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郭广昌带走调查 > 第5部分(第2页)

第5部分(第2页)

选择总是很难,如果没有矛奋,就无须作出选择。郭广昌此时最大的矛盾是:一方面,他很想替家人减轻负担,并尽快捧起挣钱养活家人的铁饭碗;另一方面,如果去中师读书,三年后回到东阳做一名中学或者小学教师,每个月领着屈指可数的工资,也过不上什么太好的日子。而让他最痛苦的问题在于,一想到以后一辈子要当一名乡村教师他就觉得无法接受。自己的梦呢?那么多的商海士人,那么多的哲人雄才,如果去读中师,这些就跟自己彻底划清界限了。

连续三天,郭广昌不言不语,白天下地干活,晚上黑着灯躺在那张吱吱作响的床上,闭着眼也没有一点睡意。好不容易睡着了,做梦却梦到自己站在讲台上,戴着高度近视镜,手执一根教鞭教台下的孩子们朗读课文,时不时地还要咳嗽两声。他吓坏了,仿佛在梦中已经穷尽了自己的一生。

第二天早上,郭广昌早早地起来,把所有农具都清理了一遍,然后坐在院子里望着朦胧天色中远近交叠的农田。庄稼长势不好,这意味着这一年又是一个坏收成,填饱肚子都显得可望而不可求。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郭广昌作出了一个改变一生命运的决定——放弃中师,改读高中。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家人,一直都支持他的母亲这次显得很生气。在她看来,上中师已经是很好的出路了,何必要再等几年去追逐没有希望的大学。郭广昌看看父亲,身体虚弱的老郭靠在桌边,愁容满面,一言不发。两个姐姐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在这个家中,母亲说的话不容否定。

以前的郭广昌唯父母之命是从,但这次,他非常坚决。他在心里给自己打气,不能上中师,要上大学,去上海,不在东阳。就这样,局面僵持了半天,母亲和姐姐拿起农具下地去了。屋子里留下了郭广昌和父亲两个人,父子都不说话,郭广昌有点沮丧,违背了母亲的意愿是一件大不敬的事情。

正在郭广昌暗自神伤的时候,父亲走到他身边,轻轻地拍了他两下,说了一句话:“如果决定了,就要负起责任,再多的苦也要挺过去。”说完,父亲走出房门,郭广昌抬头望着父亲并不高大的身形,内心涌起一股感动。父亲用男人的方式打消了郭广昌心里的纠结,坚定了他走下去的信念。不错,再多的苦都要挺过去,肉体上和精神上受的苦都要自己来扛。19岁的郭广昌在那天意识到,作为男人的肩膀要承担的最大分量不是刚收割的水稻,也不是从井边挑起来的水,而是自己作出的决定。

过了几天,他悄悄卷了一床竹席,背了十几斤米去了东阳中学。高中三年,回家背几斤米和一罐霉干菜成了他学习间隙与家里唯一的联系。

第25节:少年意气:在东阳中学的日子(8)

正是过早地承受了人生的风雨和苦难,使得郭广昌能够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处变不惊、临危不惧。今天的郭广昌,已经很少向人提及这段往事了,可是他自己知道,那是自己人生的第一个抉择。这个看似很小的决定,几乎影响了郭广昌的一生。正是因为读了高中,才有了他后来上大学的机会,他的眼界也由此而更加开阔,这为他以后在资本和产业这条路上一路飞奔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苦读:“博士菜”成就大学梦

明朝学士宋濂在自述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经历的名篇《送东阳马生序》中这样写道:“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与宋濂相同,东阳的书生从古至今都在秉行着苦读的历史准绳,他们像苦行僧一般,冒着严寒四处求学,哪怕受冷挨饿也在所不惜。回想起来,郭广昌也是典型的东阳书生。

东阳多山,人多地少,平均到每个人头上的土地不到一亩。郭广昌回忆起小时候说,东阳村民的生活,在改革开放以前,真的非常苦。人们充饥的食物主要是玉米、山药等杂粮,田里种出来的水稻是上等良品,平时根本吃不到,就算逢年过节也只能适量地少吃一点。

就算是杂粮,在日常生活中也还是不够吃。他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到了青黄不接的季节,家家户户都没有余粮,就要去借粮食,说得好听是借,其实和乞讨无异。郭广昌的妻子是上海人,现在偶尔吃一点山药,赞不绝口,说这么好吃的东西你从小就能吃到,真幸福。郭广昌无奈地笑笑,因为妻子不了解当时村里人的生活状况。直到今天,郭广昌一闻到山药味,还觉得受不了。

读高中时,学校离家20多公里,郭广昌每餐的菜就是自带的霉干菜。他说,吃霉干菜可称为东阳读书人的一个传统,久而久之被当地人称做“博士菜”。东阳在当地也被称做“博士市”,因为这里出了很多博士,很多农民出身的博士,就是靠这价廉又易保存的霉干菜维持读书生涯的。

有一回,郭广昌的霉干菜不知道被谁吃的一点都不剩了,他没有过问。同学们过得都很清贫,有的人真是穷得穿不起鞋,还要坚持上学,大家都抱着同一个梦想在奋斗。郭广昌看在眼里,心想一罐小小的霉干菜又算得了什么呢?但郭广昌的肚子不答应了,饥肠辘辘的他就生生地扛了两天,好不容易到了周末,放学之后他急匆匆地往家赶。一回到家,抱起菜罐,夹了一碗就吃了起来。现在想起来,那是他吃霉干菜吃得最香的一次。

分得清轻重,看得明是非,这是郭广昌为人处世的一个特点。俗话说,三岁看老,从上学时就深明大义的郭广昌在以后的商海中打拼,恪守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古训,有些无足轻重的利益舍了也就舍了,没什么大不了,而对得起良心始终是他从商和做人的一个原则。

第26节:少年意气:在东阳中学的日子(9)

1985年,郭广昌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带着做一个哲学家的梦想走进大学校园,可算是圆了自己的大学梦。20世纪80年代,恰逢中国思想界异常活跃、思想流派百花齐放的时期,很多人认为中国出现问题,那一定是上层建筑——社会哲学上出了问题。政治、经济体制改革遇到了难题,越发激起了人们对哲学思考的兴趣。

当时的郭广昌真可谓是春风得意、如鱼得水。高中三年,他不仅在学习成绩上高歌猛进,对哲学和商业智慧也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加上一直培养起来的对思考的热爱,他开始在复旦哲学系崭露头角。

第三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东阳自古出书生,“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郭广昌在东阳高中的三年里,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自己也越来越自信。屡有“大言不惭”之举,让老师和同学们看到了他风华正茂的一面。

年轻没有失败,因为年轻人有时间去后悔,犯了错还来得及更改。郭广昌听从父母的意愿考取了金华师范学校,但他马上就后悔了,并作出了让自己一生庆幸的决定——继续读高中。

在高中,爱读书的习惯造就了郭广昌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他“控制自己”的人生观和“不说空话”的务实精神都显现了一个热血少年的青春物语。

自制:让老师“无话可说”

郭广昌从作出放弃中师去读高中的决定开始,真的就履行起“控制自己”的人生信条来了。他不知道这个世界上到底有多少充满诱惑的选择,但他知道在面对这些诱惑的时候一定要理性地思考,不要冒失。太多的选择在开始的时候就注定了对与错。海德格尔在《时间与存在》中说:“选择是无从选择的”,正因为如此,人更须控制自己。

在东阳中学读高中的三年内,郭广昌没有和一个同学红过脸,自己赖以果腹的霉干菜被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