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生命的智慧作文 > 第30部分(第1页)

第30部分(第1页)

我还是希望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尽量能够写下自己当时的日常生活,这样也就是为历史保存一个真实的档案。我们的历史观就只有政治、英雄、斗争,老百姓怎么生活呢?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谈日常生活的历史,以后有机会我倒是愿意讲讲这个。今天当然不讲了。只是刚才这位老太太说的事给我一些触动。

下面开始讲今天的正题——被延误的现代化。我们谈的中国近代史,用英文就是modern  history; modern 就是现代的意思,实际我们认为的中国近代化或现代化——在我的演讲中,近代、现代是同义的。这个历程是从1840年开始的,也就是从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很不顺利。我们知道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前,周边国家的文化能比中国的华夏文化更发达更优越,中国那时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跟更远的地方交往也不多,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宇宙观世界观是华夏中心主义,就是说中国是天下之中,天下都是以中国为中心的。我们以中原为中心,四周的其他国家民族都称为狄、夷、蛮、戎,认为他们的文化都很落后。确实,周围的国家都是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称之为儒家文化圈,不限定于中国,包括日本、朝鲜、越南,都是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体制叫宗藩体制,中国是宗主国,其他的都是中国的藩属国。他们每年要向中国进贡,中国也要还贡,中国一般来说不干涉他们的内部事务,但是他们如果有请求,中国可以派兵。中国的君主叫皇帝——像朝鲜越南不能叫皇帝,只能叫国王,他们的国王得需要中国皇帝的册封,才具有合法性。

这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前的华夏中心观。就是认为世界上只有中国是最发达的,一切以中国为中心,其他的国家都是中国的藩属国。

现在我们形容人很野蛮还说“食人生番”,番就是没有文化,有生番还有熟番,熟番也是番,但受中国文化影响已经很深了,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浅或没有受过影响的就是“生番”。

实际上,在康乾盛世的时候,尤其是乾隆年间,西欧以英国为代表的工业革命已经发生了,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当时中国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对世界上的变化毫无了解。这时英国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已经完成,急需扩张自己的商品市场。他们觉得中国地大物博,人口又那么多,是个巨大的商品市场,因此急于打开这个大门。所以在1792年,乾隆皇帝做八十大寿时,派了使臣马嘎尔尼到中国来给乾隆祝寿,肩负着英国国王的使命,想跟中国通商,不要仅限于广州的十三行。

当时中国人对世界的印象,我们还可以举个例子。闭关政策是禁止人们出海,也不让外国人来,但在广东、福建的沿海地区,不断有当地居民闯南洋谋生创业,那些人在清朝的观念中认为是天朝弃民。乾隆年间,印度尼西亚已经有很多华侨了,还是比较富有的。印尼当时被荷兰殖民,当地人、荷兰人和华侨之间有一种冲突,直到现在,印尼都经常有排华事件。乾隆年间也发生了一次大的排华事件,有好多华侨被杀了。慢慢消息传到两广总督那儿,就汇报乾隆,乾隆一句话,说这些人死得活该,天朝弃民,死有余辜。这可见当时的对外观念。

中国:被延误的现代化(2)

马嘎尔尼带了很多精心挑选的礼品献给乾隆,实际也是想炫耀他们已经很进步了,船来了之后,中国官员没有通商的观念,觉得你来给皇帝祝寿,就是向我进贡,你是远番,我们都不知道你在哪儿,你主动来进贡,想成为中国的藩属国。所以从广州开始,就在马嘎尔尼的船上就插上了一个大标牌:英吉利进贡船。马嘎尔尼一看这个,很不高兴,但想到见皇帝是他的主要目的,就忍住了,没提抗议。到天津后,进京了。这边乾隆也很高兴,有个英吉利主动的要来给我祝寿。当时翻译“英吉利”三个字都有口字边的,为什么要带口字边?这是带有歧视性的翻译,认为他们还是处于很野蛮的进化的过程中。

马嘎尔尼到北京之后,又面临一个问题,怎么见皇帝?按照中国的规定,藩属国见皇帝都要下跪的,马嘎尔尼说按照我们英国是不能向外国皇帝下跪的。就为了这个礼仪争了很久,马嘎尔尼坚持不能下跪,最多像见英国国王那样行单膝礼。中国负责礼仪的大臣吓了一跳,说怎么能拉着皇帝的手亲嘴呢,这绝对不行。马嘎尔尼说那么可以这样,我给乾隆下跪,那边要放一个椅子,放英国国王的像,也就是对英国国王的像也下跪,这表示双方平等。但清朝的官员无法接受这个观念,说你是我的藩属国,我们天朝的官员怎么能给你这个藩属国国王下跪呢!所以就没有跪,实际就没有见乾隆。但是英国国王给乾隆皇帝的信还是翻译后送到了手上,后来马嘎尔尼被赶出北京,送给他们很多东西,说既然你们不愿当我的藩属,你们就离开,有一封信。信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说,我是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要跟你们互通有无。

