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资治通鉴纪录片 > 第12部分(第1页)

第12部分(第1页)

《读通鉴论》评论赵高说:“秦之所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戍之徒而寡其妻孤其子者,郡县之民也;而二世之首,欲灭宗室,约楚降而分王关中者,赵高也。故怨在敌国,而敌国或有所不能;怨在百姓,而百姓或有所不忍;狎及小人,而祸必发于小人。故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圣人且难之,况中主以降乎!小人之心,智者弗能测也,刚者弗能制也。料其必不能,而或能之矣;料其必不欲,而或欲之矣。”秦的功绩是灭六国,立郡县,受侵夺的是六国之后,受压迫的是郡县之民。但是,灭了秦帝国香火的,是阉人赵高。王夫之只能在圣人的经典里找答案,“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但我们总觉得似是亦非是。

曾经看过一个报道:有个孩子因偷了家里的钱去玩游戏,后来怕父母知道,索性杀了父母。这也是“料其必不能,而或能之矣;料其必不欲,而或欲之矣”。赵高有些畏惧二世,可能是因为非常喜爱他,他最害怕的也许就是二世对自己的失望,他内心最不能接受的可能就是二世面对面的抱怨和指责。有个故事,说有个人面对大恩人,无以为报,索性一刀砍了恩人。赵高的心理或和这个故事有类似之处?

我始终觉得赵高不是一个简单的坏人,他在二世面前一直保持着忠诚、博识的形象,他无法接受二世看破这一切之后的一切的一切。他杀机一起的刹那,肯定有丰富的心理活动,应该也有斗争和犹豫。以丧心病狂来解释赵高的行为,能说得通,也说不通。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生死一阉人(2)

二世临死之际,有两个细节:第一,他问身边的近侍,如果你们早点儿告诉我,何至于此?近侍的答案堪称经典:“臣不敢言,故得全。使臣早言,皆已诛,安得至今!”最后知道阴谋的总是受害者。第二,二世问,能不能见一下丞相赵高,回答是见不着,二世这时最想做的事,就是盯着赵高的眼睛,一切尽在不言中。二世又接着请求,愿得一郡为王,愿为万户侯,愿和老婆一起做平头老百姓,条件越开越低,答案却只有一个“弗许”。不过最后一个条件在死后满足了:以黔首葬之。

赵高弑(用个专业的词)二世之后,又立子婴为秦王,等于宣布统一的帝国法统更改,继续回到了战国时代。许多事情,退而求其次亦不可得。

子婴究竟是秦始皇的儿子,抑或孙子,没闹清楚,反正是秦始皇的嫡子孙。他在祖业毁灭的最后时刻,把帝国不赦的罪人干掉了。《资治通鉴》卷第九汉纪一(凡二年)◎《资治通鉴》卷第九汉纪一(凡二年)

过秦论

冬,十月,沛公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降,杀之不祥。”乃以属吏。

贾谊论曰: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谊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296~298页

秦帝国猝亡,震惊了当时代的所有人。要知在秦之前,夏、商、周,都是几百年的江山,这种长间距的朝代更替,影响了秦始皇,所以他说起来一世、二世到万世连个磕都不打,也影响了当时代所有的人。强大的帝国眨眼间大厦颓倾,对当时人们的震撼那是相当大。

子婴是秦始皇的儿子也好,孙子也好,最终作为亡国之君走到了历史的前台。他最后成了考察刘邦与项羽政策水平的符号性人物。刘邦讲政策,留下了子婴,项羽不讲政策,杀了子婴。毛泽东熟读史书,深知杀降不祥,因此对国民党俘虏比较优待,他老人家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秦帝国诚如贾谊《过秦论》所言,“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土崩瓦解于瞬间。这种巨变在当时就是社会学热点问题,一直到后世,说起王朝兴衰,天下兴亡,莫不从秦亡说起。开言不说秦二世,说尽兴亡亦枉然。

贾谊的《过秦论》是经典的总结性文字,全篇行云流水,文采极好,最后把主题扣在了“仁谊不施”四个字上面。对不对?对。但是,这个答案也过于“标准”了,套在谁头上都行。

讨论秦帝国的灭亡原因和历史经验教训的文章,相信是汗牛充栋。我这里,只能凭感觉说两条。

从民意基础看,“天下苦秦久矣”,确实是“仁谊不施”。一是政治高压;二是经济上国有重点工程太多,劳民伤财;三是严刑峻法,以暴力为先,人民的私人生活空间不够。注意,从报道看,秦帝国没有出现后世经常出现的苛捐杂税过多、官员腐败等问题。

从施政得失看,没有用意识形态的力量让人心归附,反而焚书坑儒,拒绝和文化精英合作。当时整个社会还不习惯过大一统的生活,巩固人心的工作没有做好。这也是个历史性的任务,交给秦始皇父子完成也确实有些困难,但他们忽略了全民的思想政治工作,这的确是个错误。这个任务到了汉武帝时代才基本完成,大一统意识形态的框架终于构建起来了,以后就只剩逐步完善的装修工程了。

从政权交接看,完全失败,秦始皇没有做好安排,如果接班人选择好了,即便出现前面这些问题也可以拨乱反正,也可以萧规曹随。总之,坚持正确,修正错误,和我党一样,执政经验越来越多,手法就会越来越高明。接班人选错了,不仅好的经验不一定能留下,而且所有的失误都会无限放大。说实话,哪朝哪代不对老百姓严刑峻法?哪个皇帝不搞重点工程,穷奢极欲?变相搞过焚书坑儒的也是屡见史册,也不一定就会一夫发难全面崩溃。

儒家讲究“好人政治”,虽然不符合现代理念,但咱们中国的历史反反复复就是证明了这一点。

黄袍加身岂止在陈桥(1)

沛公西入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府图籍藏之,以此沛公得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沛公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沛公不听。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298~299页

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等,是刘亭长的基本班底。

在中国的文化环境里,陌生人靠规章制度、操作手册一类的东西是组织不成有战斗力的团队的,领袖或者老板要有自己的班底,要有一帮子弟兵,虽然事业做大了,要及时地把人才路线更张为“五湖四海”,但老班底沉在下面仍然是基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