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币将真正实现国际化。二是货币职能的“三步走”,即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配合地域的“三步走”,人民币可依次成为周边国家贸易结算货币和区域性的投资货币,最后人民币将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为全球各国所接受。
不过,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人民币国际化虽然已提上日程,但前路漫漫,至少有几个门坎要迈过。
要完成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二步,即让人民币成为区域间的投资货币,其前提是必须要实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目前中国人民币仅在经常项目下实现了自由兑换,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还没有实现,这成为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大障碍。
此外,中国必须具有成熟的金融市场,有能力为周边国家提供更多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必须推动人民币计值的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为形成储备货币职能奠定金融市场基础,减轻对美元债券市场的过度依赖,给国外的人民币持有者创造投资的渠道。
当然,最重要的是不断增强国力。一个强大的货币背后必须要有强大的、高效率的经济做后盾,经济的大起大落一定会使得币值随之大起大落,因此,经济的稳定增长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
货币的世界战争
货币是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在国际商品流通中需要通用的世界货币,不但用作价值尺度,还是国际购买手段、国际支付手段和国际财富转移手段。全球化时代如果没有适当的世界货币和弹性汇率,那么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货币,会有成千上万种变幻不定的汇率,交互流通何来准绳和效率,人们将无所适从,世界会一片混乱。
国际货币和国内货币一样执行着交易中介、记账单位和价值贮存的功能。对应于每种功能,国际货币都有它的官方用途和私人用途。
一般而言,国际货币及其发行国的特征主要有:在全球产出和贸易中占较大份额、历史惯性、高度发达的自由的金融市场和对货币价值的信心。
货币世界的大国博弈(1)
黄金曾经是公认的世界货币。随着国际经济联系的扩大,货币需求量不断增长,而黄金产量远远赶不上国际流通对世界货币的需要,这就驱使人们使用非黄金的信用货币来行使世界货币的职能。于是,少数经济实力特别雄厚、拥有巨额黄金储备、信用稳定良好的国家,其纸质主权货币在与黄金挂钩的条件下,履行了世界货币的作用(如英镑、美元)。
随着纸币流通制度的演进,纸币的发行开始与黄金的准备及兑换相分离,纯粹纸币的信用本位制盛行起来了,不再有必要花费大量人力资源以利用黄金充当货币本位。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指出:“如果再用黄金作为世界货币,人类的命运就取决于金矿主的利润,人类就要做金矿的奴隶,就要做金矿主的奴隶。”黄金终于转化成了非货币化的商品。
纸质信用货币作为价值的符号,其发行量在相当程度上,是以各国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需要为基础,实质上就是以本国的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价值组合为基础。不同国家的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对比,成为其汇率决定的基础。当然不同国家货币的价值量对比,主要是由其购买力相对地表现出来。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纸币的购买力或物价水平,可以较为合理地决定两国货币的汇率。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世界各国已开始接受金本位美元,强势美元逐渐取代英镑成为世界主导货币。“二战”结束前夕,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郡的度假宾馆召开有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签订了“布雷顿森林协议”(Bretton Woods system),规定了关于对成员国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和汇率安排的一系列规章,建立了一种“可兑换黄金的美元本位制”:美国承担以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处于中心地位,起世界货币的作用。协议确认美国规定的35美元一盎司的黄金官价,每一美元的含金量为克黄金。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按官价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为使黄金官价不受自由市场金价冲击,各国政府需协同美国政府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维持这一黄金官价。同时,其他国家政府规定各自货币的含金量,通过含金量的比例确定同美元的汇率,因此成员国互相之间保持汇率稳定。这个协议使美国几乎独占了货币金融领域游戏规则的主导权,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在战后百废待兴的严峻形势下,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充足的黄金储备(1949年美国拥有世界黄金储备的),得以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顺利运行。布雷顿森林体系和马歇尔计划一起支持欧洲和日本的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表现非常出色,有人称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黄金时代。
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致命的缺陷。1960年,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Robert Triffin)所著的《黄金与美元危机》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以一国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无疑存在难以解决的内在矛盾,总有一天会崩溃。这个观点被称为“特莫芬悖论”。其要点为:在黄金—美元固定汇率制度下,美国的外汇收支不平衡成为各国储备资产流动性的来源;而长此以往,美国的收支不平衡又使其他国家降低对美元的信心;若美国停止收支不平衡,各国储备资产流动性将下降,从而降低整个世界经济活动的水平。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货币世界的大国博弈(2)
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及宏观经济学大师凯恩斯、法国总统戴高乐等,很早就对布雷顿森林体系进行尖锐批评。戴高乐指出,“美国没有特权”把世界贸易实际上变成了美国的仓库,因为一旦美国出现了贸易赤字,它只需要多印些美元就可以无偿向其他国家换取商品劳务。后来戴高乐更号召世界各国回归19世纪的金本位制。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发生了一系列经济危机,大量资本逃离,财政赤字扩大。美国政府为应对危机,超量发行美元,引发各国抛售美元、抢购黄金,使美国黄金储备急剧减少,市场金价暴涨难以抑制,黄金官价越来越难维持,美元信誉受到极大的冲击。1971年8月,尼克松政府在无力实现美元按固定汇率兑换黄金的承诺后,宣布停止履行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于是美联储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美元对黄金贬值,改行浮动汇率制取而代之,即美元与黄金的比价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至此名存实亡。
1976年的第八次美元危机发生后,国际社会达成了以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的非货币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牙买加协定”,曾经辉煌一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宣告解体。只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两大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继续留存,在稳定国际金融秩序、促进国际经济和货币合作方面继续发挥作用。
此后,经济学家称之为“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不再有大一统的国际货币制度化合作,汇率调节放任自由,主要依赖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这种既无本位及其适度增长约束,也无国际收支协调机制的状态,通常被称为“无体系的体系”。事实上,一些经济强国从此实行浮动汇率,而大多发展中国家仍选择钉住单一货币或货币篮子,绝少任由汇率自由浮动。
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世界上出现了一股货币集团化的潮流,产生了不少区域性货币组织,如中北美区的货币合作和拉美国家的“美元化”,以及规模不大的西非货币联盟、中非货币联盟和*货币基金组织等。
美国国际结算货币的地位并没有随之动摇。恰恰相反,美国度过了一个个难关,其强大创新能力驱使经济持续发展进步,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强。20世纪90年代美国主导全球信息革命,取得创记录的繁荣,美元一直毫无悬念地继续充当世界货币的主角,引领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这说明,不是政治家的协议,而是市场决定着美元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