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残阳如血全诗 > 第23部分(第1页)

第23部分(第1页)

海,使奉军势力达到鼎盛。

张大帅没读几年书,是北洋系最后崛起的两个青年军官之一,另一个是吴佩孚吴大帅。以前很多人说张作霖是土匪出身,我查遍资料也没见到他当土匪的记载,其实说他出身草莽,或出身绿林是有道理的,但说他是胡子是土匪则属于以讹传讹,他是从非政府武装干起的,但不是反政府武装,就是地方民团,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后,政府权力真空的情况下,各地方不得已自己组织起来保境安民的组织,和打家劫舍无关,相反是土匪武装的对头,后来张作霖被政府军招安,进入了北洋系。张作霖从一个没文化的穷孩子成长为权倾一方的东北王,靠的是他的狡黠与义气,在白山黑水间,啸聚山林,随时都会有危险,不聪明是不行的,光靠自己聪明也是难成大事的,成大事必须要有人帮衬,这就需要你讲义气,而张作霖恰恰具备了这些优点,因此,他崛起了,在日俄倾轧的狭缝中崛起了。

张作霖长子叫张学良,字汉卿,1901年生人,2001年去世,亲身经历了本书所记述的“风云百年”,可在晚年口述历史时,对自己年轻时沾花惹草、抽大烟之类的不雅行为口无遮拦,却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讳莫如深,守口如瓶,给世人留下诸多不解之迷。

张学良出生后不久,张作霖就建立了自己稳固的地盘,因此与乃父不同,张学良自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是那个年代极少的能懂英文的人,而张作霖也是极力栽培,16岁,就让他从军,并累有升迁,到二次直奉大战时,张学良已经是振威军第三军军长,并被任命为津榆驻军总司令。可在这之前,外界对他的印象不过是一个依仗父亲荫庇而升迁超速的公子哥。直到1925年5月,五卅惨案爆发,张学良才第一次真正进入公众视野。

五卅惨案,其实这件事要说也很简单,就是工人为改善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而和日本企业闹了矛盾,工人代表去和资方谈判,结果租界方英国巡捕开枪打死打伤工人代表,逮捕殴打示威学生和工人,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帝热潮。为什么说他重大呢,第一,因为这是继“二七”大*之后,由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有广泛政治影响的工人运动,*在领导五卅运动的斗争中受到很大锻炼,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干部,党组织也得到极大发展,在斗争实践中总结了宝贵的经验,为以后党领导大规模的群众斗争奠定了基础。第二,这是个因为小事发端,却因为事件涉及租界,涉及外企,而最终发展到大家兵戎相向,北京政府、英日政府不得不派员进行政府间交涉来平息的大事件。

6月4日,张学良发表了《致上海五卅爱国学生电》:

报载上海学生因援助失业工人,遭到英国巡捕的开枪射击,死伤多名。展读之余,曷胜悲悼。痛我莘莘学子,竟被摧残。莽莽神州,天道何在?积弱之国,现象如斯。凡我国人,宜知奋勉。兹本人类爱群之心,谨以廉俸所入,捐助二千元。即日由中国银行汇上,慰藉死伤。宵烛寒光,力难远济,聊以尽心而已。

接着,因外国军舰开始驶入上海,海军陆战队蠢蠢欲动,张学良遂亲率教导团官兵2000人赴沪。教导团是奉军中坚,武器装备、战力技能、文化素养均属军中翘楚,正可向洋人展示军威使其不敢肆无忌惮。 6月8日,教导团从天津登车南行,按少帅的布置,一式崭新军装,铮亮枪支,左臂上都缀黄布一小方,上书“卫国保民、和平处事”八字。行前,张学良向官兵作训示,交代此行任务的八字方针,规定了严格军纪。

13日上午9时,张学良偕随员及手枪队50余人进入上海,别看张学良年纪不大,但因为他是张作霖的长子,显赫的出身、良好的教育、儒雅的举止、英俊的外貌,自然引起沪上轰动,加上张学良口才极好,思路敏捷,在接受各方采访时,立场鲜明、言简意赅,得到了一致赞誉。

沪上报章评价云:奉军均系威武雄壮之青年,颇具尚武精神。

《大公报》公布:张学良赴沪调查“五卅”情形,安慰上海学生,以重国权。

张学良向记者们声明:鄙人此次来沪,为调查“五卅”风潮,藉悉底蕴,本爱国之忱,维护治安及同胞之权益。

《申报》头版刊出少帅谢绝酬酢的启事,引起社会各界由衷钦佩:现值举国惶惶,群情悲愤,蒿目时难,忧伤何已?凡有酬酢,恕不应命;并希将此项糜费之款捐助被难人士,则感荷隆情,不啻身受也!

