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读书笔记 > 第169部分(第1页)

第169部分(第1页)

军第1师当即发起讨伐李长江部战役。该师沿海(安)泰(州)公路向西进攻,在取得姜堰(今泰县)和苏陈庄等战斗胜利后,于20日攻克泰州,李长江率残部向泰州以西界沟、塘头等地溃逃,第1师分路追击逃敌,残敌分途逃窜。是役共俘李部官兵5000余人,争取其两个支队反正。

日军为执行其既定的“扫荡”计划,并救援李长江部,2月18日,分由扬州、高邮、如皋等地出动,乘新四军第1师主力西进泰州之机,侵占海安、东台,并向泰州急进。对新四军第1师进行“扫荡”。为争取主动,新四军第1师撤离泰州,转入反“扫荡”作战。日军随即对东台、如皋、泰州等地区进行报复“扫荡”。

24日,日军“扫荡”暂告结束,即在东台、海安、曲塘、泰州一线构筑据点,收容李长江残部,大量扩充伪军,企图分割与缩小苏中抗日根据地。

在此形势下,中原局指示苏中区要发动和武装广大群众,大力开展游击战争,加强根据地建设,坚持长期抗战,粉碎日军的“扫荡”。4月,新四军苏中部队发动攻势,连续作战半个月,攻克泰州、靖江地区的古溪、蒋垛、苏陈庄、大泗庄、孤山和老庄头等日伪据点,还取得袭击日伪交通线的多次战斗胜利。

7月上旬,日军独立混成第12旅和第17师一部及伪军李长江残部,集结于东台、兴化、射阳镇、陈家洋等地,准备对以盐城为中心的苏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企图围歼新四军领导机关、摧毁华中敌后根据地的军事政治领导中心。华中局、新四军军部立即进行反“扫荡”部署:以第3师第7旅位于建阳、湖垛和秦南仓之线,打击由射阳、兴化方向来犯之敌;以第8旅主力于东沟、益林和盐城以北地区,钳制由陈家洋南下之敌;第1师第2旅位于盐城以南地区,阻止东台之敌北犯;以第1师主力在苏中地区钳制当面之敌,配合苏北反“扫荡”。同时,在苏北、苏中两根据地群众中进行广泛深入的政治动员,组织群众坚壁清野,破坏道路,新四军军部为便于指挥,于10日撤离盐城,转至阜宁以西的陈家集地区。(见附图2)

7月20日,日伪军1。7万余人由东台、兴化、射阳和陈家洋出动,合击盐城。新四军各部队即按上述部署,以阻击、袭击、伏击等手段,予日伪军以杀伤后,分别转向敌之侧后。

22日,日军侵占盐城后即对周围地区进行“清剿”,并控制水陆交通要道,实行分割、封锁,并在水网地区使用特制装甲汽艇到处搜索,寻歼新四军军部和主力部队。由于新四军先期分散转移,日军连连扑空。28日以后,日军重点转向对阜宁、东沟、益林地区“扫荡”,并占领阜宁县城。新四军军部当即令第7旅尾击进犯东沟、益林之敌,配合第8旅作战,同时于建阳、湖垛间地区打击敌之增援部队;令第2旅在盐城以南伍佑、大岗、秦南仓地区分散游击,牵制敌人。各部遵令行动,第7旅在东沟、益林和湖垛地区歼敌数百人,击毁日军装甲汽艇6艘。第2旅破袭盐城至东台的交通线,断敌补给。为配合盐阜地区反“扫荡”,新四军第1师主力在苏中地区发动攻势,袭击泰兴、靖江、如皋、南通地区的日伪军据点,围困泰州、泰兴城和姜堰,相继攻克蒋垛、黄桥、古溪、季家市等日伪军重要据点,歼灭日伪军1000余人,有力地打击和钳制了日伪军,陷敌于顾此失彼的被动境地。

