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林教谕
林家搬入府衙后,就是这个好。不论林伯父是否有休沐,只要陈恒上门,对方总能找到接待的间隙。不用像在老宅那样,还得特意挑个彼此有空的时间。
陈恒上门之际,林如海正在书房里,给广东巡抚沈廷芳写信。江南这场大雨,对州内庄稼的收成影响极大。临时改种土豆等物是权宜之计,能在这基础上多找些粮食来,才是真正安民之举。
好在两湖、两广等四地的夏收没受影响,算是为大雍留下喘息的机会。林如海也趁机使起自己在官场上的情面,准备给沈廷芳写一封深情并茂的信,好好唠一唠自己的难处。
沈廷芳祖籍杭州,林如海是苏州人。自古苏杭是一家嘛,这交情好论的很,更不用说两人还是同科高中的进士。找沈兄道道苦水,对方总不能见死不救吧。难不成他韦应宏借的,我林如海就借不得?
林如海写的正高兴,就见到管事引着陈恒进来。贾敏回来后,他的心情可见的不错。当即笑眯眯跟晚辈打过招呼,又好奇道:“恒儿,你手里抱着的是?”
陈恒抬起青袖,得意扬了扬手中一叠文书,笑道:“伯父,你一看便知。”说完,他就献宝似的上前,将东西放在林如海的书桌上。
后者来了兴趣,将自己写好的书信放在一旁。直接拿起陈恒的计划书,见排头写着:秋浦街改治的字样。林如海就换了个坐姿,以更认真的神色开始翻阅。
陈恒的文书写的很厚,头几页是讲着从嘉靖开始,江南各地织造局的情况,旁引的数据都有标明出处来历。又兼之他特意选用的直白叙述,省却无关辞藻的修饰,让林如海也能轻易跟上他的思路。
看完苏杭两地的情况,再结合秋浦街面临的困境,直接让林如海对全局有了更详尽的了解。只看到这处内容,他就知道把此事交给陈恒是对的。这小子看问题的角度,跟常人是大不一样。
林如海继续看向陈恒对商单少、产量低、品质有差距等问题,提出的解决手段。应该说,这方面的问题,确实不是林如海的专长。
这跟聪明才智的关系不大,只因商场和官场用到的思维,是两套不同的体系,真要说起来也是南辕北辙。
要真以为靠几本四书五经,就都能成为经商大家。那当官的人,又何必去想着贪污受贿呢?这跟权利的便利有一定关系,但根本原因是,大多数读书人都没明白商业的运作和逻辑。而这恰恰是陈恒的长处,也是他有信心接下此事的底气。
见林如海看的入神,陈恒也没站着发呆。他来林家也不是一次两次,就自顾自在书房乱看。书房里新挂了一副赏菊图,应该是伯父在重阳节时候画的。
画中有贾敏、黛玉坐在亭内依栏听风,紫鹃带着雪雁,正提着食盒从廊上走来。更有手举风车的珏弟朝着台阶下跑过,二三个奴仆追在林珏的身后,似乎在担心他从台阶处摔倒,脸上透着紧张。
此画用色饱满,人物神情惟妙惟肖。哪怕只是一处定格的静景,可凉爽的秋风还是通过纸张吹拂在看客的脸上,叫人过目难忘。
林如海看完文书一抬头,就留意到陈恒赏花的样子。他笑过一声,也没在意。喊了晚辈一声,让他给自己解释文书上的细节门道。
陈恒也不急,先跟伯父讨了一杯茶,润润自己的喉咙,才开始讲着自己的计划。他的解决办法说起来也简单,苏杭两地的织造局,每季采购的丝量数目极大,光靠当地百姓种植着实吃力。
大雍吸取了前明改稻为桑的错误,对耕地的保护下足了功夫。刨除这些需要保留的耕地后,苏杭两地剩下能种植桑叶的土地着实不多。这是苏杭两地的短处,却是扬州的长处。
扬州的西北方有大片荒地,土质非常适合种桑养蚕。只这一条,就能让扬州成为苏杭两地的助力。唯一要头疼的是,织造局的官员愿不愿意接受扬州送来的原料。
毕竟古代交通不便利,算上舟车劳顿的运送成本。把扬州的东西运到苏杭卖,价格涨幅肯定是会有的。哪怕只是一点,算上未来布匹的数量,也是一笔不菲的开销,无形中压缩了织造局的利润。
陈恒没有十足的把握,敢保证织造局的官员就有高瞻远瞩的目光,想到提高产能所带来的利润。他们本质是官,不是商人。为陛下谋财的同时,考虑更多的肯定是不犯错。这是官员的屁股决定的事情,改变不了。
所以他给苏杭准备了一套更有吸引力的方案,就是扬州主动降价送货,只要织造局肯把局里做剩下的布料,通通卖给扬州处理就行。
这样里外一算,苏杭两地的织造局可以说赢两次,既低价拿了原料,让利润空间增加。又捎带手卖了坊内的残余布料,还能把给扬州的钱收回来,可谓白赚。陈恒相信,他们肯定会同意这个办法。
对扬州来说,看起来好像拿上好的原料,出去换别人的次品布匹十分吃亏。可秋浦街如今的定位,又不是瞄着高门大户,自然不需要把东西弄得尽善尽美。
与其在这个领域,跟具有先发优势的苏杭死磕。不如拿织造局选材时的剩品、次品,做些小家小户、平民百姓踮踮脚就能买得起的衣物。
陈恒看中的就是绫罗绸缎跟粗布麻衣之间的空白,只要眼光放低一个档次,秋浦街这些女工的手艺,就完全能派上用场。可谓是退一步,海阔天空。
剩下的就是积累好技术优势,同时靠着织造局的庞大采购量,进一步扩大扬州的桑林种植面积,完成产能跟技术的双重突破。
至于以后招商的手段,陈恒也有三份备案。只是这些东西,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等扬州的秋浦街闯出名声,其他事情都好办的很。
这套方案的设计,陈恒就是把握住两个重点。避苏杭两地的锋芒,发挥扬州地利、人力的优势。只要把这两个因素运用好,秋浦街是完全可以打好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