张学良在90高龄之时答记者问依然是头脑清晰、逻辑缜密,何况此时刚刚是一个24岁的弱冠少年呢,作为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的张学良,他的表现极大的扭转了世人对奉军草莽英雄的看法,同时也让大家记住了这个翩翩美少年。

就在这次上海之行中,张学良结识了一个女人,一个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相识的时间是1925年6月14日晚上,也就是来到上海的第二天,地点是美国驻上海领事馆举行的鸡尾酒会上,哈哈,不是说谢绝应酬吗?这不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吗?反正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多了去了,我们也不必深究,继续讲咱的故事。

张学良在这个酒会上见到了一个清新脱俗的女子——宋美龄,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宋三小姐,不禁心驰神往。急忙找时任广州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的胡汉民代为引荐,方知此女乃孙先生的小姨子,乃名门闺秀。大姐霭龄,二姐庆龄我们之前都讲过了,这是小妹,要单论长相小妹似不及二姐,但能让见多识广,阅人无数的张大少爷痴狂,自然有其魅力所在。依我看,二姐总感觉小家碧玉了些,而小妹则更加充满了知性的美感,也就是更现代,这更符合追新求异的张少帅的审美,1949年美国艺术家协会将宋美龄列为“全世界十大美人”之一,可见这种审美在当时还是有普遍性的。

张学良是典型的官二代加富二代,有权有钱就自信,人因自信而美丽,用在张大少身上,就是越自信越招人待见,何况他张大少本就不丑,民国“四大美男”的名号岂是浪得虚名,自信的男人总是胆大的,于是开始约会宋三。宋美龄从小在美国接受现代教育,知书达理,在温文尔雅的外表下,却是刚毅的内心,大姐二姐都嫁了当世豪杰,她小妹也不甘人后,可当世之中能媲美大姐夫二姐夫的男人实在太难找了,寻常男子又岂能入宋小姐法眼,这不,28岁的宋三小姐仍然待字闺中呢。

我们常说郎才女貌,这张学良不光有才而且有貌,宋美龄不光有貌而且有才,才貌双全的宋三小姐当然没有理由拒绝同样才貌双全的张大少爷的邀请,于是就有了数次约会,有人说他们约会是去看电影,有人说是喝咖啡,也可能兼而有之,但都查无实据,这是很私人的事情,他俩如果不说,外人无从知道,况且张后来成了阶下囚,没有机会说,宋三成了第一夫人,根本不能说,所以这段历史尽可以给大家留下想象的空间,大家可以想象一个操东北腔的挺拔男人与一个吴侬软语的美貌女人之间,不论说些什么,都会很有意思吧。

晚年张学良重获自由,90高龄接受采访时,根本不顾及大陆为其塑造的完美英雄形象,口无遮拦,大谈年轻时玩女人的经历,炫耀之情溢于言表,自称平生无缺憾,唯一好女人,还号称自己有资格开训练班,教男人如何征服女人,可却在提到宋美龄时,说了如下一段话:“76年前我第一次进上海的时候,和当时还是小姑独处的宋美龄见面,惊为天人,极为倾倒,一度想追求。……当时她还没结婚,我立刻为她的气质所倾倒,真是美如天仙。还和她约会了几次。如果当时没有太太(指于凤至),说不定还要猛追她呢!……”

虽然张学良晚年百无禁忌,纵情评说,却对涉及“西安事变”和事变之后蒋介石的部分慎而又慎,几乎是三缄其口,其原因正在于蒋夫人(宋美龄)还在,他不想让蒋夫人不快。张少帅很能活,活了100岁,可最终还是没有活过宋三小姐,以至于一些秘密就成了永远的秘密。

再说张作霖,他是坚决反对“赤化”的,在他看来,日本人,俄国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在这一观点上,张作霖与被他打跑的吴佩孚倒是惊人的一致,加上吴佩孚对于冯玉祥的叛徒行径十分痛恨,于是和张作霖联手,于1926年初,向冯玉祥发难,冯玉祥只好通电下野,张大帅风光进京。

北方“城头变换大王旗”的同时,南方的国民政府一直在厉兵秣马,三大政策的实施,换来了大革命的如火如荼,国民政府兵精粮足,气势正盛,可事情总是这样,成也萧何败萧何,在形势一片大好之下,却是暗流涌动,国共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

笔者认为国共的矛盾是根本性的,不可调和的,当时汪精卫、蒋介石、陈独秀当政,会闹矛盾,换任何人一样的事,原因如下:

共产党是什么呢?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宣称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通过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消灭资产阶级,最终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国民党是什么呢?他信仰的是孙中山的“三*义”,是民族、民权、民生,“三*义”就是在学习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基础上产生的,其基本政纲使其更接近于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他所追求的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

前者根本就公开宣称要成为后者的掘墓人,你说这还好的了?二者的合作其实是在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是各取所需的交易,不过在这个交易中,*只是一个讨价还价的筹码而并非谈判的一方,把*当筹码的是*的上级领导——共产国际和实际操纵共产国际的苏联。

国民党真正要联合、要学习、要依仗的是苏联,他并不认为百十来人的共产党有和自己平等合作的资格,如果没有苏联,他是看不上*的,所以他用了“容共”这个词,就是我可以包容你,允许你以*身份加入到我国民党中来,后来我们教科书中称之为“联共”。而另一方面,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有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并不甘于成为国民党的附庸,并且在加入国民党问题上进行过抗争,只不过最终还是服从了共产国际的命令。

