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进入水浒世界的 > 4可怜天下父母心(第1页)

4可怜天下父母心(第1页)

王进天黑时分敲响史家庄大门。大概庄里已经安歇下了,因此敲门后等了多时。

庄客问来意。王进的答复非常周全。交待自身情况、借宿理由、离去时间、主动承诺缴纳住宿费用、请求留宿。与王进相比,后续如鲁达等人,则更显粗豪,没有多少在一句话内把事情交待如此周全的;甚至鲁达上刘家庄去,表现的颇不把住宿费用当回事。各人的话里,都能显出各人的性格。

庄客明白了事由,需要正常问过太公。王进礼数周全:“大哥方便”。庄客进去有一阵子,可能史太公也有些琢磨不定,但还是选择了留宿王进母子。

庄客请进。直到此时王进母亲都在马上,大概是防备突发状况。眼下要进史家庄了,王进母亲下马表示尊敬。安排好马匹,王进来见史太公。

六旬以上的史太公表现的体贴、客气。王进对史太公的回答,再次重申缴纳住宿费用的承诺;补充了一些详细的假信息。史太公克己待人,既是陪伴,也是观察。王进母子用餐后,史太公亲自带到客房。全程没有情况,才回去安歇。史太公的观察和谨慎,既最大限度做到了防备,又不造成被观察者的反感,甚至带来亲切的感受。但整个过程,史进并没有参与,没有在场学习、接触。作为一个将继承家业的年迈老人的独子,其实是不应该的。

入庄时说过次日离去的王进母子并未如约离开,史太公发现异常,亲自观察、亲切过问,避免出现问题。发现是王进母亲发病,史太公提供医药服务(这里可能伏史进母亲死因,不过并不必然、也对事理无影响)。

经过一段时日,王进母亲病愈,准备离去。在离开前,王进看到史家庄内“一个后生脱膊着,刺着一身青龙,银盘也似一个面皮”在那里使棒,王进“不觉失口”做出点评。这里,我总感觉这个失口带着有意的成分,“不觉”二字甚至整个四个字搞不好都是后人添的。史家庄是个农庄;有个后生刺绣很好,面色皎白,说明享受的资源较为充分、不怎么下地干活;能学武学到一定程度,需要相当的资源。这样一个农庄里有一个不用干活、享受资源、拿资源发展自己兴趣的年轻人,那大概率会和史太公有一些关系。既然史太公待王进很好、王进有意回报,那眼前的事就有较大可能是个回报的机会。只是不能确认。这种事情又不好主动赶上去说,说了对方也不见得真心接受,因此王进稍作试探、投石问路以获取更多信息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所以这个行为,不见得是“不觉失口”。

史进理解偏激、行动冒失:“敢来笑话我的本事”、“你敢和我较一棒么”,心气不沉,完全没有史太公的半点能耐和气度。史太公约束史进,无视史进一副小孩委屈的模样,把握事情发展的关键,有尺度的询问:“客人莫不会使枪棒”。王进虽然客气,但此时也需要展现一定的自信“颇晓得些”,但需要先确认后续行动的价值,以免浪费:“敢问长上,这后生是宅上何人”。

王进确认了史进身份后,提出自己的想法。史太公“恁地时,十分好”、“便教那后生来拜师父”,很合乎史太公的行为方式和判断能力。目前王进已在庄上呆了七天,史太公能够判断王进是个见过世面、内心非常强大而外在十分谦逊、有尺度的人。这样的人在看过史进的武艺后,有信心提出“点拨他端正”,首先基本是信得过、大概很有价值的;其次就算效果有限,对方表示了好意、史进又已经走在这条路上了,至少也能增加见闻,对孩子有好处,怎么也不至于拒绝。既然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以史太公的行为风格,自然应该先表现出自己最大的诚意,所以就是“便教那后生来拜师父”,而不会再先考较,显得信不过人。

但史进则完全观察不到、不能理解,因此“那里肯拜,心中越怒”,觉得对方平白无故挑衅自己、并占自己便宜,要求较量后再说。王进自己有信心,目前的情况也确实需要折服史进、展现自己能力,因此“若是不当村时,较量一棒耍子”——你要是不嫌我没见过世面的话,较量一下玩玩。史进很急,马上下场,但王进还没有得到史太公许可——史进的话在王进眼里是完全不能做主的,能做主的只有史太公,所以“只是笑,不肯动手”。在史太公许可、表示自负后果后,条件周全,王进下场。

