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是埋怨,语气却完全不是。
&ldo;那他怎么答?&rdo;旁边人又问。
&ldo;他说,&rdo;梁思顿了顿,像是在讲单口相声抛出一个梗,还是用的第一人称,&ldo;要是老板生气了,最多说明这个老板不适合我。&rdo;
几个朋友有的唏嘘,有的干脆嘲她,说:&ldo;梁思就是这样,开口闭口都是他们家何博,何博最棒,何博最了不起。&rdo;
或许是因为醉了,梁思竟不觉得这话有什么不对,何静远就是最棒的,何静远最了不起。
来到此地的第一年,他们在一次留学生聚会上相识,她来法学院读jd,他在隔壁学校搞物理。
虽说攻读的学位里都带个doctor,且美国律师协会单方面声称,jd与其他正常博士地位平等,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是不一样的。梁思更是如此,她觉得何静远比她聪明无数倍,探索宇宙的秘密,认识天上所有的星星。
不像她,读这个职业文凭,只是为了找工作,进入那个出了名的高薪行业,拿到传说中毕业生入职20万刀的年薪。
当年申请学校,gpa和lsat成绩都已既定,候选人都有相似的骄人履历,材料里唯一个性化的东西只剩下那封信,以及信里的那个故事。你必须告诉校方,你为什么选择从事这个职业?为什么要到我们这里来学习法律?她绞尽脑汁,给了那么充分的理由,她的天赋,她的热爱,她的理想。写得多了,说得多了,连她自己都渐渐确信,好像此前二十多年的人生就是在为了这个学位、这份工作做准备。
来到此地的第二年,按照惯例,该去律所做暑期助理。但当时金融危机的余波未消,她面试很不顺利,一连几个晚上焦虑得睡不着。
是何静远对她说:&ldo;多大个事儿啊?都会好的。&rdo;
她最初只觉他站着说话不腰疼,纯属慷他人之慨。后来才发现,他对自己也是这么慷慨的。
老板跟他说:&ldo;何,你的论文有点问题,要抓紧了。&rdo;
他同样笑笑,只说一句:&ldo;don&rso;tworryaboutit。&rdo;好像反过来在安慰人家。
后来,她如愿进了纽约一间律所做suras,实习期结束,拿到returnoffer。他的论文也写完了,一作发了顶刊。
再后来,她每次听到他说,多大个事儿啊?都会好的,那感觉已完全不同。
第三年,临近毕业,就业市场回暖。她甚至可以在两个offer里挑一挑,考虑是留波士顿,还是去纽约?
中国学生大多会选纽约,因为语言限制做不了诉讼,而纽约的非诉业务是最多的。在那里干上几年,他们中的大多数又会被律所派往设在中国的代表处,香港或者北上深。她的轨道仿佛一切既定。
只除了何静远,他还没毕业,以后在哪里,做什么,也都不确定。
&ldo;怎么办?&rdo;她问。
没有主语,但彼此都知道是问他们俩怎么办?
何静远一以贯之,说:&ldo;多大个事儿啊?都会好的。&rdo;
她又一次以为只是搪塞。但也就是在第二天,他向她求婚。那是在她宿舍楼下,他打了个电话叫她下去,就像过来找她吃饭一样平常,而后从帽衫兜儿里套出当天才买的戒指,对她说:&ldo;梁思,你愿不愿意嫁给我?&rdo;
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就连那枚戒指的手寸都不太对,甩一下,就往下滑。
但她却说:&ldo;我愿意。&rdo;话自然而然地出口,心里如此确定,就是他了。
剑桥城是个小地方,酒吧凌晨两点关门。打烊之前,外面又有人推门进来,带着一股子潮湿的冷气。
是两个男同学驾着何静远。在别人眼中,他其实只是个瘦瘦的、白皙的青年,戴眼镜,有双漂亮的手,此时喝醉了,比梁思还醉许多,目光在人群中找到她,双手拢在嘴边对她喊:&ldo;梁思我好爱你啊!&rdo;
中文喊完一遍,再喊一遍英文。
女孩子们叫起来,周围的陌生人有的吹口哨,有的鼓掌。梁思双手捂着脸,掌心感觉到面颊的炽热,看不见也知道一定很红。
这就是何静远与梁思婚礼前一夜的情景。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齐宋手上的琐碎总是特别多,此处的琐碎说的是除开诉讼之外的事情。
先是校园招聘,一整天从早到晚的面试。然后又是各种团建,组里的,所里的。以及轮番的应酬,客户请吃饭,请客户吃饭。
关澜也忙。两人时间很难凑在一起,于是原本说好的来替他撸猫,常常简化成了云撸猫。
她打来视频,让齐宋把马扎叫到跟前。齐宋敷衍,随便摸几把。
可马扎却给惯的,开始每天在门口等着他回家,抄手蹲那儿,头往旁边一偏,叹着气,百无聊赖的样子,简直像个人。
齐宋到家开门,只要感觉到阻力,就知道一定是它。被推了还不动,就这么在地上蹭过去,仿佛是在跟他玩一种诡异的游戏。齐宋也是无语,挤进来,蹲下,摸它两把。
他把这事告诉关澜。关老师又跟他上理论,说这也是有道理的,不喜欢碰猫的人反而更容易被猫喜欢,因为猫觉得你对它没威胁。表面上看起来是你在摸它,其实是它把味儿蹭到你身上,标记它的所有权。现在你家已经是它的核心领地,所有的东西,包括你,都是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