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本书怎么样 > 第3部分(第1页)

第3部分(第1页)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社会的其他方面。个体基于他们预期的净利益选择行为。他们的行为又或多或少地改变了他人心中面临的选择的相关收益和成本。当一个行为的预期收益对预期成本的比率变大时,人们就多做点,反之,当这个比率下降时,人们就少做点。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钱越多越好,这一事实是社会协作机制的极其重要的润滑剂,对社会协作过程有极大的帮助。当人们用钱来衡量一项行为的收益和成本时,一点小小的变动就会使很多人改变他们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这一改变的方向与其他人正在做的事更趋一致。这就是在分配各种可用资源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时,社会成员之间合作的主要机制。这就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

1。6 游戏规则

经济体制是人们追逐利益、互相协作的方式和手段,是由〃游戏规则〃决定的。在本书中,这个短语将反复出现。人们是充分利用稀缺资源,还是糟蹋这些稀缺资源,经济游戏的规则对解释这个问题大有帮助。

规则影响激励。以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为例,为什么国家联盟的投手要练击球而美国联盟的投手就不练呢?因为两个联盟的竞赛规则中对投手的规定不同:国家联盟的投手在比赛中要自己上场击球跑垒,而美国联盟用指定打击手代替投手跑垒。指定打击制度的存在就使得美国联盟的投手没有动力成为好的击球手。

不管〃游戏〃指商业、政府、科学、家庭、学校、交通、棒球还是下棋,〃游戏〃的参加者至少要粗通规则并同意遵守这些规则,否则〃游戏〃就无法进行下去。规则必须相当稳定。尽管规则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但还是得有相当程度的稳定性,这样人们才能了解规则,并依照规则行事。(试想,如果指定打击制度在一场美国联盟的棒球赛中突然被取消,甚至在一个赛季中途被取消会出现什么问题。)参加者常常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理解并适应新规则。比如,最近在美国职业棒球联赛中裁判扩大了好球区范围,这样,球员就需要调整自己对坏球和好球的判断,相应地,他们要根据规则的变化调整击球策略。投手和捕手也要相应调整他们的策略。

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大多是依照他们了解并一致遵守的规则进行协作。当规则有争议、不一致或是不清楚时,〃游戏〃就倾向于崩溃。不单小孩子玩的捉鱼游戏、职业球赛是这样,生产和贸易也是如此。在20世纪90年代,中欧和东欧的几个国家试图从中央计划、官僚控制的经济体制过渡到分权的市场经济体制,它们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在它们玩新〃游戏〃之前,缺乏一套清晰的、为各方共同接受的规则。如果你到国外去旅游,那里的文化和你的文化背景迥然不同,你又不通当地语言,这时,如果当地社会的游戏规则突然乱套,你会感到一定是出了什么事。人们不知道别人对自己期待什么,也不知道对别人该期待什么。在这样的环境下,社会协作迅速崩解,原先互惠互利的交换让位于对新规则的观望,最糟糕的是,破坏性的争斗会占上风,最终会确立一套只对一方有利的规则。

▲虹▲桥▲书▲吧▲BOOK。

第6节:经济学的思维方式(4)

1。7 产权作为游戏规则

在大多数社会群体协作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用规则来协调的,产权是这一整套规则中的一大部分,具有重要地位。市场经济的基础是私有产权,即以法律所有权的形式把权利指派给特定个体。私有产权明确地界定谁在法律上拥有什么。假设你是一个私有产权所有者,那么,未经你许可,他人不得使用你的财产,也不得改变你的财产的物理属性。不经过你的同意,你的邻居不能把你的车开走,也不能在你的车上蹦蹦跳跳,不能重新喷漆,不能放掉轮胎的气,甚至不能给你的车装一套更好的音响。(当然,未经他的同意,你也不能把他家漂亮的院子轧坏。)此外,私有产权可以在自愿的前提下和其他商品或服务进行交换或交易。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下,你买一辆车,或者是买一包零食,都是产权的交换。现在,你获得了车或零食等物品的所有权,卖方获得了现金的所有权。

在社会主义经济当中,公民通常拥有消费品(诸如衣服、食品、收音机等等)的私有产权,但是,生产资料……自然资源、土地、工厂、机器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其他物质投入只具有社会产权。在此,所有权被法律指派给全〃社会〃,而不是指派给个人。社会产权不能自由交换。在这种制度下,对于全社会拥有的财产,没有哪一个个人在法律上有明确的权力进行处置。谁来决定一家社会(全民)所有的工厂应该生产小汽车还是卡车,轮船还是炸弹,扩大规模还是缩小规模,继续生产还是停产呢?(又得经过什么样的决策程序呢?)真的能指望〃全社会〃做出这些决策吗?不单单是对一家工厂,而是要对全部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进行决策。这样的决策能激励经济增长、促进繁荣吗?

