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理论而言,电磁攻击很简单,就是人为制造一个大功率的电磁场,件吸收量的能量就会引起过载,从而使得电子设备失效
国内在防电磁脉冲攻击方面,也在根据电磁攻击的原理进行针对性研究但在实用武器都没出现的时代,这多的是属于技术储备
“要防止电磁脉冲攻击,我看金属屏蔽罩可以起到一定作用然后……,可能还需要专门的短路保险……”耿杰纯粹是靠自己的专业知识,有些不太确定地迟疑道
“的确这两样可以拦截绝大部分电磁脉冲,但要注意,短路保险不是只在接口处进行设置,而必须对所有与外界相连的线路、电路都增加短路保险,并做好接地,以迅释放过载脉冲电流”郭逸铭伸出手指,严肃地说道
如何防电磁攻击,这个时代还不甚了了,但在后世却有着完善的规范
“其次,要对的敏感脆弱器件、电路进行专门的保护,以防残余能量造成器件损坏
另外,要在关键设置多重滤波器,将耦合频率缩小在一个很小的频段内,不允许大能量脉冲电流通过采用自动增益和增益限制技术,必须保证波形平稳
最后,还要准备一套备用设备,做好全面屏蔽工作,平时不开机当生电磁攻击,而主要使用设备损坏时,可以立即启动以替换
这几点必须齐头并进,缺少任意一项都不可
还有散热,我们要分别对元器件进行散热,利用金属外壳、延伸散热片等让元器件在高温状态下能够迅散热量,保证设备正常工作在设备内部,还需要安装强力风扇,这需要我们对空气流体、散热有多地了解,经过计算得出最优解决方案……”
郭逸铭扳着手指,将后世军品的各种保护措施一条条解说起来,并直接将整个条例照搬过来,强令众人遵守
耿杰等研究员们听着这苛刻的要求,都不由得咂舌
从他们的专业技术角度来分析,按照老板的要求设计的保护方案,比我军现在的军品要求还要严格数倍如果都完全做到,设备在高温、酷寒、复杂电磁环境、强脉冲攻击下的保护可以说做到了万无一失
可这样一来,成本必然也会急剧上升,这值得么?
“我不只是想为这次军方的行动提供一款临时性的通讯解决设备,而是希望利用这次机会,向军方推销一款陆军基层部队数据链解决方案”
郭逸铭最后的一句总结,暴露了他的真实野心
数据链啊
耿杰等人猛然心头一振,顿时变得火热
数据链这东西,其实没什么神秘的,无非是不同设备之间相互数据的传输、处理、交换解决方案说穿了,数字移动电话本身就是一种数据链解决方案,原来最初就是为野战部队所设计,只是在近些年转为民用了而已
美军早在50年代中期,就开始整合国家防御体系,将21个作战中心、214部雷达进行并网所有的数据都直接传送至北美防空司令部,由计算机对飞机的飞行轨迹进行计算后显示在大屏幕上,从而使指挥官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北美上空飞行物的数量、方向、度,及时对各处防空阵地下达指令
这套系统最大的好处,是缩短了作出反应的宝贵时间
以前雷达站在现目标,判断其类型、方向之后,一般是先报告给作战中心,由作战中心来确认其是否含有敌意作战中心的权限有限,在出现突事件后,需要再次上报至北美防空司令部,司令部又要有一个反应时间,然后再一级级传递下去,并由最终执行单位执行拦截命令
整个反应时间长达数小时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战场中,几个小时都足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了
自从有了这套系统,不明意图飞行物一出现在防空雷达上,北美防空司令部就能立即现,然后对其进行跟踪、研判,并下达最终指令
原本需要数小时的反应时间,迅缩短至半个小时、乃至十几分钟,防空效率和安全系数大大提升
这套系统其实相当简单,所显示的数据也非常有限但就因为其实时观测性,减少了大量的中间环节,让防空司令部最高指挥官直观了解空情变化,迅下定决心,做出应对,便使得作战效率大大提升
在这套最初级的li型数据链出现,并取得巨大成功之后,北约空军方面也开始采用同样的防空数据网络体系随后是美国海军、美国陆军、海军陆战队、海岸警备队等等,各军种纷纷开始研各自的数据链系统,并投入使用
但这套系统在越战时却遭到了巨大失败
由于各军种都有自己的数据链,且各不匹配,在军种界限越来越模糊、相互协同作战要求越来越精确的现代战争中,不但没有帮助部队提高作战效率,反而在某些时候成为了战斗胜负的阻碍
陆军无法识别空军信号,不能及时引导空军攻击正确目标空军不能识别地面友军,自主判断胡乱轰炸,甚至投下炸弹攻击己方军队而且不同区域之间的信号也不相同,同一架战斗机,从这个空域进入到另一个空域,便无法再接收到预警机的数据,从而变成瞎子
也就是在越战之后,美军痛定思痛,决定整合各军种之间的数据链,提出了一个规范的数据接口规范,这就是大名鼎鼎的li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