英国想打开中国大门的努力就没有成功。等到乾隆去世之后,嘉庆即位了。都是十九世纪初了,英国还是想打开中国市场,又派了一个使臣带了一个代表团到中国来,见嘉庆皇帝要求通商,又碰到相同的问题。英国使臣还是坚持不下跪,中国有几个大臣就想立个大功,让英国人给中国皇帝下跪,他们就向嘉庆谎报说英国使臣同意下跪了。嘉庆很高兴,乾隆帝都没让英国人下跪,我能让英国人下跪。修了圆明园以后,皇帝大半时间住在圆明园。于是嘉庆说行,我在圆明园接见英国使臣。英国使臣住在通州,那几个中国大臣就想连夜把他们运到圆明园,趁着他们很疲惫,把他们摁在那儿下跪。结果到了以后,英国人很明白,绝不跪。中国大臣就慌了,后来使臣就想了一个方法骗嘉庆皇帝,说英国的主要使臣生病了不能见皇帝,就希望嘉庆不见了,取消了就完了。结果嘉庆说主使不在,副使在。那我就见副使。但副使还是不跪,大臣就骗说副使也生病了。嘉庆就明白了是自己的大臣在骗他,就很生气,把英国人赶走了,大臣也受到处分。也是说中国是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要跟你们互通有无,你们赶紧离开。

中国两次对外开放的机会就这样丧失了。

英国打开不了中国的大门,就使出了最恶毒的方法,用鸦片。通过走私让中国人吸鸦片成瘾,然后不得不进口,造成大量白银外流。鸦片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这段历史我就不说了,最后让林则徐去禁烟。

后来爆发了鸦片战争。英国用最不道德的方法,用鸦片加武力强行打开中国大门。

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来看中国人对外的态度。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应该说中国只是吃了几个小小的败仗,对于这么一个大国来说,只是开放了几个通商口岸。如果清政府能够认识到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应该要有一个主动的变革行为,这样还能有广阔的空间。但是清政府没有认识到,我们举个例子。比如我们称林则徐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为什么这样讲?他的遭遇就很能说明当时的状况。林则徐开始禁烟的时候,他和英国人打交道,也看到英国的军舰很厉害,但中国人就有个传说,英国人膝盖都不会打弯,这个传说怎么来的呢?就是因为那两个使臣不愿下跪,就有个说法了,说他们不是不愿下跪,是不能下跪。连林则徐都某种程度上接受这个说法,但他还是不相信膝盖不能打弯,他看了英国军队的装束以后,说不会弯曲是因为绑腿绑得太紧太长,所以不能打弯。他认为英国人上岸之后,不能跑跳,恐怕是打不过我们的,我们可以让他们上岸来打。

有人还给他提建议说要准备长竹竿,因为英国人膝盖不会打弯,等他快到跟前,用长竹竿一捅,就摔倒了,很难爬起来。

林则徐都这样认为,但是经过几次他就知道不是这样了。

再举个例子,清政府派过一个叫杨芳的将军,杨芳镇压苗民起义很厉害,那时清政府认为他是最会打仗的。派他到广州打这一仗。杨芳到广州一看觉得很奇怪,我们也有炮台,是固定在岸上的,英国的军舰是在水中,水中航行的时候比我们固定的炮台打得还要准。他就觉得英国人有个邪术。他说我们就要破这个邪术,只要我们破了邪术就成了。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最脏的东西能破邪术,于是他就下令征集马桶。打完以后,就知道这完全没有效果。

这两个事件说明当时的官员是怎样的认识——林则徐是最开明的官员了。经过鸦片战争就认识到,这个敌人不一般,跟我们传统的碰到那些不同,他们枪炮这么厉害,我们要了解他。于是他让他的好友魏源在澳门找一个华侨收集了各种外国的报纸,翻译一些书,介绍英法等国的状况,包括他们的武器。这本书开始叫《四洲志》。后来这本书又经过几年的加工,不断的丰富,变成了一本书叫《海国图志》,比较详细的介绍了当时外国的状况。

中国:被延误的现代化(3)

林则徐和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夷是对外国有鄙视性的称呼了。这是说要学习英国船坚炮利,来战胜他们。

我认为这是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

《海国图志》这本书是为了启蒙中国人,但这本书一出,就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反感,因为那时中国只是遭遇了鸦片战争的失败,又没有被占领领土。从朝廷到一半的读书人还是认为英国是个很落后的国家,你把别人的枪炮介绍得那么厉害,你是灭我华夏的威风,是乱我中华,有卖国的嫌疑。所以这本书出来以后,林则徐和魏源都受到了排挤。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我觉得他的伟大就是能够看到这一点,哪怕只介绍了一点提出我们要学习外国的船坚炮利都很不容易。