史进“拿条棒滚将入来,径奔王进”,年轻人心气强,先来正面的;“王进托地拖了棒便走”,不和史进硬碰;史进追赶;“王进回身,把棒望空地里劈将下来”,借势发力、蓄势而来,不论自己力气强不强,行为是借势而不是纯粹拼自己力气,这是成熟行事方式几乎必然的惯用做法,没哪个成熟、而又有一定可借力空间的上位者还只凭自己身体力气去硬拼的;“那后生见棒劈来,用棒来隔”,年轻人过度自信,迷信自身条件,要硬抗拼力气;“王进却不打下来,将棒一掣,却望后生怀里直搠将来”,因为前一棒是借势来的,史进要硬隔,肯定用力过度,变招必然变慢,容易出破绽,此时王进顺手掣棒、圆滑变招,史进跟不上——随后一招奏效。

整个过程,王进是在挑着史进心理节奏打;行动借势、让对方过度用力、再通过变招抓对方无法发力的地方,用很小的力量达到自己想要的任何效果。而史进则完全表现出年轻人心性,碰到对手,想硬碰硬测量自身力量招法——当然体力、力量处于相对巅峰状态,这本来也是年轻人优势所在。这种打法思路,在我所知的范围内,任何时代、任何环境都普遍存在。社会上前辈对付新人时,借势欺人是很常见的套路方式。想破解的关键在于先搞明白哪些行为是借势而发,同样要借势去应对,而不宜以个人力量去对抗势力潮流。不过实际上年轻人通常经验见识不足,只知道这个道理,实际操作中依然很难破解。

王进打出了效果,抢先放下武器、示好,这是锁定胜局且转入为人处事环节。史进愿赌服输,但可能过度贬低自己、连带着对以前的师父们有所不敬、且说话并不漂亮——这种时候说漂亮话,关键在于抬高对方,甚至可以通过抬高自己来抬高对方,类似于“我枉自经了许多师家,打遍过往英雄,也未遇着几个敌手,原来不值尊驾半分”;而不宜贬低自己、更不该表现出“没奈何”的态度。不过王进不在意这些,答应的同时声明了自己将以此完成报恩。

对孩子能够在他自己选择道路上再前进一步的事情,史太公很高兴、高规格杀羊款待,并在私宴上很有分寸的点出,自己看到了王进身份问题。王进基于当前环境、相处人员判断、已承受的恩典,按太公的要求表明了真实身份、交待了实际缘由。并点出史进学的不是有效的打法——其实有可能是练法和演法。太公接受王进的身份,以行动表示——让史进再拜师父。

在史太公后续的介绍、表态中,可以看到,这时的少华山还没有强盗;史进“不务农业”——不务农、不务家业地学武,并不是应需求而学、只是凭自己的兴趣任性。在这些话里,也能感受到史太公的无奈和对孩子的爱护;甚至于近乎溺爱“只得随他性子”——当然,这时的史进确实劝不住,逼急了还可能甩下家业出走。以史太公的为人和办事能力、华阴县辖下任里正职务的经历,不可能判断不出史进行事上的幼稚及其影响;但即使自己年过六旬,却依然自己觉得能为史进撑住史家庄事务一段时间,还在帮助孩儿在他自己想要的道路上发展。终究后来天塌地陷,进入动乱的时代,史太公让史进学得的武艺,在史进败光家业的情况下,也终于还是给了史进立身的根本。

史进学艺半年有成,王进准备离去。“在此虽好,只是不了”——在这里条件很舒适、优厚,但不是个长久之计、不是个立根发展的法子、不能作为自己立身之本。

这里王进的想法也透着全书的基本价值观:不是当前“好”就是好的。受儒家价值观的影响,当世的男性们,依然追求有结论、有归处,安身、立命,又或者说立身、立德、立言、立行。哪怕当前不“好”,也更倾向于要有个结论、要“了”。因当前待遇优厚就得过且过的做法,在当时社会价值观中,算是鼠目寸光,是为有志气的男性所不耻的。从这里,其实可以稍微看到些梁山后续走向的社会背景缘由。

史进称王进为师父,王进即将离去称史进做“贤弟”,不自负师父身份。王进离去后,史进依然抓紧时间磨炼武艺;半年后,史太公离世。史进尽孝、场面宏大。史太公死后,史进依然不懂世事,史家庄没人经营家业,而史进还在凭着自己兴趣演武——不过也传扬出了一定名声。年轻人史进并未意识到史太公对史家庄和他意味着多少,因为他确实完全不懂,也任性地不在意去懂。只不过世事不由人愿。在失去了史太公这根稳妥处事的支柱后,史家庄衰败动乱的年代终于逐渐到来。

