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读水浒传感 > 2清风在75(第1页)

2清风在75(第1页)

清风山离青州约百里路程,而清风寨离清风山只一站地,短则十里,长也不会过二十五里。用不了多久,宋江到了清风寨。清风寨是青州去往外部三座恶山(不是二龙山、桃花山、清风山,这三山应算在青州内)的三岔路口所在,直接护卫着三五千人家。处在这个前线节点上,花荣作为原本的唯一知寨,其军事威慑力显而易见。

清风寨衙门位于镇市的中心,花荣和刘知寨分住衙门两头。宋江直接找到花荣门口,花荣出来拖着宋江就拜,礼节居先,表现得极为尊敬。宋江无需还礼。

花荣“喝叫”军汉接了宋江随身物品,平日里严肃的军事管理声势犹存;扶宋江到正厅上,仿佛以子待父一般;请宋江在中间凉床坐后,又拜四拜,再起身回话。我对宋元礼节没有了解,这套礼节,感觉正常应该是用在长辈身上吧?正常的即便是兄长,这个礼节按最严格的儒家来要求,是否也高了?

宋江表现与对其他相交的好汉不同,对花荣连续的尊敬表示、后面说完又拜的礼节,并没有丝毫回礼,只是扶住,说“贤弟休只顾进礼”、“请坐了,听在下告诉”。这也就是说,宋江平常状态下是受得住花荣这么重的礼节、是非常自然的。用“在下”二字两人都不觉得不妥,说明宋江应该是没有亲戚长辈身份,那只能是宋江曾对花荣有极大恩典,才能让极其注意尊敬他人的宋江安安稳稳地受这么多礼。

宋江发话后,花荣立刻就听从吩咐,还是“斜坐着”,完全是对尊长的态度。我们无法知道五六年前宋江和花荣之间发生过什么,只能从目前的表现看出二人的结果。

花荣拜四拜起身之后的陈述,先表达了念想;“兄长杀了一个泼烟花”,在花荣来看,宋江的位置太重,花荣还没从宋江那了解的具体情况,既然是宋江杀的,那就只轻蔑给个“泼烟花”的评价——从这来看,花荣还略显轻佻、未足够稳重;宋江被捕,花荣必然知道宋江本事,但依然挂心“小弟闻得,如坐针毡,连连写了……”。宋江和花荣详细说明了系列事情,说到清风山燕顺为止,花荣完整听完后发言、宋江客气回复,都算正常。花荣随即将宋江从说正事的地方请到代表家庭的后堂,让妻子妹子来拜过宋江,安排较正式的筵席招待。

筵宴上,宋江提及救了刘高妻子一事。花荣情绪受到明显影响,“皱了双眉”说话。

前面严守儒家礼节的花荣对宋江解释,清风寨是青州一个重要军事节点,原本自己把守,青州还比较安定;自从刘高这个“穷酸饿醋”“滥污贼禽兽”也来任知寨,且以文御武成了正职,搞得目前盗匪势力已对青州产生了明显影响。花荣指控刘高没能力,干的事情也是对这附近本来就不多的“上户”诈骗、胡用司法武器、干各种坏事,以致于花荣和刘高怄气、杀了刘高的心思都有。花荣又指控刘高妻子,是刘高身后的怂恿者,“调拨”刘高去做害人贪钱的事。

宋江听后,一方面花荣本身是当事人,不能尽信其话语的客观性(但以言行都严守儒家礼节的角度来看,花荣话语可信度应该是非常高的),另一方面这也不是花荣能改变的了的事情。既然花荣改变不了情况,宋江对花荣的建议就是心胸尽量宽广些,不管刘高怎么样的错,处理上“你可隐恶而扬善”:当刘高做坏事时,你帮着往轻处处理一些;当刘高做好事时,帮着推动一把;不要把眼光都只放在冤仇上。这里这个隐和扬应该不是隐瞒和宣扬的意思,以宋江和花荣的为人、儒家风范的感受、宋江建议的实用价值考虑,我认为隐宜理解为淡化、不明显化;扬宜理解为举起、抬高或明显化更为恰当。花荣受教“兄长见得极明”,准备改天公事上见的时候和刘高顺便说一声。宋江认可这一行为能彰显得花荣的好。

