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强中名列第29位,在全国民企500强中名列第2位,在江苏省民营企业中名列第1位。国际著名的钢铁市场和企业调查分析机构WSD对全世界最有竞争力的23家钢铁企业排序,沙钢名列第14位。沙钢的快速发展,显示了中国力量成长壮大的独特轨迹,也凝聚了掌门人沈文荣的魂魄与心血。
保持敢为人先的六大决策
在一定的度数里,无成见地去感知和行事,是山姆·沃尔顿、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雷石东等商业领袖成功的不二法则。因为是农民,沈文荣也越发具有这样的领袖秉性。他没有成见,对钢铁和技术永远保持一种谦卑的态度,永远不被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所陶醉,他深知天外有天。一种能够随时归零的心态,促使他不断否定自己以寻找更好的东西。因为是农民办的企业,也养育了沈文荣的独断专行。在承担责任的地方,推诿与莫衷一是,常常是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沈文荣的果断与一往无前的气势,形成沙钢一种很重要的场,使得沙钢与推诿扯皮绝缘,而与一以贯之结盟。沈文荣厉害的,是他能够立于潮头,把握未来。特别是关键时刻的关键决定,成就了沙钢的几次重要转型。
第一个重大决定:将窗框钢作为主导产品
1984年刚接任厂长时,周边乡镇的小轧钢厂有30多家,沙钢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沈文荣感受到了危机。他接任厂长后不久,捕捉到国内房地产业兴起的商机,做出了沙钢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重大决定:收缩产品线,将当时大企业不屑一顾而小企业又无法上规模的窗框钢作为主导产品。他们还按市场需求,向多系列、多品种发展,总共开发出9大系列、35个品种规格的窗料。沙钢像一头猛虎冲进了大江南北窗钢市场,一举在国内市场占了60%的份额。就凭这一种产品,沙钢迅速地完成了资本积累,进入国家二级钢铁企业行列。
超越一定时空,任何战略决策都是盲目的。一旦错过时机,决策就会发生从正确到错误的质变。沈文荣对此心有灵犀。行业老大的位置,没有让沈文荣陶醉,登高望远却惊出他一身冷汗:随着铝合金和塑钢窗的兴起,窗框钢将失去了原有的优势,没有新技术的沙钢将很快被淘汰。几次赴国外考察和学习,使他看到了企业现有设备与国际水平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沈文荣决定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彻底地改变工厂对钢窗的依赖。
第二个重大决定:买下一条75吨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
1988年底,沈文荣了解到一位港商从英国比兹顿钢厂买下了一套二手75吨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便多次与对方接触,意图购买。
这套国内第一条“超高电炉…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代表了当时的国际高科技先进水平,国内大钢厂也无人敢碰。公司内部多愿意居安认命,冶金行业众多权威也都摇头反对。因为引进失败沙钢就要破产。沈文荣专赴国外考察摸清底细。他的强力意志,既不为内部安逸的呼声所动,也不为外部权威意见所左右。他身为农民,太知道沙钢缺什么和有什么了。他把他的引进冠之以“开放型的自力更生”。他的逻辑不可动摇:表面看是引进设备,实质上,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和管理观念才是发展大计;先“拿来”,再完完全全变通为我们自己的东西!这一条,成了沈文荣后续一系列重大引进和改革主要依据。
旁观者不在他的位置上,无法了解他对生存危机的焦虑。引进所需要的总投资3000万美元。当时即使将沙钢存在银行的全部发展资金投进去,还有35%的资金缺口。那位港商同意承担这个数额的股份。于是,这项当时国内第一的项目立即上马。沙钢人采取一盯一,甚至二盯一的笨方法,牢牢盯住外国工程师是怎样安装这条流水线的。
1992年,“永新”安装调试成功,恰逢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所引发的大发展机遇,仅用两年“永新”投资就全部收回。沈文荣并不满足于收回投资,他更看重技术创新。比兹顿这条生产线设计年产量为25万吨,沙钢通过密切关注国际先进技术,不断改造这条生产线。在原有炉体上加载了国际新技术,新设备。消耗不断下降,指标不断上升。炉壳上加载了喷氧栓,缩短炼钢时间。后来这条生产线产量能达到60万吨。当时冶金部周传典副部长视察沙钢后激动得逢人就讲:“沙钢能成功引进并自己掌握这套设备,不愧是我国冶金史上第三次革命的样板,你们要搞通什么是第三次革命,不必到国外乱跑,去看沙钢就行了!”
