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杨贵妃 红颜祸水 > 第39部分(第2页)

第39部分(第2页)

封常清逃到陕州,和高仙芝的军队会合,封常清是高仙芝一手提拔起来的人,他们私谊好,又彼此信任,封常清力言以目前的兵力,绝不能在陕州作战,他主张退守潼关以阻敌入关,高仙芝接受了,但安禄山的先锋已到,他们又打了一个小败仗,才能退到潼关,再布防线。

当洛阳迅速地落入安禄山手中时,长安城无法再保持平静了,皇帝向朔方、河西、陇右征召兵马,尚未应到,而河南地区,几乎已全部为敌人所占,长安起了风波——那是上层级阶掀起的政治风波。

人们并不真以为安禄山能攻入长安,因为太平长久了,大家对战争缺少认识,洛阳的陷落,虽引起慌乱又并非是为长安担忧,不少政治人物利用形势而争权。

皇帝曾有亲征的诏命,然而,诏下之后,就没了下文,当洛阳沦陷之后,太子系的人又积极地从事外围的活动,希图达到皇帝亲征、太子监国的目的。

他们以为,潼关天险必然能守得住,让皇帝到潼关去守土,把长安交给太子。

形势对大唐皇帝极为不利,到如今,他所推行的边区以胡制胡的政策已完全破产了。安禄山是他全力宠任的将军,杨国忠为相之后,曾不断地说过安禄山必反,但他不听,继续以怀柔的方式企图软化安禄山。在李隆基,这并不是偏爱,他怕罢免安禄山反而会提早出现战争。然而,安禄山终于反了,这一责任,就得由他独力承担,洛阳失守之后出现的惶乱,迫使他无法不作一番正式的表示。

四十余年来,他那稳固的皇权,在无形的压力下,受到了挑战,他烦恼,然而又找不到出路。

于是,在无可奈何中,他又下了诏书,命太子监国,由于以前已颁发过亲征诏命,这回的诏命的题目便用了“命皇太子监国亲总师徒东讨诏”。这道诏命以赞美太子、令使监国为主,只在最后加上“仍即亲总师徒,以诛叛逆,取今月二十三日先发……”。

诏命是十二月十七日颁发的,但提出的日期是今月二十三日,颁诏到先发,中间只有五天的时间,显而可见的,亲征先发相当空虚和难予捉摸。五日之中,如何能完成出征的筹备呢?如此,诏命的要点在命太子监国!

再者,皇帝于下诏和朝散后,又召集宰相和中书、门下两省与尚书省各部大臣,在花萼楼举行谈话会。李隆基说,去年秋天就打算传位太子的,由于水旱相仍,自己不愿以余灾遗子孙,想等到灾情过后再传位。现在,天下大乱,自己当负责戡乱,先由太子监国,待乱平之日,再行传位。

………

《杨贵妃》第七卷(14)

………

皇帝在感伤中发言,他自认是大唐的罪人,开国至今,从来没有出现如此恶劣的场面,他又要求大臣们团结一致,应付突变预筹善后,他认为安禄山暴兴,虽然扰乱了河北、河南,中原的心脏地区受到大损,但这样的暴兴,也会很快毁亡的,因此,在抗战的同时就应想到战争的善后。

这是一个充满了感伤情调的集会,皇帝在谈话中曾经老泪纵横。

当花萼楼的谈话会结束后,宰相杨国忠又单独入觐,劝阻皇帝亲征。李隆基没有任何表示。

又接着,太子于午后入觐,看样子和父亲差不多老的太子李亨,力辞监国之任,但并不认真阻劝父皇出师。

李隆基在接见太子时表现很从容,他询问了各路召兵情况,又指示太子去做一些事,对亲征和监国,他不再提,父与子之间的心病显然很重。

当太子辞出时,杨贵妃和高力士同时到来。李隆基站起来,似乎很愤怒,但转了一个身,他又自我抑制了。

“力士,看来,我这把年纪,也只得上战场走走了,你也准备一下,陪我出征——两个老人,唉!”皇帝说到两个老人时,似有无限感伤,叹了一声,止住。

杨贵妃不再能忍,冲上去,握捏住皇帝的臂膀,欲言,终于哭出来。在旁边的高力士,跪下去,虽在激动和哀伤中,但这位老内侍很识大体,没有发言。

皇帝扶了哭泣的贵妃,让她坐下,再命高力士起来,他再度收敛情绪,徐徐地说:

“潼关天险,我们总能守住的;力士,你去筹算一下,我们出师,现在能集中多少兵?”

