人一筹——

李学儒,才高八斗,举人出身,皇上特赐他“同进士出身”,年轻时曾官至礼部尚书,他在人生的大考场上,由于看不惯朝中大臣趋炎附势,深知伴君如伴虎,遂辞官不做,归隐泉林,办私塾,教书育人,是后梁村乃至新州德高望重的塾师,坐堂执教二十多年,桃李满天下,新州刘刺史是他的其中一个弟子。

李学儒在唐朝科举制度考试中,虽然未能大遂平生所愿,考取最高功名——进士及第,却也得了个同进士出身。

李学儒出生于岭南新州后梁村一户李姓的“书香世家”。一出生,李家就按“科考取官”模式对他进行培养。

自隋朝创立科举制之后,李学儒三岁时,祖父李文兴就开始教他学《三字经》、《千字文》等,“进士梦”是他李家历代的进身仕途梦想。

在唐朝时期的读书人喜欢参加的科目还是明经科和进士科。明经主要是以儒家经学为考试的内容,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古代历代统治者注重用儒家学说统一人们的思想,这也就是明经科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与明经科同样重要的就是进士科,唐朝初期,进士科主要时务策五道,文章词华的优劣来作为考试的标志。在这个注重文学的时代氛围中,许多还没经过吏部铨选的任命为官员的进士,身穿百姓的衣服救被人们视为未来的卿相。

进士科吸引了很多的读书人来应试,导致竞争激烈,及第难度大。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这样的说法,如果三十岁考上明经就已经老了,五十岁考上进士还是很年轻的年龄。可见进士科的考试难度要比明经科大。

按照唐朝的科举考试制度,获得举人资格的考生就可以上京参加会试。

会试取中了,称为进士。

中了进士,就可以名正言顺做官,一部分优秀的选入翰林院,称为翰林,这是最高“学术职称”,一般的进士至少也可外任知府,这是古代文人士子为之奋斗的人生目标。

而李学儒的父亲李剑青自小不仅好学,而且聪明过人,过目成诵,家里的书看完,常走数里新州书院借书,其勤奋好学可见一斑,不难看出他从小志向就远大,所以博览群书。

李剑青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应乡试中解元。

三年后,入国子监读书,深受器重,名气日盛。

再三年,复试于礼部,名列前茅,但因其孩童时爬树时脸上被树杈划了一下,留下一道伤疤,考官嫌其不雅,只赐得个殿试二甲第一登进士。

后来文名远扬,擢升翰林院学士。

在掌翰林院的年月里,由于他才识过人,广集诸子百家有关治国济民之说,精心钻研,着书立说,尤其是对治国理政,发展经济方面做出新见解。

李剑青的这些成就都是因为其人好学,他是活到老学到老,导致晚年“右目失明”,但是他“犹披览不辍”。

因此,当朝有的文臣说,聪明只是很小的因素,作为一个过目成诵的人,也是靠的勤奋和毅力;有的赞他“以博综闻”;更有的认为:李剑青“不仅为新郡之大人物,乃中国史上名人也。”

李剑青在各个领域都有非常深的造诣。可谓之通儒,在文学方面有“诗文满天下”的称号,但他自己以精通经济而自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