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句话说,他就是南宋的牛顿。
现在经过系统本土化改造,那就是明末的牛顿了。
那不就是牛顿么?
牛顿也说他的成就,是站在巨人的肩上。
如果把牛顿放在南宋,未必就有沈括的科学成就。
现在这个世界,和一百年后瓦特的世界,其实并没有科学代差。
郑克均又把蒸汽机的原理,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
如分离式冷凝器、汽缸外设置绝热层、润滑活塞、行星式齿轮、平行运动连杆机构、离心式调速器、节气阀、压力计等等。
全部告诉了沈括。
虽然只是个大概,但指明了方向。
如果沈括这还做不出来蒸汽机,那他就不是沈括了。
科研是郑克均最不放心的事,如今有了沈括坐镇,郑克均就能放心北伐了。
“报,有一名叫陈绳武的大人,说是东宁府兵部侍郎,在水关外请见大人。”
郑克均正在召开北伐的军政会议,陈绳武来到了基隆港。
此时的基隆港,已经是战船云集,枪炮林立,骑兵,步兵,蓄势待发。
陈绳武乘船,递交身份名碟,穿过几十道关卡,终于登岸。
沿途看着连接海天的战船,遮天蔽日的士兵方阵。
陈绳武一行人被震惊得目瞪口呆。
“这……这是基隆?我们不会来错地方了吧?”
随行陈绳武而来的,有四名护卫,一名年老文臣,还有一名秀气的书生。
书生约莫十五六岁,腰间佩剑,生得非常俊俏。
眉宇间透出一股英气,搭配稚嫩的脸庞,十分有青春活力。
“我的天,我以为四公子只有两万兵马,这……这……”
陈绳武瞠目结舌。
这么多战船,这么多枪炮,全开去泉州,一定能挡住清军的进攻。
可他不知道郑克均是从哪里变出来这么多兵马的。
小小基隆,又是怎么养活的。
在台南,陈永华说郑克均可能有三万兵马,有几千枪炮,陈绳武和刘国轩根本不信。
可是现在才发现,郑克均麾下的兵马刀枪,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多几倍。
“可少侠,怎么样?四公子不错吧?”
陈绳武笑着对那秀气书生道。
秀气书生撇撇嘴:
“算是有点本事,不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