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配合不仅提高了火力打击的效率和准确性,还极大地增强了部队在战场上的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
经过一柱香时间不停歇的炮击之后,洪一军和洪二军的十七万地面部队开始向着金铃关展开了攻势。
随着炮火的逐渐停歇,冷锋大手一挥,十七万大军如同潮水般向前涌去,一场决定命运的攻城战正式拉开序幕。
金铃关内的数十万蒙古军队,早已经被倾泄而下的炮弹给炸得晕头转向,甚至是很多军营,都已经被炮弹给炸得支离破碎。
在炮火的洗礼之下,蒙古军队损失惨重。
毕竟这个时代的军队在打仗的时候,特别是在金铃关这种军事要塞之中,军队驻扎的程度都比较密集。一颗炮弹落到军营之中,都能够收割掉几十名士兵的性命。
如果运气好的话,造成几百人伤亡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不过,真正能够对蒙古人的军营造成精准打击的,也只有那十几门榴弹炮。
所以蒙古人的军营只是被炸的十分凌乱,直接损失的人数,相对于庞大的基数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再加上蒙古人这边的反应还是比较迅速,在军营经过了第一轮的炮弹轰击之后,就立刻将驻守在军营当中的士兵疏散开来。
虽然这样做也不能够完全避免被炮弹打击的下场,但是总比呆在军营当中要好很多。
损失最大的还是原先驻守在金铃关城墙上的那些军队,以及后来赶去支援的部分人马。
毕竟冷锋的作战计划,是对金铃关北城门一带进行饱和式的炮火打击。主要目的是清理掉北城城墙周围的防守力量,方便他的军队进入金铃关内时没什么抵抗力量。
冷锋明白,要想使自己的军队减少损失,那么就必须在正式进攻之前,清除掉北城门一带所有的防御力量。这样一来,他的军队就可以迅速而安全的进入金铃关内。
至于进入金铃关之后的作战方式,也进行了相应的革新,和这个时代正常的作战思路完全不同。他们并不会立刻冲往金铃关内的核心地带,而是牢牢占据北城门一带的地方。
以北城门的地理优势,反过来对金铃关内的蒙古军队展开攻击,攻守之势就会变换过来。
毕竟以金铃关的地形来看,就属于北城门一带地势最高。占领了北城门,就等于占领了制高点。
这对于冷兵器时代的作战条件来说,这种制高点也拥有巨大的优势。
对于拥有枪支等热武器的军队来说,这种制高点的意义更加重大。毕竟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们可以凭借手中的武器,给对方制造强大的压制力。
哪怕就是蒙古军队的人数再多出一倍来,也无法依靠人数上面的优势,强行将这里给夺回来。
毕竟冷锋这边也有十七万的军队,而且又装备了大量的枪支弹药。不要说蒙古人只有四五十万人的军队了,就是有百万大军,如果强行发动冲击的话,最后很有可能北城门没有夺回来,反而会将百万大军全部葬送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