不知道花荣是见了刘高又怄气不想提起了,还是花荣提了,但刘高完全不听,又或者是别的什么情况。花荣此时的这个准备在后续没有引起任何波澜。花荣自己依然忙公务,让手下人陪着宋江周边晃荡。花荣为人学得是个小宋江,把充裕的日用钱给人,让陪宋江,并不和宋江说;宋江则是完全本色,见到别人要掏钱,必须自己掏了,也不和花荣说。有这两冤大头在,夹在中间的军士就成了花荣给放假,两边大佬请着吃饭逛街,还额外给一份不会太少的日用钱。这谁不乐意去!大概是为免不公平、有亲有疏,花荣轮着安排身边的军士;于是宋江在寨里的受欢迎度急剧攀升。

那时应该没什么春节一说,元宵才是众人欢庆的大节日。一个多月后,王进第六年元宵,宋江在花荣处看花灯。正月早晨九点到十一点前后,花荣去官衙里组织数百军士,准备元宵夜的市集治安;又安排一批人,去寨边缘加强看守,做好盗匪防范;安排完了,是下午一点到三点,花荣请宋江吃点心。宋江告知花荣准备晚上去看花灯;花荣答复自己晚上需要值守公务,不能陪同,安排亲随三两个人陪宋江去看灯,自己办公完毕后再组织家宴,等宋江看灯回来后一起庆祝节日。宋江认可花荣的安排。

在清风寨的安定日子里,我们看到宋江和花荣的相处方式,这是全书里为数不多的一股徐徐清风。

我对儒家了解有限,但二人的相交方式,我怀疑是按当时儒家最严格的兄弟典范来写的。兄友爱而弟恭敬;兄长心胸开阔、弟弟遵从教诲。在宋江说完自己在清风山的经历后,花荣也压根没对清风山动什么利用宋江的龌龊想法。在花荣的心中,道义大过剿灭清风山的功劳。花荣仿佛一个小一号的宋江。宋清和宋江是亲兄弟,相处日久,更像一个默契的助手、无需宋江教诲、自成套路;而花荣则真如宋江教诲出的亲弟。执礼、轻财、敬业,不需要宋江说一丝一毫,行动宛如宋江指教过的一般,心念相同、理念全合。哪怕自己遇到的不平事,宋江一发言,花荣也是听得服服帖帖。在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花荣在如此尊敬宋江的情况下也是以治安为先,没有徇私、甩脱公务来陪伴宋江;宋江那句“最好”,两人共识跃然而出,发自内心的相互认可衬托得宋江至公至明。二人的熟稔心照不宣,服务公义事业大于一切的理念油然纸上。两人的自控、热心、牺牲,儒家的治世理想,仿佛都在这一句话里。两人的自然而然、理所当然,是那一股正气浩然;官当如此,服务为群;民当如此,支持务公;兄当如此,亲切有容;弟当如此,奋然敢先。清风寨里清风在,二人的形象瞬间高大圆满。再看着这清风所在也逃不脱刘高(大概是“留膏”)的污染,想到后来的清风寨破灭,这一切理想随风而去,宛如从未存在过一般,则又悲从中来。

从这些表现上去反推,则花荣的少年到青年的叛逆阶段,应该缺乏来自父母和亲生兄长的指教,反而是在宋江的关怀和引导下长大的。全文没有提过花荣的父母,大概宋江在花荣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的就是亦父亦兄的角色。以二人非亲非故(宋江能自称在下、两人不觉得不合理)的关系,宋江曾办过如此大事、培养出这样一位出众的将领,也反向佐证了宋江的真诚、光明和素养。花荣在官场上虽然有社交好友,但是以宋江培养出的品德水准,则确实寻觅不到知音。这样的一股清风,被安插在本来最为凶险的青州前线,固然是发挥了花荣才能,也是清风在官场难以存续、只能吹在边缘的体现。以花荣镇守青州盗匪前线,而清风寨随之繁荣,离盗匪百里之遥也能聚集起“三五千人家”,大概十个太平时代史家庄的水平,我猜想应该可以算是了不起的成就。花荣带来的安全感、一个正常发挥的儒者的治理水平,想必能够为清风寨众百姓所深深认可。

