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痛缠身。献之书帖中常提到患病的事:
忽动小行,多,昼夜十三四起,所去多,又风不差,脚更肿。转欲书疏,自不可已。惟绝叹于人理耳……
献之白:奉承问,近雪寒,患面疼肿,脚中更急痛,兼少下……
……仆大都小佳,然疾根聚在右髀。脚重痛,不得转动。左脚又肿,疾候极是不佳。幸食眠意事为复可可,冀非臧病耳。
廿九日献之白:昨遂不奉别,怅恨深。体中复何如?弟甚顿。匆匆不具。献之再拜。
日寒凉,得告,承诸恶(下有缺文)。复灸极当惨痛悲灼。仆病正自不差,疾久自日深……
太元十一年(386年),献之病笃。哥哥徽之见此忧心如焚。他听术人说,“人命应终,而有生人乐代者,则死者可生”,竟信而欲替小弟去死。家人照例依天师道的习惯,替献之向三官(道教初期的支派太平道、五斗米道和天师道奉天、地、水为三神,也称三官)上章,自诉平生过错。献之的神智甚为清醒,回答说,除了与郗家离婚之外,没有其他过错。不久,就去世了。享年四十三岁。
在献之的几个哥哥中,肃之的事不可考。凝之时在江州刺史任上,不能归丧。*之时任尚书,在建康。徽之也在患病,本已离开建康,几天不得献之的消息,便乘肩舆去献之家,方知献之已病逝。他默然坐在灵床上,取来献之的琴,弹而不成调,便把琴摔到地上,大声说:“子敬,子敬,人琴俱亡。”一下子哭得昏死过去。回家月余也伤心离世了。
新安公主以后的情况,史籍缺载。从其死后谥为“愍”看,可能也未能活多久。女儿神爱,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十三岁时被太子司马德宗纳为妃,及司马德宗即位,立为皇后。父以女贵,王献之被追赠为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曰“宪”。献之无子,过继*之的儿子静之(一作“靖之”)为嗣。献之死后,堂弟珉继任中书令,后世习称献之为大令,王珉为小令。
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孙恩起兵于会稽郡,时任会稽内史的王凝之因城破而被杀。孙恩起兵,琅邪王氏中受到打击最大的是王羲之这一支。因为他们的庄园都在“东中”,田土、仓廪、财产尽失,奴客几乎全部逃散。除了凝之几乎满门被杀以外,其他几位郎君的后代,即使逃过了死劫,也大都式微了。到南北朝时代,落户在建康附近的王导、王彬的后裔,还活跃在政坛上,而王羲之后人则已默默无闻,史籍缺载。
但是,真正的艺术的传衍,不会因家族的衰亡而湮灭。王徽之七世孙智永和尚,继承祖业,以书法名世,他的受业弟子虞世南、欧阳询,成为唐代书法开山之祖。在他们的影响下,书法艺术又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第三十八篇 卫铄】………
卫夫人,名铄,字茂猗(公元242年…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是晋代著名书法家。卫铄为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卫氏家族世代工书,卫铄夫李矩亦善隶书。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书,卫夫人是“书圣”的启蒙老师。
卫夫人,272年生,349年逝世,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名铄,字茂漪,自署和南。东晋女书法家。传为王右军(王羲之)之师。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师承钟繇,尤善隶书。传世楷书八行在《淳化阁帖》,及书论《笔阵图》,大概均为好事者为之。家学渊源(北派之祖卫瓘侄女、卫桓从的妹妹),有名当代。《书法要录》说她得笔法于钟繇,熔钟、卫之法于一炉。所着《笔阵图》中云: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传世。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几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说明当时楷书已经成熟而普遍。《书评》称之为";如插花少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
