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新闻背后的故事我的亲历实录怎么写 > 第14部分(第1页)

第14部分(第1页)

斗争。。 最好的txt下载网

尼克松总统首次访华与中美建交宣传报道纪实(6)

而美国总统尼克松面临的棘手问题很多,由于扩军备战和军备竞赛面临金融危机;在越南战场遭到惨败,每天要花掉近一亿美元;国内矛盾激化;从战略上看,主要是美苏争霸,力不从心。尼克松认为,美国面临苏联的挑战,苏联是美国现实的军事上的敌人;中国还未能构成对美国的军事威胁,中国是谋求缓和的潜在的敌人,虽然长期处于敌对状态,但可以坐到谈判桌上来。尼克松采取了缓一个打一个的策略,谋求与中国关系的改善。

尽管中美双方存在着接触的可能性,但存在的原则分歧不少,而且距离甚远。我们是绝不会在原则问题上让步的,其症结是台湾问题。必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国的一个省,坚决反对“###”、“###”、“###”和“台湾归属未定论”;解放台湾是中国人民的内政,不准外人干涉;美国必须从台湾和台湾海峡撤出一切军事力量和军事设施;美蒋1954年签订的安全条约是非法的,中国人民绝不承认,必须废除。后来把以上归纳为中美关系三原则:断交,撤军,废约。对能否谈得成,我们作了充分准备,我们的原则是明确而坚定的,取决于尼克松的态度和诚意。我们当然积极争取谈出成果来,但不抱不切实际的幻想。过去不谈是针锋相对,现在谈也是针锋相对。防止谈判时的右倾,也防止破裂时的“左”倾。

我们的接待方针是:坚持无产阶级政治原则,维护国家主权;重视国际阶级斗争,提高警惕;不卑不亢,不冷不热,以礼相待。不冷不热就是保持常温,按照周总理的解释是不冷到摄氏零下,也不热到超过摄氏100度,上下浮动的依据是谈判进展的情况是否顺利。

我们的宣传自然要服从和服务于整个的战略构想和战略部署,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的外交政策,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利益,这是我们安排和搞好宣传报道的依据和归宿。

尼克松出访诸多特殊

我坚持原则绝不让步

中国每年都邀请一些国家的元首来访,其接待规格和礼仪很有章法,宣传报道也很有章法,但接待美国总统却有些不同:(1)中美未建交,长期处于敌对状态;(2)这是一位超级大国的总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到中国来访问的在任总统;(3)他是西方世界的代表,其访问本身及其成果,对世界有影响,世人注目;(4)国外以各种目光注视着中国的态度。正因为如此,在接待和宣传上都有许多特殊性。

美国总统出访总是兴师动众。尼克松访华摆出庞大阵容:代表团正式代表12人,非正式代表22人,加上后勤、保卫、记者和技术人员共391人。这是经过双方多次协商大大压缩了的数字。据了解,尼克松访问南斯拉夫时690人,访问罗马尼亚时670人,访问印度尼西亚时423人,访问巴基斯坦时452人。就随团新闻记者而言,访罗时124人,访南时100多人,这次访华的随团记者87人,加上广播、电视、电影等技术人员共160多人。

美国总统出访也很特别。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在,权力不能交给任何人,不管他走到什么地方,都要随时办公,同白宫保持密切的联系。所以,尼克松出访一些国家,在访问期间坐自己的“空军一号”专机,有一套完整的通讯设备。总统出访还要带防弹汽车、众多的保安人员和自己的厨师。但在中国却遇到了例外。我们强调中国是主权国家,凡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来访,在中国境内必须坐中国的飞机、中国的汽车,我们提供安全和技术保证。美方怀疑中国人的能力,我坚持主权原则,不作让步,最后还是由中国提供专机和红旗轿车。这在美国总统的出访史上还从来没有过。尼克松也清楚,隔绝了20多年的中国是一个神秘莫测、不知如何打交道的国家,格外谨慎,他从来没有像这次出访这样做那么多的准备,从阅读有关中国的文件、书籍,看录像资料,请人面授,直到学中国的礼仪、风俗、膳食、用筷子,尽管如此,他还是没有摸透中国人的心思。

接待尼克松作了精心安排。那时中国经常举行盛大的迎宾活动,机场举行隆重欢迎仪式,市内尤其是在十里长街举行夹道欢迎。如1957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罗夫来访时,毛主席到机场迎接,100万人夹道欢迎。但中美是未建交国家,尼克松的来访不是国事访问,检阅三军仪仗队,但不组织欢迎群众,不献花,也不通知各国驻华使节。尼克松车队经过的沿途,北京街道两旁和天安门广场,既不组织群众欢迎,又不能空旷无人,为此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有意做了安排。这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特殊迎宾方式。 。 想看书来

尼克松总统首次访华与中美建交宣传报道纪实(7)