天英星花荣,名字喻义应是“华容”,是君子之将。除了后续喻义外,本身是将中英者,容貌华丽,其实质也一样英武华美。这是作者认为统率者应有的样子。

清风山离青州约百里路程,而清风寨离清风山只一站地,短则十里,长也不会过二十五里。用不了多久,宋江到了清风寨。清风寨是青州去往外部三座恶山(不是二龙山、桃花山、清风山,这三山应算在青州内)的三岔路口所在,直接护卫着三五千人家。处在这个前线节点上,花荣作为原本的唯一知寨,其军事威慑力显而易见。

清风寨衙门位于镇市的中心,花荣和刘知寨分住衙门两头。宋江直接找到花荣门口,花荣出来拖着宋江就拜,礼节居先,表现得极为尊敬。宋江无需还礼。

花荣“喝叫”军汉接了宋江随身物品,平日里严肃的军事管理声势犹存;扶宋江到正厅上,仿佛以子待父一般;请宋江在中间凉床坐后,又拜四拜,再起身回话。我对宋元礼节没有了解,这套礼节,感觉正常应该是用在长辈身上吧?正常的即便是兄长,这个礼节按最严格的儒家来要求,是否也高了?

宋江表现与对其他相交的好汉不同,对花荣连续的尊敬表示、后面说完又拜的礼节,并没有丝毫回礼,只是扶住,说“贤弟休只顾进礼”、“请坐了,听在下告诉”。这也就是说,宋江平常状态下是受得住花荣这么重的礼节、是非常自然的。用“在下”二字两人都不觉得不妥,说明宋江应该是没有亲戚长辈身份,那只能是宋江曾对花荣有极大恩典,才能让极其注意尊敬他人的宋江安安稳稳地受这么多礼。

宋江发话后,花荣立刻就听从吩咐,还是“斜坐着”,完全是对尊长的态度。我们无法知道五六年前宋江和花荣之间发生过什么,只能从目前的表现看出二人的结果。

花荣拜四拜起身之后的陈述,先表达了念想;“兄长杀了一个泼烟花”,在花荣来看,宋江的位置太重,花荣还没从宋江那了解的具体情况,既然是宋江杀的,那就只轻蔑给个“泼烟花”的评价——从这来看,花荣还略显轻佻、未足够稳重;宋江被捕,花荣必然知道宋江本事,但依然挂心“小弟闻得,如坐针毡,连连写了……”。宋江和花荣详细说明了系列事情,说到清风山燕顺为止,花荣完整听完后发言、宋江客气回复,都算正常。花荣随即将宋江从说正事的地方请到代表家庭的后堂,让妻子妹子来拜过宋江,安排较正式的筵席招待。

筵宴上,宋江提及救了刘高妻子一事。花荣情绪受到明显影响,“皱了双眉”说话。

前面严守儒家礼节的花荣对宋江解释,清风寨是青州一个重要军事节点,原本自己把守,青州还比较安定;自从刘高这个“穷酸饿醋”“滥污贼禽兽”也来任知寨,且以文御武成了正职,搞得目前盗匪势力已对青州产生了明显影响。花荣指控刘高没能力,干的事情也是对这附近本来就不多的“上户”诈骗、胡用司法武器、干各种坏事,以致于花荣和刘高怄气、杀了刘高的心思都有。花荣又指控刘高妻子,是刘高身后的怂恿者,“调拨”刘高去做害人贪钱的事。

宋江听后,一方面花荣本身是当事人,不能尽信其话语的客观性(但以言行都严守儒家礼节的角度来看,花荣话语可信度应该是非常高的),另一方面这也不是花荣能改变的了的事情。既然花荣改变不了情况,宋江对花荣的建议就是心胸尽量宽广些,不管刘高怎么样的错,处理上“你可隐恶而扬善”:当刘高做坏事时,你帮着往轻处处理一些;当刘高做好事时,帮着推动一把;不要把眼光都只放在冤仇上。这里这个隐和扬应该不是隐瞒和宣扬的意思,以宋江和花荣的为人、儒家风范的感受、宋江建议的实用价值考虑,我认为隐宜理解为淡化、不明显化;扬宜理解为举起、抬高或明显化更为恰当。花荣受教“兄长见得极明”,准备改天公事上见的时候和刘高顺便说一声。宋江认可这一行为能彰显得花荣的好。