卫夫人族祖卫灌,官至西晋司空,录尚书事,与索靖仅善草书,人称“一台二妙”。从父卫恒,官终黄门郎,亦善书法,著有《四体书势》。父卫展,历官江州制史、廷尉,卒于官。卫夫人少好学,酷嗜书法艺术,很早就以大书法家钟繇为师,得其规矩,特善隶书。据她自述:“随世所学,规摹钟繇,遂历多载。”她曾作诗论及草隶书体,又奉敕为朝廷写《急就章》。其书法作品虽未能流传至今,但从前人的有关论述中,尚可窥见其风格之大概。晋人钟繇曾称颂卫夫人的书法,说:“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若树,穆若清风。”充分肯定了卫夫人书法高逸清婉,流畅瘦洁的特色。这实际上是对钟繇书法风格的继承,但在钟繇瘦洁飞扬的基础之上,更流露出一种清婉灵动的韵味。唐代韦续则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红莲映水,碧治浮霞。”连用三组美丽的形象来比拟其书法,可知卫夫人的书法充溢着美感,带有女性特有的妩媚娇柔的风格,又与钟繇迥异其趣。这是卫夫人结合自身气质特点,在学习钟繇基础之上的发展和创造。韦续因此将卫夫人归入著名书法家,列为上品之下,即第一等第*。唐代李嗣真对此持相同意见,并指出卫夫人“正体尤绝”。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张怀灌甚至把卫夫人的书法归入妙品,仅仅屈居最高一等神品寥寥数人之下。美术史论家张彦远对卫夫人的评价则要相对低一些,他将卫夫人归入中品之上,即第二等第一级。但同时说:“李妻卫氏,自出华宗。”由以上评述,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卫夫人在当时书坛上的重要地位。
卫夫人不但在书法艺术实践上有突出成就,不让须眉,而且在书法艺术理论方面也有重大建树和比较全面深入的论述。她撰有《笔阵图》一卷,全面深入地参考了有关的书法理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她在书中首先提出,书法之妙“莫先乎用笔”。主张学习书法要上溯其源,师法古人,反对谙于道理,学不该赡,以致徒费精神,学无成功。卫夫人又提出,在学习和创作时,要注意选用笔、墨、纸、砚的品种和产地,强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着重指出,执笔要有讲究,不同书体应采用不同的执笔法,并加以具体分析,说:“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乎不齐,意后笔先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超出了单纯论述执笔的范围,而对书法艺术中的笔、意关系和书家修养等作出深刻的论述。对书写不同字体时的用笔,卫夫人亦有精辟论述,她认为用笔有六种方法,如篆书是“飘扬洒落”,章草为“凶险可畏”,八分书为“窈窕出入”,飞白书为“耿介特立”,倘能“每为一字,各象其形”,则“斯超妙矣,书道毕矣。”应该说,卫夫人关于用笔的论述,在今天也仍然有其可取之处,她实质上是就此提出了书法家把握不同字体书写风格的问题。具体到笔划上,卫夫人针对七种不同笔划的书写,提出七条标准,卫夫人对七种基本笔划的描述,形象生动,恰合关窍,实为初学书法者良好的入门途径。此外,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还提出初学书法,“先须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等理论原则,也都是宝贵的经验之谈。在上述论述的基础上,卫夫人概括她对书法艺术总体的认识,提出了“力筋”之说。她认为:“下笔点墨画芟波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实质上是卫夫人毕生从事书法艺术实践所得,代表了她对书法艺术理论总的认识,为后代书法家指出了努力方向和途径,也成为中国书法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和评判标准,对历代书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尽管卫夫人的《笔阵图》参考和汲取了前人的某些论点,但卫夫人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创造,功不可没。
卫夫人的书法理论也有独到的见解。她的著作有《笔阵图》一卷传世,为《宋史·艺文志》中所著录。《笔阵图》是论述写字笔划的著作,阐述执笔、用笔的方法,并列举七种基本笔划的写法。她在《笔阵图》里,首先提出“多力丰筋”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创见。她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者微肉者,谓之筋书,读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后来王羲之还写了一篇《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的文章,对卫夫人的理论,又进一步的阐述和发展。唐人孙过庭在《书谱》中曾疑《笔阵图》为六朝人作,张彦远《法书要录》乃题作卫夫人撰。
卫夫人生前名望已远播海内,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少年时曾拜在门下,学习书法,其后青出于蓝,成为中国书法史上首屈一指的人物。卫夫人成年后嫁给汝阴太守、汀州刺史李矩为妻。有子名李充,官至中书侍郎,受其母影响,亦颇有书名。
………【第三十九篇 温峤】………