8月初,日军将“扫荡”盐阜地区的大部兵力转向苏中地区进行报复“扫荡”。新四军军部接连指示第1师:在黄桥地区应充分利用青纱帐开展游击战,创造歼敌一路的良机,主力适时跳出日伪军的“扫荡”圈,以少数兵力分散进行麻雀战,领导机关人员速即分散,并组织便衣队袭击敌人,捕杀汉奸。苏中区党委也指示各水网区地方武装和群众,堵塞河道,控制桥梁、船只,破坏日伪交通要道,配合主力部队反“扫荡”。苏中第1师部队遵照军部指示,积极展开反“扫荡”作战,以一部破坏黄桥至泰兴公路,袭击日伪各据点,主力转至三仓河地区待机。与此同时,苏北第3师和第1师第2旅等部,对当面之敌发起反击,先后收复阜宁、东沟、益林、大中集、裕华镇等重要集镇,使盐城之敌极为恐慌,被迫将“扫荡”苏中的兵力撤回,以保守其在盐城附近的占领区。

到8月底,日军对苏北、苏中地区的大规模“扫荡”告一段落。在1个多月的反“扫荡”中,苏北、苏中军民在新四军军部统一指挥下,密切配合,相互策应,使敌顾此失彼,对粉碎日伪军的“扫荡”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苏北、苏中新四军部队共作战130余次,歼灭日伪军3800余人,击沉日军汽艇30余艘。新四军伤亡1000余人。

1941年秋,苏中地区日伪军为进一步分割、缩小抗日根据地,寻歼新四军及党政领导机关,首先在泰州、如皋、东台等地修筑公路,增设据点,四出袭扰抢掠,连续不断地发动数百至1000人的“扫荡”。12月3~9日,日伪军4000余人分别向如皋丰利镇、东台三仓河等地发动进攻。新四军第1师部队在地方武装配合下,给进犯之敌以坚决打击,日伪军被迫撤回原地。

苏中军区遂发动10个团的兵力,向如皋、石溪、掘港、栟茶、余西、二甲、双甸、岔河、临泽、时堡、福镇庙、王家营等日伪据点主动攻击。苏中军民称其为“十团大战”。此次作战至13日结束,共毙伤日伪军500余人,收复了丰利、三仓河等地,保卫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二)淮南抗日根据地军民反“扫荡”作战

在苏北、苏中抗日根据地军民进行反“扫荡”期间,新四军第2师在淮有抗日根据地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配合下,连续进行了反“扫荡”作战。

1941年3月18日至25日,新四军第2师第5旅一部和第6旅,在淮南津浦铁路西地区的反“扫荡”作战中,血战一周,击退了日伪军7000余人的进攻,保卫了根据地。

在淮南津浦铁路东地区,天长、仪征、扬州地区的日伪军,以谢家集为中心修筑天、仪公路,企图分割路东根据地。为开展天仪扬地区的游击战争,粉碎日伪军实行点线的占领和分割根据地的企囹,4月中旬,该师第4旅和师直、第5旅各一部,向侵占天长、仪征、扬州地区的日伪军展开进攻,连克谢家集、金家集等据点,破坏了天长至路龙镇公路及俞王庙、甘家山等数座桥梁。16日,扬州等地日伪军700余人,尾随新四军至樊家集。17日,敌兵分两路合击驻金牛山以南陈庄地区的第4旅一部。新四军部队依托金牛山阵地,顽强抗击,毙伤日伪军200余人,迫使敌人撤退。敌遭痛击后,于5月下旬至6月初,由来安、滁县,天长、六合、盱眙等地出动5000亲人,在飞机掩护下,向淮南津浦路东根据地的中心区半塔集、竹镇集进行报复“扫荡”。新四军第2师师直、第4旅和第5旅各一部,在地方武装的积极配合下,广泛开展游击战,以阻击、伏击、夜袭等战法迟阻日伪军前进,掩护根据地群众实行坚壁清野并安全转侈,以主力集结于机动位置待机。至6月3日,先后取得了龙玉山、狮子山、小谢营、石梁等20余次战斗的胜利,迫使“扫荡”之日伪军撤退,保卫了淮南路东杭日根据地。

1942年11月末,日军在时淮北“扫荡”的同时,以独立混成第13旅一部及伪军共2000余人,对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定远地区进行“扫荡”,又被新四军第2师和根据地人民所粉碎。