正是通过决定某物在某种情况下属于某人,私有产权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和激励。但是,一个产权明晰的体制不可能一夜之间建成,而必然是一个长时段的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法律、习俗、道德、技术、日常实践共同作用,才会建立起一种可靠的模式。对于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变革运动,必然意味着废除旧的产权,但并不意味着就能建立新的产权模式。这种运动的结果可能并不是市场协作,而是混乱。对前苏联的那些成员国来说,从官僚支配的经济向市场支配的经济转型之路是充满危险的,到处是凹陷的路面、冲毁的路基、滑坡,甚至还有地图上没标明的地方。

根据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清晰界定并严格执行的产权确实能够促进现存稀缺资源的有效使用。明晰的产权还能直接促使人们努力发现新资源、引进新技术以降低成本、开发新的才能和技巧。在下一章里,我们会证明,产权的自由交换还能增加交易双方的机会和财富。当然,经济衰退也是有可能发生的。资源的突然减少会降低一国的生产可能性(比如,想想20世纪90年代波斯尼亚和科索沃的内战以及随之而来的大屠杀对环境的破坏,2003年伊朗大地震中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同年巴格达的轰炸,甚至同年美国电网的暂时瘫痪造成的损失)。

1。8 经济学理论的偏见:缺点还是优点?

好,现在你可以学着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问题了。但是,有一点要注意,我们关于社会的理论既不完美,也不是没有偏见的。(你知道什么理论既完美又中立吗?)经济学理论并不提供没有成见的观点,既能顾及所有事实,又能对所有价值观一视同仁。回忆一下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经济学理论的基本预设,即所有社会现象均源于个体的行为以及群体的合作,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基于他们预期的收益和成本进行选择。

难道这不正是一个带有偏见的视角吗?想一想,强调选择是否合理。选择在经济学理论当中的地位极其重要,以至于有人批评经济学假定人们会选择失业或贫困的生活。等到我们在后面讨论贫困和失业问题的时候,你可以自己作个判断,这种说法是中肯的批评还是对理论的误解。但是,毫无疑问,经济学理论试图解释这个世界,其假设就是世上之事都是人们选择的结果,特别是无意的结果。

经济学理论看重个体,这一点与重视选择密切相关。我们的日常语言常常将这二者混为一谈。因为实际上只有个体进行选择,所以经济学家在剖析企业、政府、国家等集体的决策时,总试图确定集体之中个人的选择。比如,你选择上你现在的学校,但是学校本身并没有〃选择〃收下你做学生。学校本身是由一群不同角色的人组成的,他们各有各的责任。事实上,是学校中的一些人以学校的名义录取了你。运动场管理员、秘书、差不多所有的教员和学生对录取你为新生可能不起任何作用。同样,不是微软、红十字会、纽约市、基地恐怖组织作选择,是那些集体中的个体作选择。(如果这些组织不是由一个个人构成,你能设想它们作决策吗?即使能,你觉得应该怎么解释这些组织的运行方式呢?会有一个富于洞见的新方式吗?)这就好比一个物理学得好的学生,他懂得我们的日常语言所谓的〃日出〃、〃日落〃,但他也知道是地球绕着太阳转使得太阳看起来升起或落下,同样道理,一个经济学学得好的学生应该很快就能懂得是个体在作决策和选择,而不是集体自身。

也有人批评经济学的思维是错的、误导人的,是因为经济学强调节约行为、算计心和目的与手段的一致性。经济学家假设人们在行事之前,心中先有一个目的,比较所有可行选择的预期收益和成本,并从错误中吸取教训,避免再犯。但是人们真的是这样算计的吗?与之相比,难道我们的很多行为不是更多地出自下意识的欲望和未经权衡的冲动吗?每个行为一定是为达到某个目的的手段吗?一定是对于一个明确界定的目标的追求吗?尽管经济学家并未声称人们什么都知道,也没说人们从来不犯错误,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确实假设人们的行为是在比较了收益和成本之后做出的,强调了人类行为的工具性,这样做忽略了一个事实,即很多重要的活动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的手段,比如,一次热烈的谈话,或者一场友好的网球赛。

。§虹§桥书§吧§

第7节:经济学的思维方式(5)

另一项针对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指控是说它有亲市场倾向。这类批评让大家注意到了经济学理论的一个真正的、明显的特征,但这个特征也许完全不像它表面看起来的那个样子。经济学理论源于对市场和复杂交易过程的研究,多少年来,经济学家已经很清楚哪些条件会对交易成功与否产生影响。经济学家被指责有亲市场的偏见,这也许更应该看成是他们对某些社会制度和游戏规则的偏好,这些制度和规则能使人们在互相交换的过程中获益更多,能使生产效率更高,总之,所有参与者都能从中获益。

1。9 偏见还是结论?