不知道花荣是见了刘高又怄气不想提起了,还是花荣提了,但刘高完全不听,又或者是别的什么情况。花荣此时的这个准备在后续没有引起任何波澜。花荣自己依然忙公务,让手下人陪着宋江周边晃荡。花荣为人学得是个小宋江,把充裕的日用钱给人,让陪宋江,并不和宋江说;宋江则是完全本色,见到别人要掏钱,必须自己掏了,也不和花荣说。有这两冤大头在,夹在中间的军士就成了花荣给放假,两边大佬请着吃饭逛街,还额外给一份不会太少的日用钱。这谁不乐意去!大概是为免不公平、有亲有疏,花荣轮着安排身边的军士;于是宋江在寨里的受欢迎度急剧攀升。

那时应该没什么春节一说,元宵才是众人欢庆的大节日。一个多月后,王进第六年元宵,宋江在花荣处看花灯。正月早晨九点到十一点前后,花荣去官衙里组织数百军士,准备元宵夜的市集治安;又安排一批人,去寨边缘加强看守,做好盗匪防范;安排完了,是下午一点到三点,花荣请宋江吃点心。宋江告知花荣准备晚上去看花灯;花荣答复自己晚上需要值守公务,不能陪同,安排亲随三两个人陪宋江去看灯,自己办公完毕后再组织家宴,等宋江看灯回来后一起庆祝节日。宋江认可花荣的安排。

在清风寨的安定日子里,我们看到宋江和花荣的相处方式,这是全书里为数不多的一股徐徐清风。

我对儒家了解有限,但二人的相交方式,我怀疑是按当时儒家最严格的兄弟典范来写的。兄友爱而弟恭敬;兄长心胸开阔、弟弟遵从教诲。在宋江说完自己在清风山的经历后,花荣也压根没对清风山动什么利用宋江的龌龊想法。在花荣的心中,道义大过剿灭清风山的功劳。花荣仿佛一个小一号的宋江。宋清和宋江是亲兄弟,相处日久,更像一个默契的助手、无需宋江教诲、自成套路;而花荣则真如宋江教诲出的亲弟。执礼、轻财、敬业,不需要宋江说一丝一毫,行动宛如宋江指教过的一般,心念相同、理念全合。哪怕自己遇到的不平事,宋江一发言,花荣也是听得服服帖帖。在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花荣在如此尊敬宋江的情况下也是以治安为先,没有徇私、甩脱公务来陪伴宋江;宋江那句“最好”,两人共识跃然而出,发自内心的相互认可衬托得宋江至公至明。二人的熟稔心照不宣,服务公义事业大于一切的理念油然纸上。两人的自控、热心、牺牲,儒家的治世理想,仿佛都在这一句话里。两人的自然而然、理所当然,是那一股正气浩然;官当如此,服务为群;民当如此,支持务公;兄当如此,亲切有容;弟当如此,奋然敢先。清风寨里清风在,二人的形象瞬间高大圆满。再看着这清风所在也逃不脱刘高(大概是“留膏”)的污染,想到后来的清风寨破灭,这一切理想随风而去,宛如从未存在过一般,则又悲从中来。

从这些表现上去反推,则花荣的少年到青年的叛逆阶段,应该缺乏来自父母和亲生兄长的指教,反而是在宋江的关怀和引导下长大的。全文没有提过花荣的父母,大概宋江在花荣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的就是亦父亦兄的角色。以二人非亲非故(宋江能自称在下、两人不觉得不合理)的关系,宋江曾办过如此大事、培养出这样一位出众的将领,也反向佐证了宋江的真诚、光明和素养。花荣在官场上虽然有社交好友,但是以宋江培养出的品德水准,则确实寻觅不到知音。这样的一股清风,被安插在本来最为凶险的青州前线,固然是发挥了花荣才能,也是清风在官场难以存续、只能吹在边缘的体现。以花荣镇守青州盗匪前线,而清风寨随之繁荣,离盗匪百里之遥也能聚集起“三五千人家”,大概十个太平时代史家庄的水平,我猜想应该可以算是了不起的成就。花荣带来的安全感、一个正常发挥的儒者的治理水平,想必能够为清风寨众百姓所深深认可。

天英星花荣,名字喻义应是“华容”,是君子之将。除了后续喻义外,本身是将中英者,容貌华丽,其实质也一样英武华美。这是作者认为统率者应有的样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