(三)淮海、淮北抗日根据地军民反“扫荡”作战

华中日军第13集团军为确保津浦、陇海铁路交通及其占领区的安全,并为对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听在地苏北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扫荡”作准备,于1942年冬季对淮海、淮北和淮南抗日根据地接连发动大“扫荡”。

11月14日,日军第17师一部和伪军第36师共5000余人,分别由泗阳、淮阴、涟水、南新安镇、沭阳等地出动,向驻小胡庄、陈圩、张圩的淮海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部队进行合围。新四军第3师第10旅以主力一部协同地方武装于内线坚持斗争,淮海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第10旅主力转移至外线。

日军合围扑空后,即在六塘河两岸反复“扫荡”,并构筑据点,修建公路,将淮海抗日根据地分割成若干块,尔后实行分区“清剿”。淮海区军民不断袭击敌人,分散坚持斗争,使敌到处扑空。经过1个月的反“扫荡”作战,共歼敌500余人,但根据地被日伪军严重分割,从而加重了坚持淮海区敌后抗战的困难。

在淮海抗日根据地军民反“扫荡”的同时,日军第17师、独立混成第13旅各一部及伪军共6000余人,附以骑兵、坦克,在飞机的支援下,以淮北中心区的青阳(今泗洪县城)、半城为主要目标,采取分进合击战术,进行大规模的分区“扫荡”,企图消灭新四军第4师主力,摧毁淮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第4师根据军部指示和对敌情的判断,决心以主力一部协同地方武装就地坚持游击,袭扰、疲惫敌人;师主力大部跳出日伪军的合围圈,向泗县、灵壁方向转移,袭击敌侧后据点及交通线,迫敌回援;在敌回援或撤退时,则集中兵力,相机歼敌一路或数路,粉碎敌之“扫荡”。

11月14日,日伪军分别由泗县、盱眙、宿迁、五河等地出动,分5路向淮北抗日根据地的青阳、半城合击。新四军第4师主力大部按预定计划先敌分路转移至外线,使日伪军合击青阳、半城、双沟、鲍集、管镇,连连扑空。坚持内线斗争的部队则带领广大群众实行彻底的坚壁清野,并开展锄奸运动,逮捕敌探、汉奸;同时,破坏大小道路,不断打击敌人。

19日晚,日伪军大部兵力撤回泗县县城,仅留一部兵力在新关、枯河头等地。

23日,日伪军又分3路再次对青阳、半城地区进行“扫荡”。新四军第4师转入外线的主力部队,抓住敌侧后兵力空虚之机,袭击蚌埠附近敌之大小据点;同时,在泗(县)灵(壁)公路展开破袭战,袭击泗县、灵壁县城,并在宿县以东地区摧毁日伪军据点20余处,予敌以沉重打击。

29日,日伪军大部撤回泗县县城内。

12月初,日伪军再次由泗县出动,订通泗县至宿迁公路,控制青阳、马公店、归仁集、老韩圩、金锁镇等要点,企图分割淮北抗日根据地。12月9日,青阳、归仁集、金锁镇的日伪军共1000余人,分3路合击朱家岗(今泗洪县北)。10日,各路日伪军在炮火支援下向驻守该地的第9旅第26团发起围攻。该团奋战终日,击退日伪军10余次冲击,歼敌280余人,迫敌撤退。

接着,第4师部队积极扩大战果。至17日,收复青阳、马公店、金锁镇等重要城镇,拔掉了日伪军在根据地中心区建立的据点。新四军第4师历时33天的反“扫荡”作战,共作战37次,歼灭日伪军800余人,打破了日伪军聚歼第4师主力和摧毁淮北抗日根据地的企图,保存了主力,锻炼和加强了地方武装,并使根据地略有扩大,对坚持淮北敌后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军民反“扫荡”作战战斗

在鄂豫边区的新四军第5师是一个独立作战的战略单位,它长期受日伪和顽军的包围封锁,与兄弟部队隔绝,孤悬敌后。日军第11集团军为确保其武汉战略枢纽和九江、信阳、宜昌、岳阳、南昌之间的占领区,控制平汉铁路及长江中游航道,于1941年至1942年间,不断对鄂豫边区进行带有“清乡”,“蚕食”性质的残酷“扫荡”,企图消灭新四军第5师,摧毁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同时,国民党顽固派也不断向新四军第5师及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发动反共军事进攻。在日顽夹击的严重困难形势下,新四军第5师与新四军军部之间的联络也经常中断,处于独立坚持鄂豫边区敌后抗战的境地。

