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灵没死而是选择投敌而活下来,在袁术已死的情况下倒也算不得背主,故而当袁涣说起此事的时候,在语气之中并未对他流露出指责之意。
乔琰颔首,示意自己知道这个情况了。
袁术的部将死的死,投的投,更让她庆幸于她在轘辕关做出的支援颍川决定下达得足够快。
或许但凡她来得晚一点,颍川这地方都要保不住了。
“走吧,先回府衙休整,等曹军那边有攻城的动静再说。”
这种带有被动防守意思的话从乔琰的口中说出来,总让人觉得好像在哪里有点奇怪,可或许是因为这位大司马治理并、凉二州和关中的稳健,让袁涣丝毫也没提出质疑地跟了上去。
顶多就是在他们行在回返府衙路上的时候,袁涣小心地看着乔琰沉静的侧脸,问出了那个打从看到乔字旗开始就很是困惑的问题。
她到底是如何以这等速度抵达此地的?
乔琰回问道:“你不会觉得我是从关中出发的吧?”
袁涣还真是这么想的。
她摇了摇头,“说是说的兵贵神速,人到底还是人,哪里能想出现在何处就出现在何处。”
“春夏之交,关中局面还算可控,但各地的蝗灾却该当兴起了,若各地难以应灾,司隶尚有田地可种,便是接应救济之处。”
“我本是勘探弘农郡与河南尹情形的,却没想到会接到这样一个意外的消息。”
袁涣忍不住感慨道:“大司马心中有民。”
相比之下,袁术的结局真是有几分咎由自取的意思。
但逝者已矣,在此时再去计较袁术的行事不妥,已经没有太多的意思。
还是将目标放在城外的情况要紧。
等行到府衙之中,乔琰便将身在此地的袁涣、袁耀和阎象等人,连带着此番随她一道出行的荀彧、徐晃和典韦都给聚集在了一堂。
因有乔琰这个外人在侧,袁耀身为袁术的儿子也还得撑起些场面来,便努力让自己表现得比起先前镇定了几分。
他这会儿又哪里想得起来,在建安元年他前往长安城的时候,还一度在城中发现了袁熙的踪迹,将此事报给了乔琰,这才有了袁熙被乔琰算计之事,也不知当时结果如何,而是满心想着,有这个能主持大局的大司马身在此地,他是不是也有了报仇的机会。
出于这种想法,他看向乔琰的目光中也就包含了几分希冀之色。
可他很快又意识到,虽因乔琰的出现让临颍城中的守军人数增加了千人有余,在对比夏侯惇和纪灵那边人数的时候依然吃亏。
别看曹操在抵达汝南的时候只带着一万五千的作战士卒,随着几日的交战,这个人数绝不只是如此。
袁涣对着乔琰说道:“夏侯元让负责汝南西部的夺城掠地,按照哨骑探报,他手下的人包括了曹操分给他的三千精锐,过平舆往西以来收拢的各地驻兵,大约在四千之数,以及纪灵和其麾下部从两千。”
“九千人……按照临颍的城墙防卫,够拿下这里了。”乔琰的指尖轻叩着桌面。
在她方才与袁涣上城墙去巡视的时候,就已经发觉了这座城池的问题。
这里的确是汝南和颍川二郡的分界线,可绝大多数时候,这里是并不需要进行额外戍守的,毕竟也不是州与州之间的分界,更不是什么单独被设立出来的坚城要塞。
在和平时期这样的情况并没有什么要紧,总归也就只是一个寻常的城镇聚集地而已,可到了战时,这就完全无法阻拦住敌军的来袭。
同在此地的另一位袁术麾下谋士阎象,一面为乔琰的到来而觉欣喜,一面也觉得己方的条件依旧不利。
他有心想问问乔琰的后手,又想起当年讨董时期,奉迎天子在手的主意里,或多或少有他的一份“功劳”,便觉得在乔琰的面前总有几分气短。
还是袁涣留意到了阎象的欲言又止,替他问了出来,“大司马此行骑兵先到,不知步兵还有多少人。”
乔琰微微摇头,“你可以先不必考虑后续的援军,短时间内他们是到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