沈文荣: 向上的力量(2)
沈文荣这位地道农家出生的汉子却有着商人天生的精明。“永新”为沙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那位港商想将这个项目全部买下来,而沈文荣却棋高一着,通过谈判,反而将港商手上35%的股份全部回购。“永新”财源滚滚而来的同时,红红火火多年的9条窗钢生产线,却在铝合金窗的兴起中,一条又一条地从沙钢人眼中消失了。做企业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盖莫例外。
第三个重大决定:揽天下技术搭建“亚洲第一炉” 润忠
“永新”的成功,没有让沈文荣陶醉。他站在“永新”的平台上,旋即他看到了“永新”技术的没落,同时也领略了炫目的世界一流:德国的超高功率竖式电炉、瑞士的新型连铸机、美国摩根的自动化轧机以及西门子的自动控制系统。他从宝钢的发展中体会到,只有引进第一流的设备,才能出世界第一流的产品、做世界第一流的管理与创世界第一流的经济效益。
在“开放型自力更生”理念指导下,借用“永新”的资金积累,沈文荣下决心搞一个独一无二的“大拼盘”:把德国最好的电炉、美国最好的轧机、瑞士最先进的连铸机、西门子的自动控制系统全部拿来,立足于更高的技术层面,再搞一次中国冶金史上的创新!这着实又引起圈内外一连串的拍案惊奇和无数个问号!但是那些无关痛痒的舆情没法阻挡沈文荣。
1994年,“90吨电炉…高线短流程生产线”由北钢设计院设计出来,每平方米造价2500元,总投资要22亿元。沈文荣算算觉得不对头,要求修改方案,结果投资额缩到13亿元左右,厂房造价改为每平方米1580元。他还是不满意,就找江苏设计院设计,要他们按照沙钢的方法设计方案,利用从前苏联以废钢价格买回的槽钢、角钢,只要保证安全可靠、美观大方就行。结果厂房造价每平方米只有780元,总面积达万平方米,又节省了4300万元。他亲自带队去德国,数十万吨的设备运回国后,他干脆吃住在工地上。当时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当设备调试请人又需要支付18万美元劳务费时,沈文荣心疼了。他拍板自己干。安装“永新”时的紧盯策略发挥了效果,最后沙钢自己的土专家3天4夜不合眼,反复调试终于自己调试好了设备。最终,沙钢建成“润忠”这个项目仅花了个亿。
这条用最快速度组建而成的全球一流的线材生产线,设计年生产能力为67万吨,通过技术改造,2004年产量达到97万吨,其年产量还超过国外同类设备20%,每吨钢的电耗也降到同类设备最低。惹得同行业老大哥也根据市场需求谦虚地派员来学习,引进了一条规模相同的流水线。
第四个重大决定:用全球视野打造战略供应链
跻身世界钢铁企业巨头,是沈文荣长久以来的理想。他清楚,要做世界一流的钢铁企业,必须有全球视野,主动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之中。
1996年年初,90万吨电炉项目刚刚出钢,连铸、连轧还在调试中,沙钢集团又有了惊人举措:与世界第二大钢铁企业韩国浦项集团合资兴办10万吨不锈钢冷轧薄板、10万吨镀锌钢板和14万吨钢材加工中心三个项目。当时项目总投资达亿美元。此时,浦项与沙钢的合作进入新阶段,在张家港浦项不锈钢有限公司的投资总额累计达到亿美元,通过技术创新和项目扩建,成为国内最大的冷轧不锈钢薄板生产基地。