共产党在国民党内的处境是尴尬的,在共产党人看来,既为两党合作,国共地位是对等的,在国民党内开展组织活动、理论斗争及争取领导权,都是正当的。但事实是,共产党从起始就没争得在国民党内开展党团活动的合法权利,只能秘密地进行党团活动。这也很正常,就算是世界上最*的国家,不同政党之间可以争个不可开交,但也不会允许党内出现两个完全不同的政治主张啊,所以国民党人认为共产党人如系真诚加入国民党,就应遵守国民党党规党法,不应另组党团开展超越国民党之外的秘密活动。如容许共产党员保有自己的信仰、宗旨、组织活动甚至在国民党内发展其党员,国民党不但不能有效地实行集中统一领导,还将四分五裂,沦于一盘散沙。现共产党人一身跨有两党,在党内另组党团,背着国民党另行一套,“是采用的寄生政策”;“借国民党之躯壳,注入共产党之灵魂”;“拿三*义做招牌,暗底里做共产主义的工作”,将严重危及国民党的政治生命。正因如此,*愈是秘密活动,愈发引起国民党人的疑虑、恐惧、戒备、排斥与压制,愈发引起两党间的矛盾与冲突。“自国民党改组以后,排除共产派的运动,不曾一日停止过。”【注30】

虽然国共的根本主张上完全背道而驰,但有一个因素,本来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继续维系双方的合作的,这就是国共两党的发端都是进步知识分子,他们既不是资本家,也不是工人农民,宣称代表谁,和实际代表谁以及人家让不让你代表毕竟不是一个概念,双方不论有什么样的观点分歧,出发点都是救国救民,基于共同的高尚理想,至少在大革命时期这种阶级阵线的对立尚被双方限制在合理和可控的范围内。可苏联顾问的傲慢,却使得双方的猜忌与日俱增。

我苏联很牛逼啊,要思想有思想,要技术有技术,要钱有钱,要枪有枪,要人有人,中国有什么啊,就两个党,一个是我控制下的共产国际的远东支部,一个是整天管我要钱要粮,没了我就活不下去的国民党,所以说人家也有傲慢的理由,你什么都不懂,当然得听我的,这国际歌得按我教你们的唱。这蒋介石偏偏是一个很强势的人物,咱们是合作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你做什么事需要和我商量,而不是独断专行指手画脚。

要说这苏联顾问傲慢可以理解,但政治智商那么低则出人意料,比如后来上任的季山嘉吧,你好歹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再做决定啊,国民*民政府接受了你的援助,你就真把自己不当外人了?国产国际开始的想法就是将国民党改造成无产阶级先锋队,先不论你这想法是否有科学根据,起码在做法上得循序渐渐吧,人家苏联开始制定的政策也是逐步完成改造,可人家季大人不管那套,根本不管国民党和蒋介石的反对,不管共产党的实力地位,擅自加速了“赤化”进程,公然帮助*在国民党内扩充势力,蒋介石最精锐的第一军里就派了80多个共产党身份的党代表。这就将本来就存在根本矛盾的国共两党推到了相互猜忌相互提防的地步。

也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了“中山舰事件”。“中山舰事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但和本部书中所介绍的很多重要历史事件一样,越是重要就越扑朔迷离。

先说一下大家公认的一个史实,1926年3月18日夜或19日晨(说法不一),中山舰(中山舰就是当年炮轰总统府时,孙中山避难的永丰舰)和宝璧舰突然驶离军港,开入黄埔,且除去炮衣,做战斗姿态。当时的中山舰舰长是共产党员李之龙,他同时还代理着海军局局长。下午,两艘军舰开回军港。第二天,也就是3月20日,蒋介石调动军队宣布*,断绝广州内外交通;逮捕李之龙,扣留中山舰及其他舰只;包围省港*委员会,收缴其卫队枪械;包围广州东山的苏联顾问所;驱逐了黄埔军校中及国民革命军中以周恩来为首的共产党员。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听听各方不同的声音。

一.共产党方面的正史是这么描述中山舰事件的:李之龙是得到了蒋介石的口谕而率舰驶入黄埔的,之后蒋矢口否认他曾经下过这道口谕,反诬共产党密谋兵变,借机“清党”,这是彻头彻尾的阴谋,其目的在于夺取在粤海军实力,清除军队中的共产党力量。此举背叛了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国民党右派势力分裂国共合作、企图夺权的信号。

二.蒋介石日记是这么说的:

3月10日 “近日反蒋传单不一,疑我、谤我、忌我、诬我、排我、害我者,渐次显明。遇此拂逆之来,精神虽受打劫而心志益加坚强。”

3月18日:“下午四时,在中央学校开会,力主北伐。共产党作乱。傍晚,海军代理局长李之龙,矫令中山舰驶泊黄埔。”

3月19日:“上午,往晤汪兆铭,回寓会客,恨共产党陷害,决赴汕避祸。午后五时行之半途,猛思‘我何为示人以弱’?仍返?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