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本书怎么样 > 第2部分(第1页)

第2部分(第1页)

一旦我们把某种东西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对于那些熟悉的事物,我们就很难看清它的真面目,正所谓〃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我们很少注意到社会中还存在着秩序,也认识不到我们每天赖以生存的社会协作过程。所以,开始学习经济学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先学会对我们每天都参与其中的社会协作的功绩感到惊奇。高峰期的交通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1。1 认识秩序

看到这个建议,你也许会大吃一惊:〃高峰期的交通是社会协作的例子?难道它不是应该被用来说明丛林法则或是社会协作的崩溃吗?〃完全不是。如果当别人说到〃高峰期的交通〃时,你头脑里想到的只是〃堵车〃,那么,你恰恰支持了前面提到的论点,即我们只注意到失败的情形,而把成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甚至都感觉不到了。高峰期的交通的主要特征是运动而不是堵车,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日复一日地加入到车流中,而且差不多都能到达目的地。当然,交通系统运转得肯定不完美。(又有什么东西是完美的呢?)但是,它毕竟还能运转,对于这一惊人的事实,我们要学会感到惊奇。

早上8点,成千上万的人离开家,钻进他们的汽车,奔向各自的单位。他们都是自行选择路线,没有和别人商量。他们的驾驶技术不同,对风险的态度各异,礼貌程度也千差万别。纵横交错的路网构成了城市交通的动脉和静脉,当这些尺寸、形状各不相同的私家车在其中行驶或是进进出出的时候,又有形形色色的卡车、公共汽车、摩托车和出租车加入进来,就像一个什锦盒。人们驶向各自的目标,一门心思只顾他们自己的利益,这并不一定是因为人们都是自私的,而只不过是因为没有人知道别人想去哪儿。关于其他人,每个人所能确知的仅限于周围为数不多的几辆车的位置、方向和速度。对此,还得加上一个重要的假设,就是别的司机也像他们自己一样努力地避免出车祸。当然,存在一些每个人都得遵守的基本规则,诸如红灯停车或是尽量接近最高限速行驶。差不多就是这么一回事。上面描述的整体安排可能会解决混乱,但我们也许会担心路上的汽车将变成一堆堆废铜烂铁。

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平稳有序的车流,如果你从高空俯视,甚至会感到一丝审美愉悦。下面所有独立运行的汽车,彼此首尾相接,车距狭小,然而并不碰撞,一旦有一点点空隙,旁边的车就会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突然并线,车距大的时候就加速,车距一小,就又慢了下来。高峰期的交通状况(或者任何时候的城区交通状况)确实是社会协作的巨大成果,而并非混乱与无序。

1。2 社会协作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熟悉交通,但几乎没有人把交通看成一种协作型的共同努力。通常,我们认为自己依赖于〃经济〃商品,但我们对社会协作过程的依赖要大得多。如果没有鼓励合作的制度,我们就不能享受文明的种种好处。1651年,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出版了《利维坦》(Leviathan),其中有一段话经常被引用:〃在这种状况下,产业是无法存在的,因为其成果不稳定。这样一来,举凡土地的栽培、航海、外洋进口商品的运用、舒适的建筑、移动与卸除须费巨大力量的物体的工具、地貌的知识、时间的记载、文艺、文学、社会等等都将不存在。最糟糕的是人们将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人的生活将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

因为霍布斯相信人们都致力于自我保护和个人满足,因而只有强力(或源于强力的威胁)能使人们避免不断地互相攻击,他的著作仅仅强调了社会协作的最基本形式……远离暴力和抢劫。他似乎作了如下的假设:人们只要能不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也不侵犯他人财产,然后,那些能产生工业、农业、知识和艺术的积极协作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但是,会是这样吗?为什么该是这样呢?

1。3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我们享用的各式各样的服务和产品,需要经过复杂而互相关联的生产活动才能生产出来。那么人们是怎样互相激励,从而生产了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呢?甚至在圣人的社会中,如果每位圣人不想使自己陷入〃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的生活,也得用一定的程序来诱导积极、恰当的协作。毕竟,在圣人们能够有效地帮助别人之前,他们必须决定〃该做什么〃、〃在哪儿做〃以及〃什么时候做〃。

自从霍布斯探究社会以来,已经过去了350年。霍布斯可能没能认识到这个问题对于理解〃集体〃生活有多么重要。因为,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相比,霍布斯时代的社会要简单得多,受到习俗和传统的束缚更多,而不大有迅速的、破坏性的变革。事实上,直到18世纪,才有一批思想家开始思索为什么社会能〃运转〃……个人在信息极其有限的情况下追逐自身利益,不但没有造成混乱,反而形成了井然有序且成果丰硕的社会。