皖南事变后,为坚持鄂豫边区的敌后抗战,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根据中共中央军委1941年2月2日关于新四军战略任务的指示,确定了坚持鄂中、豫南基本区,巩固襄(河)西,发展鄂东、鄂皖边的方针和任务。

1941年2月,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部的指示,进入鄂豫边信阳、应山、随县、确山、桐柏、唐河、泌阳、罗山、息县、正阳各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策应国民党军豫南作战,并恢复了随南白兆山抗日根据地。在此期间,日军为保障其后方安全,于2日初出动日伪军共5000余人,“扫荡”襄西抗日根据地。襄西抗日武装灵活地跳出日伪军包围圈,在敌人侧后袭击其周家集据点,歼灭日军1个排和伪军1个连。3月,日军又出动2000余人,“扫荡”荆南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第6团与第8团一部跳至日军合击圈外,长途奔袭驻当阳半月山的伪军韩江陵部,全歼其支队部、机炮排、警卫排,粉碎了敌人的“扫荡”计划。

4月初,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5师,下辖3个旅、2个地方游击纵队及1个警卫团,全师兵力计达15300余人。尔后,新四军第5师以第14旅一部继续东进抗日,开辟了鄂皖边抗日根据地,打通了与皖中抗日根据地的联系。

5月,日军为确保其占领区,缩小抗日根据地,开始以较大兵力对鄂豫边区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5月11日起,日伪军3000余人,以分进合击手段,对安陆、天门、潜江及(黄)破(黄)安南地区进行“扫荡”,并修筑据点,公路,进行分割、“蚕食”。新四军第5师以主力一部协同地方武装和民兵利用河川、湖泊、港汉等有利地形,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伏击运动之敌,袭扰驻止之敌,围困敌之据点。“扫荡”之敌不断遭到打击,被迫撤退。为进一步加强对敌斗争,新四军第5师以第13旅一部,于6月在中共地方组织的接应下,深入武汉西北的汉(汉阳、汉川)孝(感策黄)脏地区袭击敌人,开辟了抗日根据地,严重威胁厂敌之安全。8月12日,日军集中约1个旅的兵力,在飞机、汽艇配合下,分别由汉口、孝感横店、慑口、三汉埠等地出动,分13路对汉孝肢地区进行“扫荡”。该地区新四军部队迅速转移,日军扑空,随即撤退。鉴于这一地区距武汉较近,日伪势力强大,新四军难以坚持,遂撤出该区。

11月,日军集中3000余人的兵力,分9路再次“扫荡”陂安南地区,建立据点,修筑公路,企图全部占领该地。第5师以第14旅一部在地方武装和广大群众配合下,广泛开展破袭战,坚决阻止日军筑堡修路,日军难以立足,被迫撤走。下旬,日军又集中2000余人的兵力,采取稳扎稳打、筑堡修路、逐步推进的战法,对平汉路西侧安(陆)应(山)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针对敌之企图,新四军第5师以第13旅配合地方武装,不断袭扰、伏击日军,并发动群众坚壁清野,使日军到处碰壁,经过20余天的艰苦斗争,终于迫使日军全部撤退。

与此同时,新四军第5师决心乘武汉地区日军抽兵准备南进,该地日军兵力减弱,伪军恐慌动摇之机,以第15旅主力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开展(汉)川汉(阳)污(阳)地区抗日游击战争。11月17日,第15旅主力和地方武装一部,发起诛儒山战斗,采取分路奔袭、速战速决的战法,歼灭伪定国军第1师第3团团部,尔后迅速撤离。

12月7日,第15旅主力和地方武装一部由天(门)汉(川)湖区出发,再次向侏儒山地区伪军进攻,攻占侏儒山、将军岭和桐山头等地,当日军一部驰援时,即迅速转移。12月23日,新四军第5师以第1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