上面说到的那些真的是偏见或者成见吗?我们为什么不能称其为信念(或者干脆就称其为结论)呢?经济学家通过观察稀缺性、选择、权衡及其结果来解释社会现象,不正是因为这些能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吗?物理学家说,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难道我们能说这是一种偏见吗?生物学家假设DNA分子控制机体发育,难道我们能说这是一种偏见吗?*

我们现在提出的问题很重要,而且很有意思*。但是我们不能继续进行深入的探讨,否则这个导论章节就会长得让人无法忍受。对我们三位作者来说,对任何种类的知识的探索都必然是从求知者一方的某种约定或信念开始的,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可能带着一个完全开放的头脑去接触世界,因为我们不是昨天刚刚出生的。无论如何,完全开放的头脑意味着完全空白的头脑,什么也学不到。任何讨论、探寻,甚至每一次观察都根植于信念,并从中生长出来。我们必须从某一个地方开始,头脑中也必然有一些现成的东西。即便是经济学家,也得面对有限的资源进行选择和权衡。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在哪里,然后根据我们对真实性、重要性、有用性或启发性的信念往前走。当然,我们的判断可能是错的。的确,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总是错的,因为每个〃正确〃的陈述都必然遗漏或忽略大量正确信息。最详细的地图也是对现实的简化。

有些人建议用避开理论的方法来避免这种风险,对此我们不敢苟同。经济学是关于选择及其无意后果的理论。有些人嘲笑〃空想的理论〃,更愿意依靠常识和日常经验,这些人常常成为极端模糊和笼统的假设的牺牲品。常识可能会让人相信,抽大麻会导致将来吸食烈性的毒品,因为烈性毒品吸食者往往是从抽大麻开始的。然而,很多抽大麻的人从前都喝牛奶,那么是不是能推论出喝牛奶会导致抽大麻呢?即使牛奶含有大量能导致上瘾的L…色氨酸(火鸡里也含有同样的氨基酸),这样的〃事实〃本身也肯定不能证明某一事实是另一事实的原因。再想一想所谓的〃超级杯赛效应〃。财经记者经常报道在超级杯赛期间的一个有趣的事实:当国家联盟的球队赢得超级杯时,那一年道琼斯工业指数的表现就好,而当美国联盟的球队获胜时,道琼斯指数表现就差。直到1998年国家联盟的一支球队捧杯时,上面的结论一直有效。据说现在这个结论八成有效。有什么效呢?国家联盟获胜后道琼斯指数好,国家联盟失败后道琼斯指数差,这一事实并没有给我们提供关于金融市场和道琼斯指数的深入见解。超级杯赛的结果并不一定会引起(或〃导致〃)股价的上涨或下跌。如果你仅凭事实之间的关联和统计相关性就认为其间存在某种因果关系,就会沦为这种极其平常而又完全错误的推理的牺牲品。事实上,这可能只不过是个巧合。

1。10 没有理论就是糟糕的理论

这一点很简单,但很重要。我们能观察事实,但必须用理论来解释其原因。要用因果理论把相关事实和不相关的事实区分开来(这样,尽管多数抽大麻的人以前的确喝牛奶,喝牛奶也未必就是与解释抽大麻相关的事实;类似地,超级杯赛可能也和华尔街那些人没有关系)。实际上,在我们对世界的观察当中充满了理论,我们才能从纷乱扰攘的世界中发现意义。事实上,我们观察的只是我们所〃知道〃的一小部分,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其余部分我们用所持的各式理论补足:狭窄的或宽泛的,模糊的或精确的,普适的或特殊的,经过缜密推理的或只是含混认知的,经过仔细检验的或未经仔细检验的。

当学生们发现经济学理论令人困惑且冗长乏味时,我们越来越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经济学家想教给他们的东西太多。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疑虑,我们才写了这本教材。本书写作的宗旨很明确,就是要事半功倍。本书围绕一组概念展开讨论,这些概念共同构成了经济学家的知识工具箱。这些工具,实际上也就是技能,与我们前面讨论过的基本预设有密切的联系,虽然为数不多,但是用途极其广泛。它们能解开诸多谜团,比如汇率、通过亏损实现盈利的公司、货币的本质、〃同一〃商品定价不同,等等。通常认为,解开这些谜团是经济学家的分内之事。但是,这些工具也能解释一些通常被认为不属于经济领域的事情,比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政府运作、大学领导的行为,你会在后面的章节中读到对这几点的讨论。

然而,经济理论本身并不能回答任何有趣或重要的社会问题,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要补充其他领域的知识:历史、文化、政治、心理以及塑造人们价值观和行为的社会制度。仅仅学习经济分析的技术并不难,而要把这些技术应用于无限复杂的社会实际问题则难得多,至于要用得明智、有说服力甚至出神入化,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