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溯源之惧 > 第9部分(第2页)

第9部分(第2页)

正为此思虑,忽地看到老者就在眼前,他爱抚着拐杖上的龙头,殷殷地笑着。此时,老者没有任何心念,我却分明知晓了一些事实:心无挂碍,世上便无阻碍;心无烦扰,世上便无侵扰;心无绝望,世上便有希望;心无私欲,世上处处为己;心有人人,世人都是己身;心有自然,化身即成自然。

老者心满意足地抚着龙头,传递心念给我。他说,我们此次追溯之行,旨在让龙隐汲取智慧、超越凡俗。所以,整个过程当中,我要在掌控大体方向的同时,随龙隐的速度而行。我当下意会,假如依我的速度,一念之间我们就可以回到此时此刻了。

老者端起拐杖,拍了一把,倏地不见了踪影。我却穷追不舍,意中疑问道,老者师傅,您是圆满之人,当如如不动。为何还有个人喜好?因何还有喜乐?敢问,您可否还有悲痛?老者再次出现,瞄了我一眼,念道,有喜好是为生动,不因个人喜好而左右他人,是为豁达。有喜乐是为鲜活,不因个人喜乐而无视他人,是为智慧。有悲而无痛是为如如,悲悯于人是为大慈,以痛示人是为小义。

老者的这番心念,我感应得一清二楚,却是似懂非懂。不过我已没有了追问的念头,我相信,在未来的“追溯”过程中,我和龙隐一起会如同收获能量一样,收获更多的智慧。到那个时候,许多貌似艰涩的问题都会无刃而解。想到无刃而解这个词,我不禁傻笑,只觉得获得大智慧之前的自己,竟是如此愚痴和固执。

龙隐一直静静地看着我,此时已有几分难耐,他撅着嘴说,师傅,您一会痴一会笑的,是不是在与谁对话?为什么不带上我?让我从中得到学习?我明知自己不对,自然态度极好,连声说,好,从此之后,时时刻刻带着你,你可得凭借无私无欲的心跟好我。一旦私欲缠身,我可就丢下你不管了。

龙隐行五福礼后乖乖地说,徒儿的私欲就是随同师傅,寻得引渡世人的要领,师傅觉得这样可否行得通?

我微微一笑,心想:这个坏小子,几时少了迂腐的礼数,多了幽默呢?

龙隐也微微一笑,心里偷偷地想:看我师傅清正威严,原来竟也如此可爱。能同师傅一起得当重任,还会有什么私欲呢?您老人家也真是关心而乱。既然这样,为了让您安心,我也要守好自己。否则,您一旦乱了,世界可就惨了。

我盯着龙隐的眼睛,传递心念给他道:你小子,想将我的军?我暂且不理睬你,倘若你真犯糊涂,你的世界就全都糊涂了。到时候,有你好受的。

龙隐嬉笑起来,顽皮地问:“师傅,您是不是想说什么?”

我泰然自若地答道:“是的,我说,我们即刻出发。”

当龙隐趔趔趄趄地跟着我,眨眼间穿越了几度空间,渐渐踏上真正的征途之时,他已私念全无,情致消散,俨然是全福园中,初见时的模样。

龙之所隐(二)

飞抵上次遭遇“混乱之世”能量团的地域时,安静得如同熟睡的婴儿一般的龙隐忽地大嚷起来,他说他感觉到了非常严重的震荡,似乎有两个强大的能量团在搏杀。龙隐喊了半天,见我不理睬他,自觉没趣地嘟哝道,这自然界里,全凭能量说话,有师傅在,哪还轮得到他大呼小叫。

我心想:你这个分不出轻重的孩子,别说你感应到的是很久以前遗留下来的信息,属于过期的新闻,就算真地再次遭遇能量团相搏的情况,也要沉着应对,用智慧导引自己也导引对方。像你这样,在穿越中咋咋呼呼地白白消耗能量,就算你家师傅够肥够壮,也经不起这样的朵颐消费。我要是不及时修理修理你,保不准以后,你会给我惹下什么祸端。

