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初读水浒传 > 2百障之行下123(第1页)

2百障之行下123(第1页)

李达当李逵以五十两银子(参考折算十万)了结了兄弟情分后,也是不敢再追李逵了,否则李达可能被李逵大概率带了的同伙强人甚至李逵本人翻脸要了性命;而对母亲,李逵既然是远道来接,李达正常判断自然是不会有什么问题,不至于认为李逵没有后续人手接应。庄客们没看到李逵,听李达指示;李达只要迫使李逵离开就行,本来也没有真要捉李逵的想法,目的已经达到,又想不到老娘有危险,拿路多做借口,没有行动。大家各自散去,平白给李达做了一次证见。

综合来看,李达对李逵,不至无情、不是不理解,行为有照顾,但也没有足够深情。毕竟李达选择是直接赶走李逵、话里带着怨气,不愿再作沟通、多担风险、为李逵作仔细策划,因此也对李母之死要负些责任,只是责任算来应该低于李逵和李母自己。以李逵此前行径、离家十年不知状况,李达是普通人里的明白人,其行为基本可以理解,应当算李达对李逵念情程度高于对财主救他远离牢狱之情(不论真心假意,财主对他的行动结果是真的,且李逵离家十年,归家概率难说,这个陷阱一般来看没有太大用处。且这个看起来应该也是明白人的财主允许李达只带十来个空手普通庄客来看,这个财主对李逵也不是一定就有非常大的恶意和算计,有通情理的可能,当然信息过少,不能肯定推断),但可能要低于武家兄弟之情(武松毕竟离家只一年,且没有新的案件、作为都头出现,客观条件好;李逵离家十年,新近又刚连累李达,作为杀人逃犯出现;武松是惦记武大而回,李逵是被人引发对母亲的思念而回)。

李逵前一天通宵喝酒接走路,这一天基本也在急忙乱赶,一时停不下脚步,辛苦非常;背上老娘口头念佛、内心贪欲旺盛,大概渴了一天饿了半天,李达带回来的饭也没吃上,也是饥渴难当。李达认为李逵接应就在附近,然而实际发展不同于李达的想法,阴差阳错,李逵此时孤身一人,反而是带李母进入了危险的境地。

前半夜里,星月光辉,李逵怕有追兵,背着李母上了沂岭。李母渴了一天,瞎眼人在李逵背上也不知道具体时间地点,开口讨水。两人此时都极端困苦难挨。勉强到了岭上。李母提出的喝水需求极其迫切,李逵认为此时首要道理是满足李母喝水的要求,于是只管主要问题,离开李母找水去。虽然儒家原本不讲究孝必定顺,但汉以后,孝里顺依然是很重要的一条。这里有李逵思虑不周详、不能及时应变的责任;李母失明,在李逵背上并不能明确知道所在地方危险,但贪水之时,三次催逼,不问环境、不体谅小儿,李母的责任也是存在的。我倾向此处李母之死,母子二人都有巨大责任。如果从母应知子的责任、明知李逵是贼还要跟随的角度来说,那么李母是欲望盖过了聪慧,其自身问题可能还要更大些。

夜渐深。李逵找到水,过了两三个山脚;身边没有容器,又一股脑地去攀岩弄容器;弄来容器,先洗再端水,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端水回到石边,李母已丧虎口。李逵沿血迹找到虎洞,先杀了小虎;再躲虎洞里,母老虎大概是区别不出老虎血和人血气味区别,安然准备睡觉,被李逵拿腰刀从背后捅破母老虎肚肠;李逵再追出虎洞,拿朴刀冷静地一刀劈了公老虎气管,都是一瞬之间,因势趁便,凭借自己利刃优势、身粗力大,直取要害(理魁)。杀完老虎,李逵压根不想收拾虎尸,判断此时首要事务是去山顶庵里睡觉恢复体力;转天天亮后首要任务才是回来收拾老娘骨殖。这个过程依然满是李逵个人特色的行为风范。李母口中念佛,压不住内心贪欲,被安排死在泗州大圣庙附近的虎穴里,可能有什么喻义,但我对泗州大圣了解不多,解析不出来。

