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从会战结果来看,罗耀武终于扭转了局面,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即便只是非常有限的主动权。
打到这个时候,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部队不到二十个师团,其中只有十多个师团具有较为完备的战斗力,而且只有四个是主力师团,其他都是二线步兵部队。与之相比,美军的战斗部队也有十多个师,且至少有四个主力师。即便是二线的国民警卫队,战斗力也要比日军强得多。
也就是说,美军成了东北战场上的主力。
如此一来,该怎么打,就得听帕特里奇的了。
大概是羞愧难当,福田康夫在会战结束当天就在自己的房间里切腹,结果被警卫人员发现,没能死成,只是也无法继续指挥日军作战了。
因为日军没了主帅,所以帕特里奇再次兼任前线总指挥,订下了进攻华北的战略。
实际上,帕特里奇此时已经预料到,中**队遇到了大麻烦:缺乏粮食!
因为康平与彰武沦陷,就算还能经内蒙进入吉林与黑龙江,但是彰武直通内蒙通辽,所以中**队很难获取吉林与黑龙江两省的夏粮与秋粮,不然罗耀武也不会在会战后期,出动那么多兵力抢掠美日联军的物资。
更重要的是,会战结束前,罗耀武就下令在吉林与黑龙江清野。
也就是说,他主动放弃了那边的夏粮与秋粮,免得时刻惦记着,影响作战决策。
虽然中**民从美日联军这里抢走的军粮并不少,帕特里奇得到的数据是,至少有四十万吨面粉与三十五万吨大米,还有二十多万吨罐头等食物,基本上把美日联军囤积在前线的军粮洗劫一空,让帕特里奇不得不抓紧时间往前线送粮,但是这点粮食,也就够中**队坚持几个月而已。
如果已经在中国大后方蔓延的饥荒发展到东北前线,情况将更加糟糕。
也就是说,只要能够再接再厉,在冬天到来之前打过锦州,就有机会在来年春天之前翻过山海关,攻入华北平原。
从时间上看,美日联军可以从容不迫的组织起下一轮进攻。
当然,前提是得让主力部队恢复战斗力,并且尽快增派作战部队。在此期间,还得在东南方向上好好打一仗,让中国当局不得不把至关重要的作战物资送往东南战场,使得罗耀武指挥的东北军无法迅速恢复战斗力。
只要把这几件事做好了,接下来的战斗就好打得多了。
可以说,在战略上,帕特里奇的判断非常准确。
问题是,罗耀武也压根没有想过后方援助,不然也不会在高层会议上与负责内政的管元山吹胡子瞪眼。
回到东北前线,罗耀武就打算自食其力。
帕特里奇想玩釜底抽薪这一招,恐怕找错了地方。
''
第一百二十三章 东南战事
彰武会战后,交战双方均疲惫不堪,东北战事暂时停歇。
虽然在这场会战中,美军的损失不算太大,各主力师的伤亡也不是很严重,仍然有继续打下去的能力,但是日军伤亡惨重,剩下的十多个师团以二线步兵部队为主,无法担负起控制占领区、保护后勤线等重任。
受此影响,就算帕特里奇主张的南下战略得到认同,美日联军也无法立即南下。
进入六月份,帕特里奇把目光转向了东南战场。
五月初,美日联军就沿着三四一省道攻入南京溧水县,随后花了十来天攻打南面的高淳县。与此同时,另外一股美军攻入安徽境内,在宣城市渡过水阳江,一路继续向西推进,攻打南陵与铜陵市,一路北上进攻芜湖市。
打到五月底,随着芜湖市与铜陵市沦陷,王虞珉指挥的华中军团退守池州市与长江北岸的巢湖市,美台联军实现了对南京的战略迂回。
出于防御上的考虑,陈必时在五月下旬派军进驻马鞍山市,控制了南京的南大门。
如此一来,到六月初,美台联军有两种战略选择。一是北上强攻南京,二是渡过长江完成对南京的战略包围。
北上攻打南京,最大的问题就是陈必时在这边的严密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