温峤(公元288…329年),字太真,太原祁县人。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匈奴族刘聪、羯族石勒等率兵横行中原,北方士族纷纷南迁避难,只有平北大将军刘琨死守并州一隅,与刘聪、石勒苦苦相持。刘琨对温峤十分器重,将他请来并州,任为参军。温峤经常率军为前锋,讨伐刘、石,屡立战功。当时并州土地荒凉,城池残破,外有强敌环伺,内则寇盗蜂起,形势十分险恶。二十几岁的温峤,成了刘琨倚凭的得力助手。
公元316年,匈奴兵破长安,掳晋愍帝,西晋灭亡。温峤奉刘琨之命,渡江南下,劝镇守建康(今南京市)的琅琊王司马睿称帝,以系民心。温峤慷慨陈词,深得司马睿与王导、庚亮等朝士的器重。不久,司马睿称帝,是为东晋元帝。
温峤完成使命后,多次要求回并州复命,都被东晋君臣留住。不久,即传来了刘琨遇害的噩耗。温峤悲愤异常,上书元帝,要求褒奖刘琨,以慰海内之望。元帝总算答应了他的要求。温峤也就一直留在江南。
永昌元年(公元322年),拥强兵、居武昌上游的大将军王敦以诛杀奸臣为名,率军直扑建康。此时,战功卓著的大将陶侃被远迁至广州,王敦的族弟、前锋大都督王导首鼠两端,大将周札、刘隗等或开门应敌,或大败而逃。王敦很快便攻陷了都城建康,晋元帝实际上成了俘虏。
城破之前,元帝之子、年方二十三岁的太子司马绍气愤难忍,欲驾车出城,率少数士兵与叛军拼命。这时,身为太子中庶子的温峤急忙死死地拉住马络头,苦苦劝谏道:“殿下国之储副,奈何以身轻天下!”司马绍不听,温峤情急,抽剑砍断马肚子上的皮带,这才劝住了他。
王敦攻下建康后,一时尚不敢取代司马氏称帝。司马绍“神武明略,朝野之所钦信”,素来为王敦所忌惮。于是王敦大会百官,欲诬以“不孝”的罪名,将他废了,声色俱厉地问温峤:“皇太子有什么德称,而居此大位?”温峤丝毫不为王敦的淫威所屈,从容答道:“太子既有钩深致远之才,又有事亲尽孝之礼,可谓贤孝双全了。”百官都认为确实如此,王敦的阴谋才没有得逞。
王敦在建康纵兵抢劫,诛戮朝臣,“改易百官及军镇,转徙黜免者以百数”,随心所欲,无所不为。不久,退还老巢武昌,但仍然是大权在握,摇制朝政。晋元帝于这一年忧愤而死,司马绍继位,这就是东晋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晋明帝。明帝拜温峤为中书令,机密大事都与他商决。这又引起了王敦的忌惮,于是表请温峤担任自己的左司马,目的是要把他捏在自己手心里。明帝无力阻挡,温峤只得离开了建康。
温峤一到武昌,就对王敦讲起帝舜服事唐尧、周公辅佐成王的故事,暗中希望他能幡然悔悟,效忠晋室。岂知王敦志在夺取皇位,哪里听得进半句!于是温峤便装出恭敬的样子,勤勤恳恳地为王敦办理公务,并不时出谋划策,投其所好。王敦也逐渐对他有了好感。钱凤是王敦最宠信的心腹谋士,温峤又百般结好钱凤,经常为他吹嘘,说他“满腹韬略”。温峤素有知人的美名,得到他的称赞,钱凤自然十分高兴,也就深深地结好温峤。不久,丹阳(今南京市南)尹空缺,温峤便对王敦说:“丹阳是京师的咽喉,最好由明公选良才担任;如果由朝廷任命,只怕不合明公的心意。”王敦一听有理,就问:“你看谁去合适?”温峤明知王敦离不开钱凤,却故意说:“我认为没有比钱凤更合适的了。”钱凤一听,也赶紧推荐温峤。这一来,正中温峤的下怀——目的就是借机离开王敦,好替朝廷效力。表面上却百般推辞,说自己能力差,不足当此重任。王敦哪里肯依,任命温峤为丹阳尹,并要他暗中观察朝廷的虚实,随时向自己报告。
温峤担心自己一走,钱凤就进谗言,致使王敦改变主意,追回自己。于是心生一计,在王敦为他举行的饯别宴会上,温峤起身行酒,到了钱凤面前时,钱凤还没有来得及饮,温峤便装出喝醉的样子,用手版将钱凤的帽子击落于地,严厉地说:“钱凤算什么东西?我温太真敬的酒竟敢不饮么!”弄得钱凤十分狼狈。王敦以为温峤真的醉了,连忙将两人劝开。第二天,温峤临出发前,与王敦话别,又是鼻涕又是眼泪,好不伤心。几次出了阁门又返身回来,显出和王敦难舍难分的样子,最后才上了路。果然,温峤刚走,钱凤就对王敦说:“温峤向来和朝廷关系密切,又与朝臣庚亮等人交往很深,只怕不可轻信。”王敦不满地说:“太真昨天喝醉了酒,稍微得罪了你,你怎能因为这个原因就来说他的坏话!”钱凤无言对答。温峤终于机智而巧妙地脱离了虎口。
温峤一到建康,立即把王敦的叛逆活动全部报告了晋明帝,劝晋明帝早作准备,又和庚亮等人共同商量讨伐王敦的计划。王敦知道后,咬牙切齿地说:“我为小物年欺!”并扬言:待活捉温峤后,要亲手将他的舌头拔出来。
可是,迟了!晋明帝决意讨伐王敦,部署已定,于太宁二年(公元324年)下诏历数王敦的罪恶。王敦*然大怒,再次起兵进攻建康。然而,此时他已重病在身,只得命其兄王含为元帅,与钱凤等率水陆大军五万,直扑建康南门外的秦淮河。叛军在兵力上占优势,又是拼命而来,兵锋颇锐。东晋方面统率秦淮河北岸诸军的,正是大将温峤。温峤见寡不敌众,就下令烧毁河上的浮桥。明帝正想亲自率军进攻叛军,听说浮桥被烧,以为温峤胆怯,大为恼火。温峤解释说:“眼下宿卫部队人少势弱,四方援兵未至。叛军狼奔豕突,万一危及社稷,后果不堪设想。陛下何必爱惜一座桥?”过不多久,王含、钱凤率叛军蜂拥而至,却被阻隔于秦淮河南岸,无法前进,时间一长,士气渐渐衰竭。东晋方面的援军却在苏峻、刘遐等率领下,源源不断地开赴战场。温峤看准时机,与苏峻等一起,夹水猛击叛军,大败王含。王敦接到败报,又急又怒,一命呜呼。叛军土崩瓦解,王含、钱凤都被杀死。延续二年的王敦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