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饭时间,所有人的目光都汇集到了赵飞身上。
赵飞穿着迷彩服,被人这么看着浑身不自在,放下筷子道:“看什么看,没见过帅哥啊?”
林小雅取笑道:“真的好帅~不过是蟋蟀的蟀。”
迷彩服给给林冠儒带来了震撼,同样给林小雅、关小山带来震撼。那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迷彩的魅力。
林冠儒问道:“对了,帅是什么意思?”
林小雅解释道:“就是好看的意思,通常形容男子。他啊~天天臭美,说自己帅,不过真的比以前帅多了。”
“呵呵”
林冠儒开怀一笑。看来女儿真的对赵飞有感觉,自己内心的罪恶感也就没了。
林小雅趁机搂着父亲的胳膊,噘嘴哀求道:“爹~我也要,你也给我做一件好吗,求求你了~我穿上一定很好看。”
“可就一件,这是样品。”
“我不管,我就要!”
林小雅突然撒起了娇来,这叫林冠儒很为难。她不止喜欢赵飞,更喜欢他身那件迷彩服,那种魅力叫人无法阻挡。
女儿难得回家,林冠儒真的不想拒绝,于是道:“那好吧。但有个条件,你得陪父亲一天,跟我去趟工厂。”
这时,赵飞站了起来,道:“小山,吃好了吗,我们该走。别管这疯丫头了。”
“哦,我这就去拿照片。”
关小山迅速起身去皮箱里拿照片,早上他们要去的是报社。
林小雅突然站了起来,道:“你们要去报社,我也去!”
赵飞道:“衣服不要了?难得回家,好好陪陪林叔。”
说完,赵飞和关小山出了门。
抗战时期报社繁多,如《进步日报》、《奋斗日报》、《正义日报》数不胜数,就连新四军都有一家报社。三十年代不像现代媒体如此大发,人们接触外面的世界只有报纸。
在这众多报社中,赵飞选择了《大公报》。
《大公报》成立于1902年,是当时最具公信力的报刊之一。抗日时期汇集的大量精英青年,他们知日,但不亲日,是抗日的主流媒体。也是全国一流的新闻报纸和舆论中心
1938年,《大公报》到达了顶峰时期,即所谓大公报的“新记”时期。张季鸾主持的《大公报》提出“四不主义”: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最为出名。
《大公报》力主抗战,表示“一不投降,二不受辱”。这就是赵选择《大公报》的原因。
赵飞、关小山来到《大公报》在六安的编辑部。这里的记者负责报道安徽战事,属于分社。
进入报社办工处,这里只是一处一百多平米的办公地点。十几名工作人员忙的不可开交,写稿的写稿、看文的看文,还有办公桌前的电话一直都响个不停。
在门口,关小山问道:“队长,这就是报社啊?那他们都是文化人了。”
赵飞回道:“是文化人。小山你记住,世界上有两种人不能得罪:一,是女人;二,是文人。他们的笔能把你写死,黑都能忽悠成白。委员长牛吧,也得敬他们三分。”
“厉害,厉害。笔杆子比上杆子厉害,杀人都不见血的。”
“小子有长进,都学会黑幽默了。”
赵飞笑完,大声喊道:“有人招待吗?”
所有工作人员的目光都转到了门口,吸引他们目光的还是赵飞身上的迷彩服。
这时,一名带眼镜的女人上前,礼貌的问道:“两位先生,请问你们有事吗?”
赵飞道:“找你们主编。”
“主编现在很忙,请问有预约吗?”
关小山拿出两张照片,展示给那女人看,道:“这个算不算预约?”
那女的顿时脸色苍白,捂着嘴朝主编办公室跑去。那两张照片震撼极大,正确桂军士兵被分尸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