美国总统的出访总伴随着强大的舆论,这既是发达的美国信息社会的特点,也是一种政治的需要,这不仅是对美国,也是对西方世界。出访期间,每天举行新闻吹风会,要通过卫星传递广播电视节目,并随时进行广播电视的现场转播。这在当时,对我们都是新鲜事儿,我们力所不及,甚至闻所未闻。美国总统很会用舆论,尤其重视现代化的舆论工具广播电视,事先特意安排在美国听众和观众最多的黄金时间播放总统访问的消息,现场转播总统的活动。为此,美国的广播电视技术人员提前几个月来到北京、上海,建立卫星地面转播站。对此,我们是积极支持的,借用他们的技术力量和新闻报道,向世界介绍中国。但同时又坚持不能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美国的转播站。经谈判达成协议:地面转播站由中国建,把美国的设备买下来;然后美国租用这个转播站,建站和租站所付的费用大致相抵。这似乎是一种交易游戏,但却是主权原则。不仅如此,美国运来的大型电视转播车也必须交给中国的司机驾驶。对此,美国人大为恼火,扬言中国司机驾驶不了,中国司机当场登车表演,他们无言以对。后来在尼克松访问期间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事:当中国司机驾驶着这辆又高又长的转播车路过东单路口时,被后边驶来的汽车撞坏了尾灯,美国司机暴跳如雷,横加指责,出言不逊。我方人员据理给予严厉斥责,指出这是后车撞前车,属于一般交通事故,不是技术问题,对方当场赔礼道歉。

坚持主权的原则和做法,成了以后中美关系宣传报道中的一项重要原则。

直接与间接宣传全台一盘棋

近距离与远距离采访分层次

从1971年11月开始,首都主要新闻单位就开始为尼克松来访的宣传报道作准备,按照统一的原则和要求,各新闻单位结合自己的实际去落实。因为这是一件涉及双边关系的、世界瞩目的大事、新事,准备工作也就特别细心和认真。除了事情的本身以外,要把国内人民(包括台湾人民)的思想情绪、把友好国家和敌对国家的反应考虑进去,要把过去反美斗争的宣传和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宣传的连续性考虑进去,确定宣传报道的原则、政策和策略。

宣传的总原则是接待方针的具体化,解决中美关系的原则不变,揭美反美不变,支持世界人民的反美斗争不变。但尼克松总统又是我们请来的客人,中国是礼仪之邦,当然不能在客人在的时候,喊“打倒尼克松”、“打倒美帝”。既不能把反美气氛搞得很浓,也不能把反美的内容都剔除干净,国际上发生了有关反美的事件也不能缄口不言,既防右,也防“左”。当然,我们也不能放弃宣传自己的大好机会,尼克松总统来访又正是春节之后,要宣传报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大好形势、取得的成就,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具体讲,中央电台的宣传报道分直接和间接两部分。直接报道是指与尼克松总统访华活动有关的报道,间接报道是指除此以外的其他配合性报道。

体现接待方针和接待规格主要反映在直接报道上,凡是双方的活动如会见、会谈等,都要报道,我方报道当然是以报道我方的活动和观点为主;凡是尼克松一行的主要活动均发消息,突出尼克松,兼顾罗杰斯和基辛格,尼克松夫人的单独活动另发消息。尼克松访华举世瞩目,众多记者云集北京,必须重视新闻的时效,但时效要服从于政治,重要消息必须审定后播出。有的由我们先讲出去,按照周总理的指示精神,更多地是让美国记者和其他外国记者先去讲;我们发稿量适中,让外国记者多发。他们先报道、多报道比我们去讲更容易被人所接受,对我们更有利。除了按照总的精神把握好国内问题的报道以外,密切注视着国际事件的发展动向,一般国际事件的报道照常,反映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的历史潮流;涉及批评美帝、尼克松的一般暂不报,而对需要报道的国际事件把“美帝”改为“美国”,不点尼克松的名,不作专题报道,不发表评论,只作客观报道。对于有的国家借尼克松访华之时故意搞一些动作,来试探我们的反美态度,不受其影响。凡是与访问有关的报道,严格按照中央的精神去做,严格防止乱指挥,防止听小道消息,防止以感情代替政策,防止搞小动作。中央电台的直接报道部分由新闻节目承担,其他节目都不参与,这样不仅便于政策口径的掌握,也便于播出次数、时间安排和播音基调的掌握。同时,可以根据双方会谈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报道的温度,如会谈比较顺利,进展大,则升温;与此相反或国际上发生了反美的重大事件,则降温。

尼克松总统首次访华与中美建交宣传报道纪实(8)

除此以外,全台的其他报道、所有节目必须协调一致,全台一盘棋,包括文艺节目(样板戏、歌曲)的内容和安排,都必须遵循统一的精神,有的减少,有的暂不播出。这不仅在尼克松访华期间,而是从尼克松访华先遣人员到达开始,直到访华结束后有关人员离去,这期间中央电台有关反美内容的文艺节目的安排是一个由少、暂不安排、适当增加到恢复正常的过程。播音速度和基调全台协调一致,正常播出,有关访华报道的播音既不加快高亢,也不有意放慢降调。