其间还发生了一件“千里追踪”的轶事。为使项目早日获得批准,沈文荣先后7次进京向有关部门汇报。一次,他去冶金工业部汇报,不料部长去了海南,沈文荣立即坐飞机追到海口,可部长又下了铁矿,他又连夜赶路250多公里追到矿上,向部长作了汇报,不久,浦项合资项目获得了批准。
沙钢的合作伙伴可不仅仅浦项一家。沙钢的板坯生产是和韩国东国制钢(主要生产造船板)合作的,这也是从战略上考虑的,因为他们的管理手段和生产工艺都十分先进。经过几年的学习和不断改进,沙钢的产品质量得以大幅度提升。别人的板坯出口价格是300美元,沙钢要卖到350美元。
2005年9月初,沙钢集团与韩国SK商事签署了热卷板项目增资1800万美元意向书,这使该项目的注册资本达到3000万美元。还与东部制钢、新日铁、伊滕商会等日韩大公司积极联络和洽谈,共落实了3个新项目,达成5项投资意向,新增了7家大客户。
中国铁矿不多,优质铁矿更少,而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却资源丰富,上游资源的战略意义没有逃脱沈文荣的双眼。从2003年开始,沈文荣多次飞往澳大利亚、巴西等国洽谈。终于,2004年上半年有了结果。沙钢成功参股澳大利亚必拓必和公司10%的股份,作为固定回报,该公司每年供应沙钢300万至350万吨优质铁矿粉。与此同时,世界上最大的矿石供应公司———巴西淡水河谷矿业公司也与沈文荣就资源和有关技术问题正式达成合作意向,每年将向沙钢供应上百万吨的高品质铁矿粉。
从引进、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到产品出口国外、介入全球资源供应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打造战略供应链,沈文荣带着沙钢,一步一步朝着世界钢铁大王的目标迈近。
第五个重大决定:站在巨人肩上搞技术创新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沈文荣: 向上的力量(3)
沈文荣的学历只是中专,学的又不是冶金专业。但是,30年来,他对所有与沙钢发展无关的事都不感兴趣。他对“钢铁”不耻下问、谦虚好学在国内外同行中是出了名的。他的办公室、家里,堆满了全球有关冶金的书籍杂志。一谈到钢铁技术他就像吃了兴奋剂,一谈到风花雪月他就打瞌睡。一次他去法国旅游,在埃菲尔铁塔下打起呼噜震怒了法国导游:他还从来没有看到一个像这样对铁塔不仰慕的人。他哪里知道,沙钢的技术坐标就是在这个“钢痴”的主持下确立的。
在巨人的肩上搞创新,这是“钢痴”沈文荣内心的小九九。他提出“技术改造高起点,不搞循序渐进”的一步到位新观念,打破了“小改小革年年搞,年年有进步,年年要改造”的传统模式。
名义上是引进先进装备,实际上是引进智力加强自主研发。2001年,沙钢与东南大学合作1860兆帕级小钢坯连铸连轧产业化研究。世界各大钢铁企业大多数用大钢坯生产高碳钢,成本很高,如果能用小钢坯生产,则可节约大量成本。这项研究涉及钢材的碳偏析,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内只有宝钢能做到。这项难题最后被东南大学从理论上攻克了,沙钢组织技术力量将理论成果成功地产业化。2001年,沙钢用小钢坯生产出1万吨高碳钢,2003年达到了24万吨,2004年达到40万吨,产量几乎每年都翻番。2003年,占领了国内50%的市场。仅仅这一个产品3年就获得了10个亿的利润。