这里进入了王进第二年。

王进天黑时分敲响史家庄大门。大概庄里已经安歇下了,因此敲门后等了多时。

庄客问来意。王进的答复非常周全。交待自身情况、借宿理由、离去时间、主动承诺缴纳住宿费用、请求留宿。与王进相比,后续如鲁达等人,则更显粗豪,没有多少在一句话内把事情交待如此周全的;甚至鲁达上刘家庄去,表现的颇不把住宿费用当回事。各人的话里,都能显出各人的性格。

庄客明白了事由,需要正常问过太公。王进礼数周全:“大哥方便”。庄客进去有一阵子,可能史太公也有些琢磨不定,但还是选择了留宿王进母子。

庄客请进。直到此时王进母亲都在马上,大概是防备突发状况。眼下要进史家庄了,王进母亲下马表示尊敬。安排好马匹,王进来见史太公。

六旬以上的史太公表现的体贴、客气。王进对史太公的回答,再次重申缴纳住宿费用的承诺;补充了一些详细的假信息。史太公克己待人,既是陪伴,也是观察。王进母子用餐后,史太公亲自带到客房。全程没有情况,才回去安歇。史太公的观察和谨慎,既最大限度做到了防备,又不造成被观察者的反感,甚至带来亲切的感受。但整个过程,史进并没有参与,没有在场学习、接触。作为一个将继承家业的年迈老人的独子,其实是不应该的。

入庄时说过次日离去的王进母子并未如约离开,史太公发现异常,亲自观察、亲切过问,避免出现问题。发现是王进母亲发病,史太公提供医药服务(这里可能伏史进母亲死因,不过并不必然、也对事理无影响)。

经过一段时日,王进母亲病愈,准备离去。在离开前,王进看到史家庄内“一个后生脱膊着,刺着一身青龙,银盘也似一个面皮”在那里使棒,王进“不觉失口”做出点评。这里,我总感觉这个失口带着有意的成分,“不觉”二字甚至整个四个字搞不好都是后人添的。史家庄是个农庄;有个后生刺绣很好,面色皎白,说明享受的资源较为充分、不怎么下地干活;能学武学到一定程度,需要相当的资源。这样一个农庄里有一个不用干活、享受资源、拿资源发展自己兴趣的年轻人,那大概率会和史太公有一些关系。既然史太公待王进很好、王进有意回报,那眼前的事就有较大可能是个回报的机会。只是不能确认。这种事情又不好主动赶上去说,说了对方也不见得真心接受,因此王进稍作试探、投石问路以获取更多信息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所以这个行为,不见得是“不觉失口”。

史进理解偏激、行动冒失:“敢来笑话我的本事”、“你敢和我较一棒么”,心气不沉,完全没有史太公的半点能耐和气度。史太公约束史进,无视史进一副小孩委屈的模样,把握事情发展的关键,有尺度的询问:“客人莫不会使枪棒”。王进虽然客气,但此时也需要展现一定的自信“颇晓得些”,但需要先确认后续行动的价值,以免浪费:“敢问长上,这后生是宅上何人”。

王进确认了史进身份后,提出自己的想法。史太公“恁地时,十分好”、“便教那后生来拜师父”,很合乎史太公的行为方式和判断能力。目前王进已在庄上呆了七天,史太公能够判断王进是个见过世面、内心非常强大而外在十分谦逊、有尺度的人。这样的人在看过史进的武艺后,有信心提出“点拨他端正”,首先基本是信得过、大概很有价值的;其次就算效果有限,对方表示了好意、史进又已经走在这条路上了,至少也能增加见闻,对孩子有好处,怎么也不至于拒绝。既然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以史太公的行为风格,自然应该先表现出自己最大的诚意,所以就是“便教那后生来拜师父”,而不会再先考较,显得信不过人。

但史进则完全观察不到、不能理解,因此“那里肯拜,心中越怒”,觉得对方平白无故挑衅自己、并占自己便宜,要求较量后再说。王进自己有信心,目前的情况也确实需要折服史进、展现自己能力,因此“若是不当村时,较量一棒耍子”——你要是不嫌我没见过世面的话,较量一下玩玩。史进很急,马上下场,但王进还没有得到史太公许可——史进的话在王进眼里是完全不能做主的,能做主的只有史太公,所以“只是笑,不肯动手”。在史太公许可、表示自负后果后,条件周全,王进下场。

