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说:“我对向东同志没有任何偏见,但是,我认为,让他负责这项工作不合适。”
李向东心跳了跳,预感到,又一场争斗将由他而起。
果然,市长很敏感,“嗖”一声站起来,问:“为什么不合适?”
市委书记点中了市长的穴。如果,他只是指出市长的不足,甚至于批评市长,市长或许还能忍耐,但他偏偏点了他李向东的名字,市长就会认为,市委书记在挑衅,他一整夜的蹩屈就会爆发。
市委书记说:“你们现在谁负责城建工作?”
市长说:“我负责。”
市委书记笑了笑说:“据我所知,应该是向东负责。”
市长说:“他只是协助我负责。”
第十九章 台风过后(4)
市委书记说:“这不是一样吗?”
市长说:“不一样,别的工作都有副市长负责,城建这一块,由我直接负责。”
市委书记说:“你是市长,你负责市政府全面工作,城建的工作就交由向东同志具体处理。”
他改变了他的说法,加重了“处理”两字,避开了市长为他向东的拦护。
他继续说:“向东同志具体处理城建工作中,城市里一幢楼房非正常倒塌,他多多少少负有责任。”
市长说:“我发现你这几天,总是主次混淆,张冠李戴。在市委常委、市长联席会议上,你主次混淆,张冠李戴。现在,你又主次混淆,张冠李戴。这幢宿舍楼不属于城建项目,不是市财政拨款,不属于公用设施,它是某一个单位的建筑,应该由它主管单位负责。所以,我认为让向东同志负责追查这事完全合适。”
市委书记说:“这是你的理解。我的理解是,凡是城市里的建筑,都属于城建范畴。城市里建一幢楼房你能说他不是城市建设吗?所以,我说,没有直接责任,也有领导责任。这幢楼房不是豆腐渣工程吗?不是要追查下去吗?那么,凡是与这事有关人员都应该回避。”
市长说:“你为什么总针对向东同志?”
市委书记说:“你要清楚,我这是对事不对人!”
市长说:“请你不要干涉市政府的工作。”
市委书记毫不相让,说:“你要记住,市政府是在市委领导下开展工作的。”
两人对视着。在场其他人鸦雀无声,即使眼光也收敛了,不敢四处张望。谁知道,在这种场合,一个不经意的眼光会引起什么误会呢?会导致什么样的不利于自己的后果呢?
市长脸色发青,市委书记满脸涨红。
李向东意识到,市委书记已掌握了主动权。
在这种针锋相对中,一把手掌握主动权是极容易的事,除非这一把手软弱无力。市委书记是硬汉。尽管,市长也是硬汉,但是,硬碰硬之间,就充分显示出了权力的强撼。
市委书记说,我决定,市纪委立即介入。整个事件的调查工作,由市纪委具体负责。
市委书记说,在整个事件的调查中,不管涉及到什么人,不管他的官有多大,不管他有什么背景,就是查到我的身上,也绝不姑息,一查到底。
市委书记往处走,没走出门,回过头对王秘书,也让在坐各位听到。他说:“你马上通知市纪委立即开展工作,直接向我负责。”
市长举起手里的杯,狠狠砸在地上。
“咣当”一声。
市委书记若无其事,昂然阔步走出会议室。
大家还是鸦雀无声。谁都坐着不动,他们知道,市长已在这个事件中失去了发言权,但他们又不能有所表露。他们在等,等市长离场,等市纪委介入。
楼塌事件很快水落石出。从省城机场抓回来的承建商供认贿赂了粮食局局长,偷梁换柱使用了型号不足的钢筋和水泥。有人说,市纪委介入就是不一样。有人说,市纪委走的还是市长的路子。只是市长的处理方法是先拿到证据,市纪委再介入,这似乎更符合程序。
事情的处理方法有很多种多样,孰是孰非,谁也不说清?
然而,市里一、二把手在这样的场合,这样的层面,进行了这么激烈的针锋相对,产生了极坏的影响。在塌楼事件还没查清之前,地级市委调查组对争吵事件进行了调查。李向东便成了调查的重点对象。所以,调查组组长亲自向他了解情况。
那组长问:“你就是李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