“陛下,如二十三日出师,至多只有四万人马可以随驾,这时间是无法赶得上的!”

“陇右、河西兵马,不是有两支已到?”

“总共只有一万两千人,近畿兵马集中的,有一万五千人,陛下禁卫军中,可调用两千人,新兵能选用的,估计是一万五千人,其他的兵马,数日内无法集中。”高力士冷静地说,“陛下,亲征诏虽下,但出征的形式可以变通,在草诏时,丞相韦见素和我谈过,用先发一词,可以作两种解释,一是皇上先发,四方兵马随后而至,另一是亲征大军先锋部队先发!老奴以为,目前目势,只能使先锋部队先发,洛阳兵败,情况未定,皇上也不宜匆匆出师!”

李隆基没有接口,诏书中用“先发”一词,经过深入研究,此中的作用,他自然是明白的,但是,他不能在此时说什么。杨贵妃则有了反应,她请求皇帝委任先锋。

“让我再想想吧!”李隆基低沉地说。

“三郎,是不是召宰相来商量?”

“召宰相——”皇帝沉吟着,“不必如此急,我多想想,明天吧,今天已迟,不能做出什么事——力士,你注意一下,调用河陇诸蕃部属的兵,几时可到?”

做了四十年皇帝的李隆基,对政治斗争有丰富的经验,他在夺取皇位到安定皇权之时,曾面对着几个集团的争夺,当他自父亲手上取得皇位时,朝中宰相共有七人,五人出于姑母太平公主门下,李隆基缓缓地将太平公主的势力排除,最后,他自行发动一次兵变,把姑母的集团杀了,那是开元元年的事,距今四十三年,但是,往事历历,他依然记得的,虽然如今的形势不利,但他总把握着大权和有深厚的基础,每走一步,都为自己留有余地,他在观察每天的形势。他也有特别的人事联络和部署,这些,亲如高力士也并不完全知道。

在紧张的日子里,李隆基不断地召见人……

十二月十八日,为高仙芝做监军的边令诚,于奏告封常清溃败、高仙芝自陕州退兵潼关的经过后,奉命再赴潼关——皇帝下令处死这两位将军,以将军李承光代领潼关部队。

这是兵败以来最严厉的,也是不公平的措施。宰相杨国忠入觐,说明封、高二人之败,非战之罪,又陈明高仙芝移兵退保潼关,保全实力——杨国忠还呈上封常清的陈情书;但是,皇帝没有看,他向杨国忠说:

“大致的情形我都知道,要这两人负兵败的全责,的确有欠公平,但是,为将军者有时也不能以常情论,兵败身全,情虽可恕,无法可愿,再者,现在的人心士气,也需要从严处置才能整肃。”皇帝顿歇着,再说:“封、高二人的家族,你设法厚予照顾,他们所统的兵,也好好抚慰,威恩兼施!还有,哥舒翰如何?”

“他的病并不重,今日朝散时,小儿曾到哥舒府中,大约会肯受命了,回头,我自己再到西平郡王府相邀,明日,总要设法拉他入朝,目前,环顾左右,只有他才能和安禄山匹敌!”杨国忠深沉地说,“以军中声望而言,亦只他最高。”

皇帝微喟着,又问:

“哥舒的河西陇右部队怎样?”

“蕃将火拔归仁部,计程于明日可到咸阳,另部今日必可到富平,臣已传命,着令就地渡河,集中渭南待命,不必到长安来!”杨国忠报导的秘密调度的兵队,李隆基打算在自己不得不出征时用的,这两支兵的人数不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