。§虹§桥 虫 工 木 桥 书§吧§

第4节:经济学的思维方式(2)

在18世纪的思想家当中,亚当·斯密(Adam Smith)无疑是最有影响力的一位,也是最敏锐的人之一。在斯密生活的时代,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人都相信,只有统治者的精心筹划才能使一个社会免于混乱与贫困。斯密不同意当时的这种流行观点。但是,为了反驳这一观点,他必须描绘出他所观察到的社会协作过程。在他看来,这个过程不仅在政府关注缺席时能起作用,甚至当政府的政策不对时,这个过程还能消除错误政策的后果。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了他的著作,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简称《国富论》,并以此确立了〃经济学之父〃的声誉。他并没有发明〃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但是他比前人更广泛地发展了这一思想,而且,是他将其首次运用于对社会变革和社会协作的综合分析。

1。4 智力工具……经济学家的技能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到底指什么呢?正如其本身所暗示的那样,它指一种方法,而不是一套结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曾经作过恰当的表述:

经济学理论并不是一些现成的可以用于政策分析的结论。它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智力工具、一种思维技巧,有助于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

但是,〃思维技巧〃又是什么呢?要把它既清晰又简练地描述一番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等你自己有了实践经验,你就知道它是怎么回事了。也许,它可以概括为由下述基本预设导出的一套概念:所有社会现象均源于个体的行为以及群体的合作,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基于他们预期的额外收益和成本进行选择。

这是个相当概括的论断。所有的社会现象?没错。事实上,不妨在一开始就承认,经济学家认为他们的理论的解释范围并不局限于人们平日谈及社会的〃经济部门〃时所想到的事情。经济学不仅仅是关于货币、利润、商业和金融的学问,也不单是对人类竞争行为的研究。实际上,经济学研究人们的选择及其无意的结果……这些选择的非预期的副效应。高峰期的交通和国际贸易都能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研究,非营利组织、关注社会的慈善机构以及政府机关也可以。如果我们已经找到一种方法来解释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和美国农场局联盟的行为,为什么不能将其用于美国国税局和农业部呢?像社会团体一样,政府的各个部门也都是由个人组成的,而这些个人基于他们预期的收益和成本进行选择。

不要误会,经济学理论并不是假设人人自私、物质至上、目光短浅、不负责任、一门心思向钱看。〃人们基于他们预期的收益和成本进行选择〃这一预设并不意味着前面所说的那些。一切都取决于人们把什么东西看作收益和成本,以及他们把什么样的价值观与收益和成本联系在一起。经济学理论不否认慷慨、公益精神及其他美德的现实性或重要性。如果经济学家否认事实,那他们就成傻子了。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在使用过程中会关注三个方面:其一,个体的行为;其二,群体的合作;其三,前述两种活动的结果,不管这些结果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对个体行为的关注主要指节约和权衡,或者代价。节约意味着使用者最大限度地从资源中获取他想要的东西。稀缺使得节约成为必要。尽管有些人手里掌握着无限的资源,似乎没有节约的必要,但是,人都是要死的,所以时间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稀缺资源,对于钱多得不知怎么花的人来说也是如此。你在山上滑雪一周,就意味着这一周你不能去海边晒太阳,无论你挣多少钱,你都必须选择。甚至比尔·盖茨(Bill Gates)也得选择如何最好地使用他的时间和财富……下个月他是寻找更多的投资机会呢,还是到一个遥远的小岛上享受一次来之不易的假期呢?即使是他,也不能同时拥有一切,也要权衡轻重利弊。事实上,当他要决定挣来的又一个10亿美元该干什么的时候,他也面临权衡……选择。他是该把这些钱塞到床垫里呢,还是投资再建一家微软呢,或是拨给他的慈善基金?他的选择可能和你迥然不同,但有一点和你一样,就是他也得面对稀缺性的问题。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看到,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会澄清节约的过程,以及在稀缺性造成的约束之下的选择行为。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也澄清了很多重要而令人困惑的群体合作。如果说个体经济行为的核心问题是稀缺性,那么群体经济合作的核心问题就是存在大量互不相同甚至互不兼容的个人计划。我们通过节约解决稀缺问题。我们需要千千万万素不相识的人的合作,这是事实,我们通过参与协作过程来达到这个目标。城市交通的例子能同时说明这两个方面。当上班族规划行驶路线、考虑何时并线、决定绿灯变黄灯时该加速还是减速时,他们是在节约时间。而当他们在特定情况下作出他们认为最好的决定时,他们是在作选择。他们的行为通过一个过程得到协调,这个过程本身并不仅仅是所有人的行为的简单总和。没有人(也没有一个中央交通调度员!)能通过群体合作来控制这个过程,然而这个过程却能协调全部个人决策。尽管这个过程并不完美,但大多数人还是能成功地抵达目的地。