想到这里,我直言相告:龙隐,虽然在尘世间行走和在时空间穿越是一样的,每一思、一念、一言、一行都在不断地消耗,更需要不断地汲取能量,但是两者间存在很大不同。在尘世间行走,除了严重败德的情况,就算消耗了一定的能量,于生命安危也无大碍;在宇宙间穿越,如果消耗了过多的能量,其结果关乎的是整个人类的安危。所以,在穿越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让心情保持平静,尽可能地用念力向我传递信息,以减少能量的损耗。

龙隐倒是乖巧,马上从嘟嘟哝哝改成了意念相传。他兴致勃勃地意念道:师傅,您真是海阔不怕风劲,天高不怕云塞。谁说在尘世间行走,就算消耗了一定的能量,于生命安危也无大碍?世间人能量极低,究其全部也不过是一滴水的模样,少丝毫而差千里,哪个消耗得起?

虽然,这小子被突增的能量冲击得一时间难以平稳,以致脾性都有所变异,但他所说的话字句在理,却也让我内省几分。

不等我对龙隐称道一二,他又兴致勃勃地意念道:师傅,《五福经》中说,修得圆满之人将被凤凰接引到齐天国。您无须凤凰接引就能够在宇宙间飞行穿越,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您是比经书中说的圆满之人还要圆满的人呢?

哎,真是头大。自从七岁入五福院以来,我最怕的一件事就是为了《五福经》中的概念而自我辩证、自我博弈。记得十来岁时,师傅每天督促我潜心诵读《五福经》,并时常出题考我,让我针对经书中的一些概念阐明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有一次,我实在忍无可忍了,端着一大一小两个钵去见师傅。师傅问我何意,我举着钵理直气壮地说,经书中的那些概念,今天是这个小钵,明天就变成了这个大钵。这一刻我刚刚装满了这个小钵,下一刻捧在手里的,却是这个空空如也的大钵。修持呢,只要由心就好,整天在那些概念上纠结,有什么意义呢?

师傅从我的手中接过两个钵,静静地看着我,轻轻地问:如果,小钵始终是空的,你能得到这个大点的钵吗?没错,概念是相对存在的,圆满也是相对存在的。可是,我们能因此而放弃求索和努力,并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已经超脱了追求圆满的相吗?

见我不语,龙隐追问道:师傅,经书中说“圆满者如如”,您不但没有如如不动,反而带着我风风火火地穿越时空。是经书有误,还是您并未圆满?如果您并未圆满,又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如果您已经圆满了,为什么还有个人喜好?为什么还有悲欢?在这茫茫的宇宙中,谁是最大的权威?谁来评判是否圆满?

()免费电子书下载

龙隐这一连串的问题,有曾经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有至今让我如鲠在喉的。世人常言“德师出醒徒”;现在看来,德徒也是可以逼出醒师。我且细细考虑一番,在开解自己的同时,也开解龙隐。

“龙隐,你提的这些问题,为师也没有全解,我就试着解答一下。如果你有不同意见,不妨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我说,“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事实:世间没有任何事物能绝对的恒久不变。经文中提到的‘如如’,自然也是相对的,是相对于世间的种种状况而言的,并且,我们要明白‘如如’有时间的如如,空间的如如,精神的如如,操守的如如。经文中所说的如如,是说断了分别心,消除了彼此念,容融无量,故而无风、故而如如。简而言之,是追求‘五福’的如如,是修持的如如,是一成不变的五福性,并不是了无生气、毫无生机、死寂般的如如。如果,五福法教人修持的结果,是归于死寂,它的存在就违背了自然,我们按照违背自然的‘法’来修持,其结果定然是毁灭。如果,五福们修持的结果是没有喜恶,没有了悲欢,那肯定是不以个人的喜恶而行止,不以个人的喜恶而强加于他人,不以个人的喜恶而悲欢,不以个人的喜恶而引他人悲欢。并有,逐渐将自性归于五福性,与五福性一致,绝不是像木头一样毫无感知,对世事麻木不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