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些士子都是凭借着真本事考上来的。
之前朱雄英在酒楼吃饭的时候。
那几个读书人讨论的话题,让朱雄英感到了一阵危机感。
知道如果不及时做出改变的话。
朋党之争要比原本历史上来的更快更猛。
因为决定这些人能不能考中的根本就不是朝廷。
而是负责考试的老师。
如此一来,从地方到朝廷。
就会形成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条。
都不需要多久,只需要两三代人,朝廷就能够被这些人牢牢的掌控在自己的手里。
到时候,整个大明就不是皇帝说了算,而是这些官员说了算了。
所以朱雄英果断出手,解决了这个隐藏的危机。
虽然朱雄英也不确定这么做到底能够坚持多久。
但是朱雄英却有信心在新的危机到来之前。
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而在考官的重新安排下。
那些原本想要凭借师生关系和裙带关系被取中的考生。
瞬间原形毕露。
因为朝廷新派来的考官,和地方上根本就不熟。
官员都是异地他乡之人。
更不要说在开考之前。
朝廷严禁这些官员和考生私下接触。
就算是这些人想动歪心思,都没有地方动。
再加上那些虎视眈眈的锦衣卫。
这些负责监考的官员也不想因此丢了性命。
在考官和考生之间互相不了解,也没有任何利益输送的情况下。
这些官员自然是择优录取。
等到这一层层的选拔下来。
能够来金陵参加科举考试的,自然也就是优中之优的人才了!
在秋闱即将开始的时候。
杨永年入朝了。
“陛下,臣不负陛下和皇孙殿下所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