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时尚时尚 > 第2部分(第3页)

第2部分(第3页)

还有一部电影叫做《燃烧的巴黎》,很值得看,1990年的片子,纪录片,导演是杰尼·李文思顿(JennieLivingston)。

片子其实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拍摄的,记录的也是那个时期的时尚场景。

记录了纽约市黑人、拉丁裔族群的“舞会时尚”,他们叫做“dragball”,就是地下舞会加上各种次文化的时尚比赛,包括饶舌歌舞、另类服饰、另类表演等等。

完全是多元文化时尚、亚文化时尚,纪录片访谈的人包括好多这个群体的主要人物。

2000年还有一部电影叫做《实习生》(theIntem),喜剧片,导演是麦克·朗格(MichaelLange),完全是讲时尚杂志内部的事情,活灵活现,并且很逗趣,可以看看。

1995年的纪录片《解开拉链》(Unzipped)是道格拉斯·基维(DouglasKeeve)导演的纪录片。

这部电影的拍摄就是跟随一个时装设计师伊萨克·米兹拉希(IsaacMizrahi),通过他来看时尚圈,切入点很有趣。

片子的最后是他在1994年的系列时装展上的作品展现,了解时装设计,倒很需要看看这部作品。

2001年的《祖兰德》(Zoolander)也是喜剧片,导演本·斯提尔(BenStiller)。

这部片子是根据两部拉瑟尔·贝茨(RussellBates)导演的短片改编的,本来是为1996年、1997年播放的一个叫做VH1的时尚大奖电视节目系列做的。

讲的是男模特德列克·祖兰德的经历,是从一个模特的经历来看时尚业的故事片。

自然,我还可以开列一个关于时尚书籍的名单,这个名单就太长了,因为篇幅问题,我就仅仅给大家以上几个值得看的有关时尚圈的电影名单吧!时尚圈水深,但是如果注意看看,有意识地搜集一些资讯,还是很容易摸清楚它的运作规律的。

听吴泓说,作为时尚15周年的献礼,他们最近刚尝试拍了中国第一部时尚电影,片名就叫《时尚先生》,真正是《时尚先生》杂志的品牌拓展和延伸。

可惜,我还没看到。

看内容介绍,影片不仅仅华服展示,还有时尚圈的潮流纷争、人世间的市井百态。

据说影片一开拍就得到凯迪拉克的赞助,而LouisVutton、Dior、Ports等各大顶级品牌也积极加入。

我不禁为时尚集团的大胆尝试拍手叫好。

也为《时尚COSMO》、《时尚先生》的总经理张晓冬、《时尚先生》主编王锋的创新和勇气所折服。

张晓冬作为制片人、王锋作为总策划,为国内时尚电影的开山之作倾注了心力。。 最好的txt下载网

时尚时代 第一部分(7)

《时尚先生》电影海报

我和时尚业接触,比较早是在香港开始的。算起这二十多年来,也是一个人被时尚化的过程。那是1984年,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当时叫做“太古设计学院”Swire School of Design, Hong Kong Polytechnic)的院长麦克·法尔(MichaelFarr)和史论教授马修·透纳(Mathew Turner)邀请我去理工讲学。理工当时有两个和时装设计有

关的学院,一个是他们设计学院,还有一个是纺织学院(或者纺织系,英文叫做textile)。两个学院是分开的,设计学院仅仅做设计,而纺织系则比较广泛,包括了纺织品面料、纺织工艺、服装设计、配件设计(accessories design,像手提袋、纽扣、拉链、围巾这样一系列的配件)等。理工设

计当时完全是英国系统,而英国是时装设计很重要的一个大国,他们邀请我参观了好几次学生作品的时装发布会,也和很多时装设计师座谈,我当时完全是个门外汉,仅仅知道时装设计有三个层次:高级时装(haute couture)、小批量时装(ready to wear)和批量化成衣(mass production),国内当时把三者混淆,我在香港的收获之一是理清了这三个层次的差别,并且也参观和访问了三种类型的产业和设计单位,之后陆续再去理工讲课,也刻意去了解这个产业,才开始对时尚业的情况比较清楚了。

在香港有几个很大的启发,一个是接触到种类繁多的时尚杂志。香港书报摊很多,所有的街头基本都有一档以上。书报摊上放的杂志中,八卦类占主要的地位,其次就是时尚杂志。包括了女性时装,也包括健康、旅游、男性服装、汽车、消费品设计这些类型,林林总总,目不暇接,并且大部分是外国杂志的香港版。这应该是我第一次全面地、有目的地看时尚杂志。当时带这类杂志回国还挺“危险”的,因为海关的人会认为这是“黄色”杂志,我看他们当时还没弄清楚情色杂志和时尚杂志的差别,不过我还是带了一些回来,运气还不错,没遇到什么麻烦。之后再去,也继续买,这样的阅读,自然产生一种时尚感觉,当时不觉得,现在倒明白那段不断的阅读对于后来认识时尚业有多重要了。首先就是奠定了时尚品位感,这种感觉越早形成越好,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再想构造就难了,因为先入为主的原因,原来的固有概念总在闪现。第二个启发就是对时尚业的运作有了一定了解。不但在香港看了好多家时装公司,设计事务所,也去参加过几个时装发布会。从设计学院的学生作品发布会到香港时装界的发布会,了解到从概念到商业化的过程,也知道院校里的探索和市场上的开拓之间的距离。

通过香港理工,我和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RCA)建立了关系,这个学院是全世界唯一的一所只收研究生的艺术和设计学院,硕士、博士的培养和研究是学院工作的核心内容。我后来去过这个学院,在伦敦的南肯辛顿(South Kensington)和巴特西亚(Battersea)有校区,比较分散。马修·透纳从香港介绍我认识了这个学院时装设计专业的一位女教授克拉克夫人(Celia Birtwell Clark),英国人比较正统,不像美国人“hi”一声,就可以直呼其名,因此我一直都称她为克拉克夫人。这位女士完全是国际大师层次的人,举止言谈极其优雅,衣着非常有品位而且低调。我安排她来广州讲学,我做翻译。她和我原来在香港见到的设计师是不同层次的,她的国际高度眼光很有点惊人,她对于时装的全面了解使我受益良多,现在想起来都很觉得庆幸。记得那次讲座,克拉克夫人带来了当年米兰时装发布会的录像,给参加讲座的学生放过。那大概 是我们的师生第一次见识到这样的场面,后来有学生告诉我:讲座后的好几天,走路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像那些模特那样扭起了猫步来。好多年以后,有机会见到英国时装设计大师雷蒙德·奥西·克拉克(Raymond Ossie Clark),才知道他们原来是夫妇,后来离异了。两年多以前,我在伦敦的泰特美术馆(the TateGallery)里看见英国绘画大师戴维·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