在当时受到了排挤,这本书马上就传到日本去了,我们现在知道日本对外国的学习是如饥似渴,尤其从前他一直以中国为师,中国有一本新书,他们就要弄过去。这本书传到日本之后,通过书他们发现了还有比中国更厉害更发达的一种文明、一种国家。日本的读书人在几年之内把《海国图志》翻刻了二十几版,这本书在中国受到抵制,却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起到了很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这点想想也是历史的一个悲剧,林则徐、魏源本来想借这本书来启蒙中国人,结果在自己国家却遭受了冷遇,却启发了日本人。日本走上强国之路后又不断的侵略中国。

我觉得这个悲剧很大程度上跟中国从上到下不接受林则徐的观念有关。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还有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可惜这时的中国是被满洲贵族掌握。满族入关后,和被统治的汉族在人口上不成比例,所以他们一直很警惕汉族人,汉族人一直没掌握实权,哪怕有很多部门是满汉并立,但实际权力都在满族权贵手中。鸦片战争之后就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这时的满族八旗军、绿营统统不行,没有战斗力,而是汉族的一些官僚地主组织了团练、湘军、淮军,才打败了太平军。湘军淮军开始的时候不属于国家正规军,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就逐渐掌握了一部分很大的权力了,地方的权力由他们掌握了。

太平天国造成了清政府政治权力构架的变化,权力开始下移了,移到以曾、左、李为代表的汉族的官僚地主手中。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他们感觉到洋枪洋炮确实厉害,用洋枪队镇压太平军。当时满族权贵中很多人都是很愚昧的,只有一个很开明,就是恭亲王奕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的开明态度呢?是1856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咸丰皇帝逃走,让他负责对外的谈判,他在谈判过程中突然发现英法没有推翻清朝的意思,他们只是为了通商。奕昕觉得奇怪费了这么大力气打来,不是为了当皇帝,只是为了通商。他就意识到自己的敌人是太平天国,可以联合英法。从清统治者的角度来说,这个转变是至关重要的,使他们的统治又延长了几十年。联合英法的政策在当时虽然受到很多人抵制,但也正因为这个政策,曾、左、李开始联络外国人,组建了洋枪队。这个过程也很曲折,李鸿章一直想把洋枪队控制在自己手中,他们认识到了洋枪洋炮的厉害,所以开始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

以这些汉族地主为代表的一批人提出造船造炮,遭到了激烈的反对,认为这个做法是以夷为师,乱了中华,甚至我中华文化就因此而败坏,就反对造枪炮。但洋务派因为有了大权,就开始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建厂造船,每一次都引起了社会上很大的争论。比如说谈判,与外国人谈判需要翻译人才啊,就建立了同文馆,这也遇到很大阻力,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学,认为是很丢人的事。后来李鸿章、奕昕认为中国造船造炮还需要学习数理化的人才,当时叫声光电化,于是提出同文馆也要教学声光电化,这下引起轩然大波。因为中国传统观念中,认为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学习声光电化的科学技术是形而下的,认为只有读孔孟之书走科举才是正途,所以很多人反对,很多人骂同文馆。朝廷没办法,就招了批穷人的子弟去读书,给很高的报酬。那时穷人家孩子为了生存就去了同文馆。

办洋务的过程中,他们觉得缺人才,就请了好多外国专家,又觉得还是不够。于是曾国藩李鸿章就提出要派留学生到外国去学习。当时容闳是很小时候跟一个外国传教士去了美国,得到了曾国藩的信任,容闳帮曾国藩到美国购买机器,后来提出派留学生。 恭亲王就同意了,没有恭亲王的支持,留学生也派不出去。但是没有人愿意出去,本来在同文馆学习就很丢人了,还要远离故乡到外国去,那就是背离祖国啊,大凡家里有点钱财的人都不愿把小孩送到那儿去。派遣留学生的任务就没法完成。后来有人说,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的居民不是私自出海么,把名额安排到那,让地方官必须完成这个任务。于是地方官就挨家挨户动员一些穷人家,你们把孩子派到美国去,我们给你多少多少钱。

我们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修铁路的詹天佑,他是怎么出去的?他是广东香山人,家里比较穷,还不是特别穷,他的邻居在香港呆过一段时间,知道外国比较繁华。他知道这个事情以后,就跟詹天佑的父亲说,你应该派你的孩子去外国。詹天佑的父亲坚决不干说,我们家还没到揭不开锅的地步啊,怎么能让孩子去那儿呢。但他们两家有娃娃亲,那个邻居说你只有把詹天佑送到外国去,我才把女儿嫁给你们家。没办法,詹天佑就出去了。

中国:被延误的现代化(4)

这说明中国”洋务运动”每一步都是很艰难的,每走一步都遇到巨大的阻力。

再比如严复,大家都知道,他的翻译作品《天演论》、《国富论》对中国思想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怎么走上留学之路的呢?他是福州人,他父亲是一个中医,家境还可以,所以他一直要走读书考科举求功名的路,但是,他十四岁时,父亲突然去世,家庭情况一下子就败了下来。这时洋务派在福州办有福州船政学堂,他家人没办法,就把严复送到了学堂,因为洋务派为了吸引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