跳到事后,再看李逵叙述此事时梁山的反应。李逵“诉说取娘至沂岭,被虎吃了,因此杀了四虎。又说假李逵剪径被杀一事。众人大笑”。我认为原文应该就是这样。这里应该没有漏写,只是略掉了一句不需要专门交待的“众人无言”。因为这个时候,任何一个别人都说不出话来。不是悲伤得说不出话来,而是没有适合说的话。

说什么?这里面要么是李逵的错,要么是李母的错。一个是百经教训大家都不指望他改的人,本身宋江出发前就有言在先,李逵坚持不听劝,朱贵半路赶上劝告也不听,最后也是因自己性格非弄出事来,说他除了损伤情义,能有什么用处?另一个犯错的是已死的李逵亲人,能说么?一定要说话的话,那么只能是说些安慰的话。可李逵需要安慰么?李逵这个短路脑子自己已经很快调整过了情绪,并没有停留在悲痛中、给大家留下安慰的空间,而是已经直接说到了下一件事情。所以这种情况下,大家最合适的做法,那就是随着李逵述说其他事情的带动,转移李逵的注意力,且图欢乐,忘了这事吧。这才是大家在李逵述说时无话可说,面对李逵这个特殊人员只能采取的兄弟朋友之道。

至于李逵自己如何看待此事,其“理魁”大概是事情已经发生、无法挽回,一切只能向前。对于李母,李逵以自己的方式尽力了,也复仇了,也尽量安葬了,也在墓前哭过了,能做的,也就是这些了。生人长挂死人事,应该不是李逵的作风。至于李达,虽然明白,但却自甘为羊,不需要李逵解救,看来李逵也连累不上他,李逵也不会对兄长再有什么想法。一家三口,失明的聪明人李母归天;不杀的明白人李达长久做工,不见出头日;只执一理、杀戮向人间的凶汉李逵向梁山。三口再无往来。自此之后,天杀星断去世间关联,更加纯粹,算是完全归位。

李逵这一路行来,从内心到外在,处处百障丛生,人人遮目不能明。

李达当李逵以五十两银子(参考折算十万)了结了兄弟情分后,也是不敢再追李逵了,否则李达可能被李逵大概率带了的同伙强人甚至李逵本人翻脸要了性命;而对母亲,李逵既然是远道来接,李达正常判断自然是不会有什么问题,不至于认为李逵没有后续人手接应。庄客们没看到李逵,听李达指示;李达只要迫使李逵离开就行,本来也没有真要捉李逵的想法,目的已经达到,又想不到老娘有危险,拿路多做借口,没有行动。大家各自散去,平白给李达做了一次证见。

综合来看,李达对李逵,不至无情、不是不理解,行为有照顾,但也没有足够深情。毕竟李达选择是直接赶走李逵、话里带着怨气,不愿再作沟通、多担风险、为李逵作仔细策划,因此也对李母之死要负些责任,只是责任算来应该低于李逵和李母自己。以李逵此前行径、离家十年不知状况,李达是普通人里的明白人,其行为基本可以理解,应当算李达对李逵念情程度高于对财主救他远离牢狱之情(不论真心假意,财主对他的行动结果是真的,且李逵离家十年,归家概率难说,这个陷阱一般来看没有太大用处。且这个看起来应该也是明白人的财主允许李达只带十来个空手普通庄客来看,这个财主对李逵也不是一定就有非常大的恶意和算计,有通情理的可能,当然信息过少,不能肯定推断),但可能要低于武家兄弟之情(武松毕竟离家只一年,且没有新的案件、作为都头出现,客观条件好;李逵离家十年,新近又刚连累李达,作为杀人逃犯出现;武松是惦记武大而回,李逵是被人引发对母亲的思念而回)。

李逵前一天通宵喝酒接走路,这一天基本也在急忙乱赶,一时停不下脚步,辛苦非常;背上老娘口头念佛、内心贪欲旺盛,大概渴了一天饿了半天,李达带回来的饭也没吃上,也是饥渴难当。李达认为李逵接应就在附近,然而实际发展不同于李达的想法,阴差阳错,李逵此时孤身一人,反而是带李母进入了危险的境地。