那时广播宣传的政治气氛和阶级斗争观念是极强的,一直处在极度紧张的状态。复兴门外广播大楼东侧的二、四层是中央电台的录音机房和传送播出机房,是技术和播出的要害部门。当时传说,美国在民族饭店新闻发布中心安装了红外线,正对着中央电台的东侧,这里的一切活动,他们一目了然,都能拍摄下来;这里的一切声音,他们都能听清楚,录下来。为阻止窃听窃录,我们研究了多种方案,小心翼翼,而且买了紫红色灯心绒,把二层、四层朝东的窗户严严实实地遮挡起来,以保证录音和播出安全。

为了切实掌握好全台的宣传报道和节目安排播出,在中央电台宣传小组的主持下,成立了专门的宣传把关小组,实行集体办公制度,从2月20日美国先遣人员和美国记者到达开始,每天早晚各研究一次宣传报道情况,并审听和安排全台播出节目,实践证明,在遇有重大紧急宣传的情况下,临时成立宣传报道小组,集体办公,这是保证准确及时安全播出的一种有效的好形式,尤其在节目多、环节多、头绪多的情况下。后来的几次重大宣传中,中央电台也都是这样做的。

北京成了世界新闻舆论的中心。参加采访的除了中国几大新闻单位的30多名记者以外,随尼克松来访的美国记者87名,常驻中国的记者30名,临时申请来采访的记者20名,记者之多,历史上少有。这些记者都带着任务而来,都强调自己的特殊性,如何安排采访?如何保证安全?记者难管。

既保证安全,又满足记者要求,参照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做法,采取了近距离采访和远距离采访的两种划分。所谓近距离采访,也都在几米以外,人数不宜多,确定的原则是工作需要和采访特点,中国方面有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等单位的记者。美国方面由我方限定近距离采访的人数,由美方内部去平衡,具体落实到人,据说相互争来争去。第三国的记者都被拒于近距离采访之外。开始曾有所顾虑:美国记者能否接受这种分层次的方式?据了解,美国在白宫草坪举行欢迎外国元首的仪式,就是采取这种采访方式,许多记者被阻挡在栏绳以外。

美方从传统做法出发,每天两次新闻吹风会,介绍会谈的情况、气氛和访问的花絮,实质性内容不多,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为此,在民族文化宫的西厅设了新闻中心,美国记者住在民族饭店,在那里举行吹风会,在那里发稿。我所知道的新闻吹风会,是美国政府新闻秘书齐格勒对记者神侃一通,他在记者圈混得很熟,有些记者为他保驾护航,有意提一些他想回答而又不便自己主动说的问题,而当他遇到窘境时又为他排忧解难。为此,记者圈的人清楚,而表面上又不露破绽。参加吹风会的记者大多不愿意抢前排,有些人挤在门口,立马可待,吹风会结束,记者便一哄而散,跑到不远的新闻中心占位子抢发消息。吹风会是利用记者、管理记者的一种可采取的形式。外国记者很辛苦,他们很少能坐下来吃一顿饭。尼克松总统去上海之前,美国方面在民族饭店设宴招待记者,我看到美国记者从头到尾在场的不多。电视摄像记者常常是一个人“拳打脚踢”,记者、灯光,集于一身(而我们常常是由一个摄像组承担),他们顾不上吃饭更是常有之事。当记者是一个吃苦的职业,更应有拼搏精神。

毛主席过问启程消息

周总理修改广播稿件

1972年2月17日,尼克松总统离开白宫,启程来中国访问,美方发了消息。按照惯例,一些国家的元首访华,我们事先作预告、登照片和简历,对这些元首启程来华的消息我们一般不发。美国是未建交国家,尼克松的访问事先不作预告,不发照片,当然也就不会发启程消息。

尼克松总统首次访华与中美建交宣传报道纪实(9)

第二天,毛主席催问:尼克松起程这么久了,消息为什么不发?毛主席非常关注这件事。新华社赶写了消息送周恩来总理审批。消息原稿中说:“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尼克松和他的夫人2月17日乘飞机离开美国首都华盛顿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访问。”周总理审稿时,在“来”字之前加了一个“前”字。周总理说:“有‘前’字,广播念起来顺口。”2月19日,中央电台播出了这条消息,共播出7次。

毛主席会见尼克松总统

中美会谈取得实质性进展

1972年2月21日11点30分,尼克松总统乘坐的“空军一号”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周恩来总理等前往迎接。尼克松走下旋梯,向周恩来总理伸出手,与周恩来的手握在了一起,实现了冰释22年、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周总理说,您的手伸过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与我握手。尼克松说,一个时代过去了,另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在刊登尼克松到达的消息时,周总理特意选中了这张意味深长的握手照片。尼克松总统在机场上检阅了三军仪仗队,奏两国国歌,随后,几十辆红旗轿车一字儿摆开,浩浩荡荡地向市内行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