史进“拿条棒滚将入来,径奔王进”,年轻人心气强,先来正面的;“王进托地拖了棒便走”,不和史进硬碰;史进追赶;“王进回身,把棒望空地里劈将下来”,借势发力、蓄势而来,不论自己力气强不强,行为是借势而不是纯粹拼自己力气,这是成熟行事方式几乎必然的惯用做法,没哪个成熟、而又有一定可借力空间的上位者还只凭自己身体力气去硬拼的;“那后生见棒劈来,用棒来隔”,年轻人过度自信,迷信自身条件,要硬抗拼力气;“王进却不打下来,将棒一掣,却望后生怀里直搠将来”,因为前一棒是借势来的,史进要硬隔,肯定用力过度,变招必然变慢,容易出破绽,此时王进顺手掣棒、圆滑变招,史进跟不上——随后一招奏效。

整个过程,王进是在挑着史进心理节奏打;行动借势、让对方过度用力、再通过变招抓对方无法发力的地方,用很小的力量达到自己想要的任何效果。而史进则完全表现出年轻人心性,碰到对手,想硬碰硬测量自身力量招法——当然体力、力量处于相对巅峰状态,这本来也是年轻人优势所在。这种打法思路,在我所知的范围内,任何时代、任何环境都普遍存在。社会上前辈对付新人时,借势欺人是很常见的套路方式。想破解的关键在于先搞明白哪些行为是借势而发,同样要借势去应对,而不宜以个人力量去对抗势力潮流。不过实际上年轻人通常经验见识不足,只知道这个道理,实际操作中依然很难破解。

王进打出了效果,抢先放下武器、示好,这是锁定胜局且转入为人处事环节。史进愿赌服输,但可能过度贬低自己、连带着对以前的师父们有所不敬、且说话并不漂亮——这种时候说漂亮话,关键在于抬高对方,甚至可以通过抬高自己来抬高对方,类似于“我枉自经了许多师家,打遍过往英雄,也未遇着几个敌手,原来不值尊驾半分”;而不宜贬低自己、更不该表现出“没奈何”的态度。不过王进不在意这些,答应的同时声明了自己将以此完成报恩。

对孩子能够在他自己选择道路上再前进一步的事情,史太公很高兴、高规格杀羊款待,并在私宴上很有分寸的点出,自己看到了王进身份问题。王进基于当前环境、相处人员判断、已承受的恩典,按太公的要求表明了真实身份、交待了实际缘由。并点出史进学的不是有效的打法——其实有可能是练法和演法。太公接受王进的身份,以行动表示——让史进再拜师父。

在史太公后续的介绍、表态中,可以看到,这时的少华山还没有强盗;史进“不务农业”——不务农、不务家业地学武,并不是应需求而学、只是凭自己的兴趣任性。在这些话里,也能感受到史太公的无奈和对孩子的爱护;甚至于近乎溺爱“只得随他性子”——当然,这时的史进确实劝不住,逼急了还可能甩下家业出走。以史太公的为人和办事能力、华阴县辖下任里正职务的经历,不可能判断不出史进行事上的幼稚及其影响;但即使自己年过六旬,却依然自己觉得能为史进撑住史家庄事务一段时间,还在帮助孩儿在他自己想要的道路上发展。终究后来天塌地陷,进入动乱的时代,史太公让史进学得的武艺,在史进败光家业的情况下,也终于还是给了史进立身的根本。

史进学艺半年有成,王进准备离去。“在此虽好,只是不了”——在这里条件很舒适、优厚,但不是个长久之计、不是个立根发展的法子、不能作为自己立身之本。

这里王进的想法也透着全书的基本价值观:不是当前“好”就是好的。受儒家价值观的影响,当世的男性们,依然追求有结论、有归处,安身、立命,又或者说立身、立德、立言、立行。哪怕当前不“好”,也更倾向于要有个结论、要“了”。因当前待遇优厚就得过且过的做法,在当时社会价值观中,算是鼠目寸光,是为有志气的男性所不耻的。从这里,其实可以稍微看到些梁山后续走向的社会背景缘由。

史进称王进为师父,王进即将离去称史进做“贤弟”,不自负师父身份。王进离去后,史进依然抓紧时间磨炼武艺;半年后,史太公离世。史进尽孝、场面宏大。史太公死后,史进依然不懂世事,史家庄没人经营家业,而史进还在凭着自己兴趣演武——不过也传扬出了一定名声。年轻人史进并未意识到史太公对史家庄和他意味着多少,因为他确实完全不懂,也任性地不在意去懂。只不过世事不由人愿。在失去了史太公这根稳妥处事的支柱后,史家庄衰败动乱的年代终于逐渐到来。

这里进入了王进第二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