前半夜里,星月光辉,李逵怕有追兵,背着李母上了沂岭。李母渴了一天,瞎眼人在李逵背上也不知道具体时间地点,开口讨水。两人此时都极端困苦难挨。勉强到了岭上。李母提出的喝水需求极其迫切,李逵认为此时首要道理是满足李母喝水的要求,于是只管主要问题,离开李母找水去。虽然儒家原本不讲究孝必定顺,但汉以后,孝里顺依然是很重要的一条。这里有李逵思虑不周详、不能及时应变的责任;李母失明,在李逵背上并不能明确知道所在地方危险,但贪水之时,三次催逼,不问环境、不体谅小儿,李母的责任也是存在的。我倾向此处李母之死,母子二人都有巨大责任。如果从母应知子的责任、明知李逵是贼还要跟随的角度来说,那么李母是欲望盖过了聪慧,其自身问题可能还要更大些。

夜渐深。李逵找到水,过了两三个山脚;身边没有容器,又一股脑地去攀岩弄容器;弄来容器,先洗再端水,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端水回到石边,李母已丧虎口。李逵沿血迹找到虎洞,先杀了小虎;再躲虎洞里,母老虎大概是区别不出老虎血和人血气味区别,安然准备睡觉,被李逵拿腰刀从背后捅破母老虎肚肠;李逵再追出虎洞,拿朴刀冷静地一刀劈了公老虎气管,都是一瞬之间,因势趁便,凭借自己利刃优势、身粗力大,直取要害(理魁)。杀完老虎,李逵压根不想收拾虎尸,判断此时首要事务是去山顶庵里睡觉恢复体力;转天天亮后首要任务才是回来收拾老娘骨殖。这个过程依然满是李逵个人特色的行为风范。李母口中念佛,压不住内心贪欲,被安排死在泗州大圣庙附近的虎穴里,可能有什么喻义,但我对泗州大圣了解不多,解析不出来。

跳到事后,再看李逵叙述此事时梁山的反应。李逵“诉说取娘至沂岭,被虎吃了,因此杀了四虎。又说假李逵剪径被杀一事。众人大笑”。我认为原文应该就是这样。这里应该没有漏写,只是略掉了一句不需要专门交待的“众人无言”。因为这个时候,任何一个别人都说不出话来。不是悲伤得说不出话来,而是没有适合说的话。

说什么?这里面要么是李逵的错,要么是李母的错。一个是百经教训大家都不指望他改的人,本身宋江出发前就有言在先,李逵坚持不听劝,朱贵半路赶上劝告也不听,最后也是因自己性格非弄出事来,说他除了损伤情义,能有什么用处?另一个犯错的是已死的李逵亲人,能说么?一定要说话的话,那么只能是说些安慰的话。可李逵需要安慰么?李逵这个短路脑子自己已经很快调整过了情绪,并没有停留在悲痛中、给大家留下安慰的空间,而是已经直接说到了下一件事情。所以这种情况下,大家最合适的做法,那就是随着李逵述说其他事情的带动,转移李逵的注意力,且图欢乐,忘了这事吧。这才是大家在李逵述说时无话可说,面对李逵这个特殊人员只能采取的兄弟朋友之道。

至于李逵自己如何看待此事,其“理魁”大概是事情已经发生、无法挽回,一切只能向前。对于李母,李逵以自己的方式尽力了,也复仇了,也尽量安葬了,也在墓前哭过了,能做的,也就是这些了。生人长挂死人事,应该不是李逵的作风。至于李达,虽然明白,但却自甘为羊,不需要李逵解救,看来李逵也连累不上他,李逵也不会对兄长再有什么想法。一家三口,失明的聪明人李母归天;不杀的明白人李达长久做工,不见出头日;只执一理、杀戮向人间的凶汉李逵向梁山。三口再无往来。自此之后,天杀星断去世间关联,更加纯粹,算是完全归位。

李逵这一路行来,从内心到外在,处处百障丛生,人人遮目不能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