这就使得我们思考无意的结果这一观念。每个人都想到达各自的目的地,一路上都要不断作决定,都在路上与他人进行协作。但是,没有人计划过交通的总体流量。这一点不是哪一个人能控制的。就算有一个虚拟的中央交通调度员,也不可能通过详细指示每个人该怎么做来保证有序的交通。人们〃不过是在开车〃,他们无意的结果呈现为复杂的路况。很多时候,人们会问:〃这种有序的情形是如何成为人们在各自追求自身利益同时所产生的副产品的呢?〃正是这类问题的提出,激发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专业化程度已经很高,人们的节约行为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专业化(或者按照亚当·斯密的提法叫做劳动分工)是增加产出的必要条件,而产出的增长在近几个世纪又使得〃国民财富〃得以增长。但是,没有协作的专业化是通向混乱之路,而不是通向财富之路。人们只是按照自己的资源和能力,根据自己特定的计划追逐一己之利,与此同时,对旁人的利益、资源和能力几乎一无所知,而每个人自己的计划的成功又有赖于与旁人的合作,这样做能成功吗?

←虹←桥书←吧←。

第5节:经济学的思维方式(3)

在回答这个问题或是解释亚当·斯密所谓的商业社会的神秘运转的时候,经济学理论常显得颇具启发性。斯密在《国富论》的开头写道:

分工一经完全确立,一个人自己劳动的生产物,便只能满足自己欲望的极小部分。他的大部分欲望,须用自己消费不了的剩余劳动生产物,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来满足。于是,一切人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一切人都成为商人,而社会本身,严格地说,也成为商业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的生存都依赖于专业化和交换,成功的协作是一项特别复杂的任务。想想看,为了你今天吃好一顿早饭,有多少活动要进行精密的协作。你早上吃的麦片和面包要经过生产、加工、运输、分销等若干环节,农民、卡车司机、建筑工人、银行经理、超市收银员只是在这些环节中付出劳动的人当中的少数几个。(继续往下想,事情就更不可思议了:矿工采掘铁矿石炼钢,钢材制造卡车,卡车拉砖,用砖盖厂房,工厂生产拖拉机,拖拉机用来收麦子。关于生产农民使用的拖拉机,我们就可以写整整一本书来谈论其中涉及的无数个人和组织。)这些人怎么就会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正好做了适当的事呢?经济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并从中逐渐成长起来。人们一谈到〃经济〃,多数人脑子里想到的可能就是商业社会。近年来,尽管经济学经历了帝国主义式的奇遇,它仍然能卓有成效地解释商业社会的运作。

1。5 通过互相调节进行合作

经济学理论主张,人们在追逐自身利益过程中的节约行为为他人创造了多种选择机会,社会协作是对群体合作过程中产生的不断变动的净利益之持续的互相调节过程。这是个很抽象的论断。我们不妨再回到交通的例子,这样可以使上面的论断形象一些。

设想一条双向四车道的高速公路,所有入口和出口都在右边。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挤在最右边的车道呢?既然必须从右边上高速,还得从右边下高速,为什么有些人还要开到最左边的车道去,难道他们不嫌麻烦吗?任何在高速公路上开过车的人都知道答案:最右边的车道因为有车辆不断进出,速度慢,车流常常受到阻挡,所以有急事的人都尽快离开这条车道。

他们会选择哪条车道呢?我们试图理解的是可能出现的总体情况,所以尽管我们不能预测某一个人的行为,我们仍然可以知道,人们将尽量平均地分散到其他三条车道中去。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如何发生的?答案正是对刚才所提到的群体合作过程中产生的不断变动的净利益之持续的互相调节过程的解释。人们对于每条车道的净利益都很敏感,随时准备离开较慢的车道,进入较快的车道。这样,原来较慢的车道就会变快,而原来较快的车道则相应变慢,直到所有车道的车速相当,或者,更准确地说,直到没有人认为能从改变车道中获得净利益为止。这一切发生得很迅速,且从不间断,比让在入口发高速票的人指定每辆车走哪条车道有效得多。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社会的其他方面。个体基于他们预期的净利益选择行为。他们的行为又或多或少地改变了他人心中面临的选择的相关收益和成本。当一个行为的预期收益对预期成本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