张晓兵博士是沙钢作为特殊人才引进的冶金专家。他1982年从上海工业大学毕业去企业工作,后又回校读研究生,留校当讲师、副教授、教授,是徐匡迪院士的博士生。1996年到澳大利亚学习,后又被加拿大邀请去做博士后,专门研究钢铁冶金控制过程。以后又留下做研究员,专攻“易切削钢”技术,研究如何控制夹杂物、氧化物、硫化物,并受指派去瑞士从事技术顾问工作。2002年12月他应聘去了上海一家钢厂,并成为不锈钢专业的学术带头人。期间,他搞了三个科研项目,申请了五项技术专利。2004年7月,受沈文荣的“诱惑”,张博士举家迁至张家港,担任了沙钢集团炼钢总工程师的职务。
2005年,张博士带领科研技术人员针对市场及用户需求,对新产品帘线钢的工艺、技术、质量进行全面攻关。帘线钢是高附加值的产品,以前国内的帘线钢生产企业大多数依赖进口,价格昂贵,日本报价一般是每吨1400美元,沙钢的价格仅为每吨5000元人民币。沙钢走的是不同于传统的短流程工艺路线,即废钢…电炉…精炼炉…小方坯…轧制。工艺短,成本低,难度大,容易产生碳偏析等毛病,但是产品竞争力非常强。全球最大帘线钢生产企业是比利时的贝卡尔特,沙钢基本解决了工艺难题后,现在每月供贝卡尔特在中国境内的生产企业帘线钢3000吨左右,逐步替代了进口。
沙钢的技术改造和科研革命一天都没停止过。沙钢目前正在汽车零配件专用优质特钢项目和大盘卷生产线项目上寻求突破,以进一步提升沙钢的竞争力。沈文荣明白,在今天这个时代,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永远进不了世界一流。
第六个重大决定:购买德国蒂森克虏伯'2' 多特蒙德钢铁厂,投资改造成650万吨板卷项目
沈文荣从来就不屑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他知道谁占领了板材这个高端,谁就能执钢铁之牛耳。2001年初,沙钢就与香港一家公司合作成立由沙钢控股的宏发公司,准备上板材项目,全世界搜寻一流的全套生产线。不久,获悉蒂森克虏伯子公司霍施钢铁钢铁厂要停产并准备整体出售设备。沈文荣如获至宝,迅速飞赴德国多特蒙德实地考察。
霍施钢铁公司共有四家工厂,设备原值达20亿欧元。这四座工厂从烧结到出型材实际是一套完整的流水线。这套流水线有20世纪80年代的设备,也有90年代比较先进的设备,设计产能是300万吨。沈文荣边看边盘算,把这套设备搬到沙钢去,再进行技术改造,产能将翻番。在中国,迄今没有几家企业具备生产汽车用钢的技术,因而存在取代昂贵进口汽车用钢的潜在市场。大众汽车在上海有一家大型工厂,离沙钢不远———沈文荣的憧憬很简单。沃尔夫斯堡(Wolfsburg)设计的轿车,仍将采用多特蒙德精湛技术生产的钢材,只是将整个制造流程移到长江三角洲展开。
2001年10月28日,蒂森克虏伯公司多特蒙德钢铁厂停产刚一个月,沙钢购买设备的协议便在张家港正式签署。以亿元人民币买下其子公司霍施钢厂,把世界上最壮观、总重量达25万吨的工厂整体从莱茵河畔搬到中国的扬子江畔。这个天方夜谭式的消息在德国引起轰动。德国人觉得不可思议,中国人也纷纷质疑购买废铁的风险,而沈文荣却胸有成竹———他将继续投资对买来的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建成年产650万吨的炼铁、炼钢、连铸、连轧项目。全部加起来,总投资达220亿元,大约是一座相当水平新厂成本的60%。
沈文荣对中国钢铁的未来心中有数:美国实现现代化总共用了90亿吨钢,一个小日本也消耗掉60亿吨,整个中国现在也只不过用了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